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在現代化學農業的背景下,翻耕土地的目的是滅草,使土壤表面清潔好播種,所謂的“中耕除草”就是這個目的。凡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大多數人都遵循著這一法則,反而如果不翻耕而種地者,被視為“外行人”、“傻子”。

但是通過我國免耕的經驗,翻耕土地完全沒有必要。這是因為翻耕對土壤的破壞極大,一畝地耕深20cm,使得30萬kg的土壤移位,無疑是人為的來一次“小地震”。將土壤中不同區系的土壤微生物搞亂了,原本在下層的厭氧型微生物給翻了上來,而上層的好氧型微生物又給翻了下去,使得這些土壤王國的小居民“家破人亡”,不能安心進行土壤肥力的培養。據測定:免耕地的微生物比耕地多100倍。特別是在大面積重型機械的強化耕作下,使得野生動物失去了安定的生活,耕地把“有毛之地”變成“不毛之地”,主要的危害有以下幾點:

1水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翻耕對於土壤的破壞首要在水。翻耕恰好把帶有作物殘茬的上層與堅實的犁底層重疊,切斷了土壤毛管水的通道。在烈日下,土壤水分被很快蒸發,翻多深則幹多深,為了不使土壤變幹,就得耙地保墒,但是仍然無法保住土壤表層的水分。

中耕越深,水分喪失越多,下層的水被犁底層和殘茬層所阻,不得以進行灌溉。灌水後,土壤又會重新板結不透氣,造成土壤氣的不均勻,雜草種子也會得水萌發,不得再次進行中耕,如此反覆循環,待作物長高後才停止中耕。

2苗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其次在苗。當作物幼苗剛出土時,大風颳起,地表沒有殘茬覆蓋,風輕易地將粉土刮上了天,汙染了空氣,產生什麼都看不見的“黑風暴”,較大的土粒只能在地表快速滾動,抽打著作物,不得以只能再來一次整地播種。如若遇到暴雨,土壤很快板結,雨水無法正常滲入土壤,產生了水土流失,肥沃的土壤隨水而去,平整的土地被衝成一條一條的溝。晴朗後,又被快速曬乾,形成了硬殼,不得人工破除板結來解放幼苗,一旦取得勝利,便美其名曰:“人定勝天”。說白了就是人類翻耕土地,破壞了自然,而後進行補救罷了。如若免耕,就不存在“解放幼苗”。

而且翻入土壤中的殘茬還會作怪,它們在分解過程中,會拼命地奪取氮和空氣,使得土壤缺氧,形成還原狀態,併產生硫化氫等有毒氣體,當其濃度超過0.7mg/kg時,作物生長就會受到抑制,它們的根會變成黑根,不得以施用氮肥來防止缺氮,用中耕的方法排毒,又一次地“人定勝天”了。

3土壤團粒結構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土壤經過多次耕作,團粒結構被破壞,供肥、供水、調氣、勻熱的體系沒有了。特別是在翻耕之後,上層肥土被翻入下層,下層瘦土翻到上層,“上瘦下肥”不利於作物幼苗的生長,產生了土壤肥力的不平衡,人們不得不施用化肥來補救。化肥是速效性的,施用後很快就會“扭轉乾坤”,使得幼苗一片嫩綠,使得人們產生錯覺,認為只有化肥才能增產,如果將化肥施入免耕覆蓋地裡,就會看不到如此明顯的效果。

4土壤熱量不均衡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翻耕的土地表面乾燥,白天陽光照射到地面,因無覆蓋物導致增溫很快,但無土壤水,光能轉化的熱量不易傳導到下層,形成土表溫度很高,日落後由於輻射作用,散熱很快,而下層由於水的通道被切斷,下面的熱就不易傳導上來,造成了土壤熱量的不平衡。

高投入、高產量、人定勝天

翻耕後,土壤的水、肥、氣、熱均表現為不協調,無法穩、勻、足、適地供應作物生長,人們為了調整土壤的四性,促使作物豐產,就必須進行施肥、灌水、中耕等多次作業,每增加一次作業就多投入一次成本,忙乎一陣子。

“植物”生物犁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其實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一切。植物的根系在生存競爭中,造就了能穿插土壤的功能,它們的根系能縱橫方向延伸,如直根系的苜蓿,根能穿插到3-4米深。一株鬚根系的小麥,它的根系連接起來有60km長。如果使用機械的話是無法耕得這麼深,這麼細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好這個“生物犁”,如深根作物與淺根作物、自養植物與他養植物的搭配等,使生態環境更加合理。

作物根系死後,經土壤微生物的作物而分解,形成土壤毛細管狀的孔道和孔隙,在免耕條件下,保留了這些孔隙,增加了土壤的通透性,經多次新的根系連續穿插,積累了有機質,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有機質分解為有機膠體,與土壤結合,形成團粒結構,同時供應作物的水與肥,並協調好氣與熱。

動物“生物犁”

「自然農法」系列講座一:關於翻耕土地的認知

生物犁不僅包括植物,也包括動物,那就是蚯蚓,在免耕地不施化肥、農藥的條件下,能大量繁殖。據測定:免耕地的蚯蚓數量較翻耕地多20-30倍,它們利用身體不斷穿插土壤,形成蚯蚓洞,並不斷吞食含有機質的土壤,與體內膠質結合,排出具有肥力的蚯蚓糞。它們可下鑽到50cm深,起到不翻土深松的作用。如果一公頃土地的蚯蚓體重加起來有1噸重的話,那裡的土壤隨時都是松的。

除此之外,還有自然的“風化作用”等,它們都有強大的偉力,創造更加優越的生態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