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都:昔日撂荒地再披新綠裝

青海新聞網訊

地處樂都下北山的蘆花鄉,山大溝深,一條陡峭逶迤的盤山公路,是唯一通往外界的道路,從山底到半坡,目之所及山坡鬱鬱蔥蔥、梯田綠浪滾滾。誰曾想,這樣一片“綠海”,六年前還是一片荒地,而這翻天覆地的變化得益於蘆花鄉探索出一條荒地綠化與治理的有效途徑。

2013年以來,蘆花鄉黨委、政府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環境資源優勢,開始統籌安排,科學引導當地村民,通過多方爭取引進經濟帶頭人,加大土地流轉,整改撂荒地,大力發展青海苗木、中藥材種植。由此,近千畝荒地再次披上“綠裝”。

走出大山留下千畝撂荒地

“其實,這土地撂荒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很多勞動主力軍都選擇走出去增效收益,和‘人走茶涼’是一個道理,人走了,地也就荒了。”蘆花鄉黨委副書記莫自平坦言,近兩年,該鄉旱災、雹災、洪澇災害現象頻發,惡劣的自然條件,使得莊稼人靠天吃不上飯,尤其在2017年,整鄉大規模種植的馬鈴薯出現嚴重滯銷情況,本該靠天吃飯的村民也就此心存失望,紛紛撂下土地,背上行囊,走出了大山。

地處淺山地區的蘆花鄉十字村,耕地幾乎全部是山地,因為缺水乾旱,多年來村民們都是靠天吃飯,只能種植小麥、菜籽、洋芋等作物,並且地塊小而分散,無法開展機器耕種,人工勞作非常辛苦。靠傳統的土地耕種,別說難以富起來,能吃飽飯都難。

因此,很多村民紛紛走出大山自謀出路,土地撂荒是常有的事。記者之前在該村採訪時,很少遇到青壯年勞力,村裡基本只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很多老房子甚至因為長期無人居住而坍塌。“我的幾個兒子都下山了,有的在西寧打工,有的在樂都開飯館,並且都在城裡買了房子,很少回山上來。”村民李老漢告訴記者,因為自己故土難離,就沒跟兒子們一起下山,可是地已經種不動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地荒掉。

據瞭解,近年來蘆花鄉至少有千畝土地被撂荒。

優化種植結構荒地再披綠

地荒了,土地沙化嚴重了,農民沒有收入了,該找個什麼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

近年來,由於土地效益越來越小,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做生意的村民越來越多,甚至很多村民在西寧、樂都買了房子,離開了大山。村裡剩下的多是老弱病殘,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又帶來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如何提高土地效益,成為迫切要解決的大問題。

優化種植結構,產業轉型升級等舉措便應運而生。據介紹,近年來,蘆花鄉以引進經濟帶頭人為“引力”,加大土地流轉,大力發展青海雲杉苗木種植,促使該產業在蘆花鄉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

市場考察、土地平整、因地制宜、發動群眾……隨之而來的經濟“帶頭人”也在該鄉黨委的幫扶下,開啟了蘆花鄉荒地再披“綠裝”之路。

蔣長征是地地道道的蘆花人,1999年開始接觸林業種苗培育行業,於2013年註冊成立樂都縣長征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後來在2016年又更名為海東市樂都區長征苗木種植專業合作社,專門生產經營苗圃,因為經營需求,苗圃覆蓋的村子越來越多,從適合種植苗木的村子,甚至擴展到樂都區洪水鎮阿蘭村、下王家村、碾伯鎮湯官營村。

功夫不負有心人,據初步統計,全鄉目前租賃經營土地總面積達1700餘畝,其中林木種苗育苗面積1000餘畝,種植藥材面積600餘畝。

至此,蘆花鄉的千畝荒地重新披上了“綠裝”。

土地綠了農民也就富了

8月底,雖然有些冷意,站在高地向下望去,滿山蒼翠盡收眼底。荒坡披上綠裝,青山變成金山,蘆花鄉種植的苗木和藥材就像是綠色緞帶,編織著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

“生在這裡,就得做點有意義且不負眾望的事,說實在話,不僅為了家人,也為家鄉。”蔣長征說。

因為蔣長征的長期堅持,在“合作社+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下,帶動農戶300多戶,其中包括精準扶貧戶45戶、無保護、貧困戶50戶。

農戶李贊業就是其中之一,因為產業轉型升級,同樣也進行了土地流轉,種植苗木和藥材。“以前種植土豆等傳統農作物,基本上沒有什麼收入,如今一畝苗木能收入幾千塊。”據李贊業介紹,他三年前開始種植苗木和藥材,效益不錯。

實踐證明,一畝中藥材經濟價值在5000元以上,而一畝小麥只有800元左右,一畝土豆也就是1000元左右。因為中藥材價值高,收益好,很多村民開始種植中藥材,他們種地的熱情重新燃起,這也是昔日撂荒地又披上新綠的原因。

致富路上少不了帶頭人

發展農村經濟、奔赴小康的路上,帶頭人的作用不容小覷。在蘆花鄉,就有這麼一批農村經濟帶頭人。

他雖然沉默寡言,戴著一幅深度近視眼鏡,看上去文質彬彬,但是他在脫貧致富路上卻堅韌不拔,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在貧困山村闖出一番新天地,不僅給其他村民做出榜樣,還帶領大家一起奔上小康生活。他就是樂都區蘆花鄉十字村村民李萬軍。

出生於1960年的李萬軍從小也渴望走出大山,過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上世紀80年代,李萬軍攜妻子外出做生意,在果洛一待就是十幾年,並且小有成績。但最終還是故土難離,帶領一家再次回到大山。重新拿起鋤頭的李萬軍陷入深深思考:除了耕種十幾畝薄田還能做點什麼?他把目光盯在了身邊的農產品上。

過去,村民們收穫的土豆多數是自產自銷,秋天收的土豆全部存在土窖裡,一個冬天全家人的口糧、牲畜的飼料全靠這些土豆。

“山裡的土豆品質好,是真正的純天然無汙染農產品,應該把這些土豆賣出大山,賣出品牌。”李萬軍想到就幹,組織銷售隊伍,帶領李萬海、王文清等貧困戶及幹勁十足的村民開始收購土豆,每年收購銷售20多噸,為當地農產品打開了一條銷路,有效增加了村民們的收入,也擴大了樂都土豆的美譽度。

經過多地考察、取經,李萬軍又看上了中藥材種植。山裡適合種哪些中藥材?李萬軍心裡開始也沒有譜,只能在農業專家的指導下進行嘗試。

2017年,李萬軍引進黃芪、黨參,先在自家地裡試種。為了確保成活,李萬軍自學中藥材種植技術,邀請專家前來指導,試種成功後,才開始向其他村民推廣。

山裡空氣好,土地沒汙染,種出的中藥材自然沒的說,但畢竟十字村發展中藥材種植時間短,“酒香也怕巷子深”,銷路的問題也要提前考慮。李萬軍又牽頭和李萬海、李萬意、李恆珠成立了“萬恆專業合作社”。如今,在李萬軍的引領下,土地流轉200多畝,目前中藥材種植面積達100多畝及其他農作物100多畝。

不過,最近李萬軍也遇到了煩惱,因為今年的藥材價格浮動大,怎樣為合作村民尋找銷售“快車道”成了他的一個心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