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王——李自成生平概況,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李自成(1606年-1645年),原名鴻基,小字黃來兒,又字棗兒 ,明末農民起義領袖,世居陝西米脂李繼遷寨。童年時給地主牧羊,曾為銀川驛卒。1629年起義,後為闖王高迎祥部下的闖將,勇猛有識略。滎陽大會時,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領的贊同。高迎祥犧牲後,他繼稱闖王。

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巖提出"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部隊發展到百萬之眾,成為起義軍中的主力軍。1643年在襄陽稱新順王,並在河南汝州殲滅明陝西總督孫傳庭的主力,旋乘勝進佔西安。次年正月,建立大順政權,年號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四月,多爾袞率八旗軍與明總兵吳三桂合兵,在山海關內外會戰李自成。李自成戰敗,退出北京,率軍在河南、陝西抗擊。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闖王——李自成生平概況,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人物生平

家世背景

闖王——李自成生平概況,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李自成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八月出生。 自成出生在米脂河西200裡的李繼遷寨,距他的老家長峁鄢60多里(兩地現均為橫山地)。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縣李家站,在米脂縣殿市鎮有個村落,名叫李繼遷村,當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裡的人代代相傳,是李繼遷的後人。

《米脂縣誌》記載:"米脂李姓,分太安裡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樓李氏。一支是太安裡二甲,李自成家庭屬太安裡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裡遷徙來。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樓縣遷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屬於同宗同室。太安裡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鄉各處。"

李自成家庭屬太安裡二甲,明代前由甘肅太安裡遷徙來到李家站。而這個李家站正是當年党項拓跋平夏部從甘肅東遷後居住的地方。

摺疊

殺官起義

闖王——李自成生平概況,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李自成少年喜好槍馬棍棒。其父死後他去了明朝負責傳遞朝廷公文的驛站當驛卒,負責照看馬匹。

明朝末年的驛站制度有很多弊端,明思宗在1628年(崇禎元年)驛站進行了改革,精簡驛站。李自成因丟失公文被裁撤,失業回家,並欠了債。同年冬季,李自成因繳不起舉人艾詔的欠債,被艾舉人告到米脂縣衙。縣令晏子賓將他"械而遊於市,將置至死",後由親友救出後,年底,殺死債主艾詔,接著,因妻子韓金兒和村上名叫蓋虎的通姦,李自成又殺了妻子。兩條人命在身,官府不能不問,吃官司不能不死,於是就同侄兒李過於1629年(崇禎二年)二月到甘肅甘州(今張掖市甘州區)投軍。

當時,楊肇基任甘州總兵,王國任參將。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國提升為軍中的把總。同年在榆中(今甘肅蘭州榆中縣)因欠餉問題殺死參將王國和當地縣令,發動兵變。

摺疊

征戰四方

李自成起事後轉戰漢中,參加了王左掛的農民軍。1629年,後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動,大將袁崇煥被皇帝凌遲處死。1630年王佐掛被朝廷招降,李轉投奔張存孟(不沾泥),為隊長。1631年(崇禎五年)四月,張存孟在陝北戰敗,也降明。十月,洪承疇正式接任三邊總督,逐漸剿滅陝西境內農民軍。1633年(崇禎六年),李自成率餘部東渡黃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稱"闖將"。同年,曹文詔率千餘關寧軍擊敗山西境內的農民軍,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均逃到河南被曹文詔、左良玉等多路明軍包圍。

然而次年1634年(崇禎七年),後金軍第二次入塞,曹文詔被調到大同抗金,被圍農民軍從王樸處突圍。是年六月,新任五省總督陳奇瑜乃引軍西向,約會陝西、鄖陽、湖廣、河南四巡撫圍剿漢南農民軍。高迎祥、張獻忠、羅汝才、李自成等部見明軍雲集,誤走興安(今陝西省石泉以東的漢江流域)車箱峽。峽谷之中為古棧道,四面山勢險峻,易入難出,唯一出口為明軍所截,"馬乏芻多死,弓矢皆脫",情勢危殆,李自成用顧君恩之計,賄賂陳奇瑜左右人士,向官兵詐降。此時陳奇瑜釋放李自成等人,派五十多名安撫官將農民軍遣送回籍,甫出棧道,自成立刻殺安撫官復叛。

1635年(崇禎八年),洪承疇任五省總督後圍剿民軍,民軍退到河南洛陽一帶。高迎祥、張獻忠、老回回、羅汝才、革裡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橫天王、混十萬、過天星、九條龍、順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營起義軍在河南滎陽召開滎陽大會,李自成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戰"方略。會後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率部攻下南直隸鳳陽,掘明皇室的祖墳,焚燬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殺宦官六十多人,斬中都守將朱國相。因爭奪鳳陽皇宮的俘虜小太監和鼓吹樂器,李自成與張獻忠結怨,李自成分軍西走甘肅。

1636年(崇禎九年),高迎祥在安徽被新任五省總督盧象升擊敗包圍在鄖陽山區。同年四月後金建國改清,六月清軍第三次入塞。盧象升調任宣大總督抗清。兵部侍郎王家楨繼任五省總督,高迎祥等突圍。高迎祥從子午谷進攻西安時兵敗被新任陝西巡撫孫傳庭所殺。高迎祥殘部投奔李自成,李便被推為"闖王",繼續征戰四川、甘肅、陝西一帶。《明史》稱其為"闖賊"。

1637年(崇禎十年),楊嗣昌會兵10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策略,限制農民軍的流動性,各個擊破,最後殲滅。此舉在二年內頗見成效。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關南原遭遇洪承疇、孫傳庭的埋伏被擊潰,帶著劉宗敏等殘部17人躲到陝西東南的商洛山中。

1638年(崇禎十一年)八月,清兵從青口山(今河北遷安市東北)、牆子嶺(今北京密雲東北)兩路毀牆入關,發動了第四次入關作戰。楊嗣昌為貫徹其"安內方可攘外"的戰略,力主與清議和,但遭到宣大總督、勤王兵總指揮盧象升等人的激烈反對。崇禎和戰不定,盧象升在河北鉅鹿戰死。清兵澈退後,孫傳庭、洪承疇等人均被調往遼東防範清軍,李自成在山中得以喘息。冬天李駐紮在富水關南的生龍寨,並娶妻生子。

摺疊

號稱闖王

1639年(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谷城(位於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李自成從商洛山中率數千人馬殺出。

1640年(崇禎十三年),李自成趁明軍主力在四川追剿張獻忠之際入河南,收留饑民,鄭廉在《豫變紀略》載李自成大賑饑民的盛況:"向之朽貫紅粟,賊乃藉之,以出示開倉而賑饑民。遠近饑民荷鋤而往,應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絕,一呼百萬,而其勢燎原不可撲"。自此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1641年(崇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攻克洛陽,殺萬曆皇帝的兒子福王朱常洵,從後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稱"奉天倡義文武大元帥"。之後在一年半之內三圍省城開封未果,最後一次1642(崇禎十五年)年黃河決堤沖毀開封。先後殺死陝西總督傅宗龍、汪喬年。十月在河南郟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與此同時明朝對清朝戰事不利,三月,洪承疇降清。十一月,清軍第五次入塞,深入山東,掠走三十六萬人。

1643年(崇禎十六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3月,殺與之合軍的農民領袖羅汝才。四月殺叛將袁時中。5月張獻忠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殺死督師孫傳庭,佔領陝西全省。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

摺疊

破京滅明

闖王——李自成生平概況,湖北通山九宮山元帝廟遭村民誤殺

李自成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一月,李自成東征北京,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渦口造船三千,渡過黃河,攻下汾州(今汾陽)、陽城(今晉城市陽城縣)、蒲州(今永濟),隔日攻下懷慶(今河南焦作),殺盧江王載堙。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人出戰盡歿,初八日以守將張雄作內應,炮轟破城,蔡懋德自縊死。在太原休整八天。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屬忻州)守關總兵周遇吉憑城固守,雙方大戰十餘日,遇吉因兵少食盡,退守寧武關(今山西寧武境)。周遇吉悉力拒守,最後火藥用盡,開門力戰而死,全身矢集如蝟毛,夫人劉氏率婦女二十餘人登屋而射,全被燒死。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克寧武關,前後死將士七萬餘人,傷亡慘重,《罪惟錄》記"後賊陷京師,多有手足創者,皆經戰寧武者也。",李自成下令屠城。當晚,大同總兵姜瓖投降,宣府總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連下居庸關、昌平。三月初八日,兵至陽和。十一日,大順軍開進宣府,"舉城譁然皆喜,結綵焚香以迎"。崇楨急調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昌平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入衛京城,並號召在京勳戚官僚捐助餉銀。

三月十五日(4月21日)農民軍抵達居庸關,監軍太監杜之秩、總兵唐通不戰而降,同時,劉芳亮率領南路軍,東出固關後,真定太守邱茂華、遊擊謝素福出降,大學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過昌平,抵沙河。十七日進高碑店、西直門,以大炮轟城,入午攻打平則門,彰義門,西直門。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監曹化淳率先打開外城西側的廣寧門,農民軍由此進入今復興門南郊一帶(此事存疑,參見曹化淳條目)。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入城與崇禎帝秘密談判。據《小腆紀年附考》卷四載,李自成提出的條件為:"闖人馬強眾,議割西北一帶分國王並犒賞軍百萬,退守河南……闖既受封,願為朝廷內遏群寇,尤能以勁兵助剿遼藩。但不奉詔與覲耳。"雙方談判破裂。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正陽門,迎劉宗敏所部軍,中午,李自成由太監王德化引導,從德勝門入,經承天門步入內殿。此時崇楨帶著太監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宮,大臣皆己逃散,最後崇禎前往景山自縊,史稱甲申之變。李自成下令將崇禎"禮葬",在東華門外設廠公祭,後移入佛寺。二十七日,葬于田貴妃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封宮女竇美儀為妃。大順軍入北京之初,兵不滿二萬,李自成下令:"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鋪營業如常,"有二賊掠緞鋪,立剮於棋盤街。民間大喜,安堵如故"。但從二十七日起,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牽魏藻德、方岳貢、丘瑜、陳演、李遇知等,勳戚冉興讓、張國紀、徐允楨、張世澤等八百人追贓助餉。"談遷《棗林雜俎》稱死者有1600餘人。李自成手下士卒搶掠,臣將驕奢,"殺人無虛日,大抵兵丁掠搶民財者也"。大順軍於佔領區皆設官治事,首為追餉,例如在城固縣,"賊索餉,加以炮烙";在汾陽,"蒐括富室,桁夾助餉" ;在絳州,"士大夫慘加三木,多遭酷拷死";在宣化,"權將軍檄徵紳弁大姓,貫以五木,備極慘毒,酷索金錢"四月十四日,西長安街出現告示:"明朝天數未盡,人思效忠,定於本月二十日立東宮為皇帝,改元義興元年。"十三日,由李自成親率十萬大軍奔赴山海關征討吳三桂,留守北京者為劉亮與李侔。

據說李自成入燕京後,從宮中搜出內帑"銀三千七百萬錠,金一千萬錠","舊有鎮庫金積年不用者三千七百萬錠,錠皆五百(十?)兩,鐫有永樂字"(《明季北略》卷二十)。時人許重熙在《明季甲乙兩年匯略》借談遷之口謂曰:"損其奇零,即可代兩年加派,乃今日考成,明日蒐括,海內騷然,而扃鑰如故,豈先帝未睹遺籍耶?不勝追慨矣。"但可信度並不高。計六奇認為:"予謂果有如此多金,須騾馬一千八百五十萬方可載之,即循環交負,亦非計月可畢,則知斯言未可信。"據梁方仲估計,1390年至1486年,中國內地白銀總產量只有三千萬兩上下。明亡前,雖有大量西班牙銀元與其他外籍銀元流入,但也只有四千五百萬兩。

摺疊

戰敗覆亡

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與駐守山海關將領吳三桂進行一片石戰役。戰至四月二十二日,吳軍漸漸不支。吳三桂乃降於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兩軍聯手擊潰李自成,主將劉宗敏受傷,急令撤退。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僅三萬餘人,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稱帝,怒殺吳三桂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兩路徹退。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七月渡黃河敗歸西安,不久,棄西安,經藍田,商州,走武關。由於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順軍的節節敗退,很多投降大順的原明朝將領復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於是疑心日盛,終於妄殺李巖等人,致使人心離散。

1644年(順治元年)十二月,清軍出擊潼關,大順軍列陣迎戰,清軍因主力及大炮尚未到達,堅守不戰。

1645年(順治二年),清軍以紅衣大炮攻破潼關,李自成採避戰的方式流竄,經鄧州、襄陽,入湖北,"聲言欲取南京,水陸並進",試圖與武昌的明朝總兵左良玉聯合抗清,左良玉東進南京去南明朝廷"清君側"征討馬士英病死途中。四月李自成入武昌,但被清軍一擊即潰。五月在江西再敗,後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程九伯地方民兵殺死,屍首不知何處,自成戰死後,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明史》也記載,李自成死於湖北通城。大順軍餘部稱李自成為先帝,其妻高氏為太后,李錦推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為首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