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手工行業(柳編匠)

點擊“藍色”關注

香河方誌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香河縣內四水環流,生長喜水的杞柳(當地稱水柳)資源豐富,因此舊時柳編業很發達。特別是楊簸箕莊,多數人家以編笸籮、簸箕為生,故有此村名。北五百戶村則是有名生產柳罐頭的村。柳編用的原料都是水柳條,特別柔軟,可以編出笸籮、簸箕、提鬥、柳罐頭、飯籃、土筐、揹筐、糞箕等。舊時,柳編匠與扎柳匠互不往來。因為扎柳匠是要修理笸籮、簸箕,往往會貶低活兒編得不好,不結實,非得經過他們修理一番不可,這自然引起柳編匠的不滿。過去在集上出攤,編柳匠和扎柳匠都離得遠遠的。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扎柳匠上集出攤兒、串鄉做活時,一般是挑兩個圓形櫃子。前頭的櫃子叫臥虎,裡面放錐子、小鐮刀、榔頭、竹夾子、掙子等專用工具;後頭的櫃子叫盤龍,裡面放著被卷及麻經、鐵絲、竹篾子等原料。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扎柳匠以修理笸籮、簸箕和扎掃帚等為業。下鄉串巷時,他們手持喚鐵,又叫七星板,每個鐵片上有兩個眼,用皮條相連,一端有個木把,一掄,呱嗒嗒作響,不用吆喝。扎柳匠做活時,坐的是用綿柳製作的板凳,板凳的四條腿是用火煨成的條木板,上面有木框相連。扎柳匠的活兒非常規矩,扎炕笤帚必須扎五綹,地笤帚扎四綹,扎九道經。修理笸籮、簸箕時,活更要講究,每根條都要麻經接緊勒實,不能有空隙,穿笸籮和簸箕幫上用的竹篾更要選好扎牢靠,不能有半點含糊。

旧时的手工行业(柳编匠)

關注

長按識別二維碼

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