蘇州整治「奇葩證明」,這回司法部要「治本」了

民遷戶口要證明“你爸是你爸”,找工作要開品行端正證明;兌換殘幣要看孫女“撕錢”證明;老人慾領異地社保被要求證明自己活著,補辦骨灰存放證,殯儀館讓開“遺失證明”……在生活中,總有一些“奇葩證明”讓人大傷腦筋,因而寸步難行。

蘇州整治“奇葩證明”,這回司法部要“治本”了

經過機構改革後的新司法部,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司法部已在中國法律服務網上正式開通“群眾批評——證明事項清理投訴監督平臺”,群眾可通過網站和手機客戶端提出意見建議。

糾治“奇葩證明”,司法部出手正當時。

“奇葩證明”源出多家,給治理帶來了困惑。之前,一些“奇葩證明”雖遭當地派出所“怒懟”,卻非“釜底抽薪”之策。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司法部和國務院法制辦兩大機構實現整合,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統籌行政立法、行政執法、法律事務管理和普法宣傳,推動政府工作納入法制軌道,成為新司法部的重要職能。由司法部依法牽頭管總、統籌協調、集中治理,有助於防止出現“九龍治水”,更好地遏制“奇葩證明”亂象。

開通網上監督平臺,實現了監督主體的“多元化”。按照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及《關於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各地區各部門對證明事項進行全面清理,這種“自我革命”固然是糾治亂象的重要渠道,但“外部監督”也不可或缺。

群眾是“奇葩證明”的直接受害者,他們的感受最真切、信息最真實,建立網上監督平臺接受投訴、實時反饋,能更好地找到涉及群眾利益的堵點、痛點,切實解決群眾和企業辦事創業的突出問題,督促指導地方和部門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

導入技術的力量,也有助於打通權力運行“腸梗阻”。一張張“奇葩證明”,就是一處處“利益壁壘”。司法部網上監督平臺的建立,有助於破除部門之間的利益藩籬,以技術措施倒逼政府部門轉變職能,改進工作作風,加強事中和事後的服務和監管,便利群眾辦事,這也是全面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推進簡政放權的應有之義。

終結“奇葩證明”,是一場執政為民的法治大考。從長遠看,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全面清理的同時,還應列出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讓群眾知道有多少證必須辦、什麼證不必要辦、出了問題誰擔責等,用法治政府的作為,為“奇葩證明”畫一個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