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

在現實生活中,有多少親眼所見或者是親身經歷的事情,都是一種假象的“實”,人們常常僅憑一時所見的現象,直覺地做出判斷和決定,以致造成多少錯誤、痛悔或遺恨的後果。我們應存有一雙慧眼,去感知,去改善這個世界,這個我們心靈棲息的世界。

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

一諾千金

"夫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劉向《說苑·政理》

一、閱讀春秋故事,明白不能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

孔子絕糧於陳國與蔡國之間時,七日七夜沒吃到飯,只能無精打采地躺在那裡。一天,弟子顏回找來一點米,準備煮給老師吃。煮到快熟時,顏回就先抓起一把吃了。孔子悄悄地看在眼裡,覺得顏回有點失“禮”,所以不大高興。過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說:“我剛剛夢見先君了,故應把乾淨的食物先供養再吃。”顏回馬上回答:“萬萬不可!剛才有土灰掉進鍋裡,我雖把它抓出來吃了,但飯已經弄髒了,所以不能供養先君。”此時,孔子才知道錯怪顏回了。事後,孔子深有感觸地嘆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意思是說: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時並不可靠;我依賴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時也靠不住。弟子們要切記:瞭解一個人,本來就不是很容易的!

可見,有人認為“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但有時候也不一定。不要認為自己所見所聞都千真萬確,不容懷疑,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很可能雜有不實的成分。

初見傾心,再見痴心。終日費心,欲得芳心。煞費苦心,想得催心。難道你心,不懂我心,如此狠心,讓我傷心! ----《霹靂布袋戲》

.

二、道聽途說不可信,自己親眼見到的才是永遠真實的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活動都要求非常精確的對外界事物的感知,由於人的眼睛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表面現象,所以它捕捉到的信息並不一定是正確的。世人受現實社會中的觀念所阻礙,往往認為通過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是實實在在的,眼睛觀察不到的東西就完全不相信,其實人的視野只能看到物質世界的局部,而且許多時候看到的都是假象。比如:有個成語叫“海市蜃樓”就是“眼見不一定為實”的典型例子

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

魔術

經常說假話的人希望聽到真話,但實際上,他們很難聽到真話。因為,即便是再真的話,在他們懷疑的耳中,也會變為假話。在這些人的心中,他們更願相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他們用欺騙別人的方式,最後刁難了自己。 ----馬德《當我放過自己的時候》

三、不要輕易相信自己的眼睛,而要相信自己理性的判斷

自古以來,人類就有很多錯覺,如不用理智來精細推測,用開放的

心胸來包容,往往會被表面現象迷惑。只要做到了理性分析,汲取了前人的寶貴經驗,我們就不必擔心有物障目,我們的行為將更加理智,我們的成功指日可待。 有人相信眼睛,生活在自己的理想國之中,盲目的信任讓他即使被騙也毫不察覺;有人不信眼睛,滿腹的狐疑和猜忌讓他變得敏感而多慮。我們並非“生而知之者”,於是只能從過經驗和教訓中選擇“信”或“不信”。然而,其實這本不是是否相信眼睛的事情,而是當你在面對事物的表象時,是否有一雙“慧眼”,是否能透過現象看本質,是否擁有清晰的判斷力的問題。

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

魔術鍘人是真的嗎

四、世界是複雜的,而真相卻是唯一的

人們不可能百分百地接近真相,只可能通過各種碎片的拼接,儘可能接近和還原真相;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必經階段,但感性認識所認識的事物現象中有大量的還是零亂、片面、乃至虛假的東西,因此我們所看到的不一定都是真實的。人們因偏見、成見、私心、 虛榮、幻覺等等的影響,會被浮雲遮住望眼,選擇性地去觀察事實,結果無法發現真相,對自我、對他人、對世界都是這樣。

只有最愚昧無知的人才會依然信奉那個陳舊的“眼見為實”的說法。你所看到的,就是首先需要你懷疑的。 ----安·蘭德

五、只要你擁有正義與道德,便能有一雙“慧眼”

人們總是在擔心自己被聽到的話所欺騙,所以才有“眼見為實”;而又擔心自己所看到的並非事實,又有了“不相信眼 睛”。究其根源,便是這物質豐富的社會有些人精於算計,而讓公眾失去了基本的信任,才會時刻擔心被騙。從摻假的毒奶粉,到“摻假”的學歷;從偽造的護照,到被宰的遊客無不如此。我們呼喚社會道德的迴歸,結束人們彼此之間的猜疑。不論相不相信眼睛,只要社會擁有正義與道德,我們總能有一雙“慧眼”,去辨識,去存真。

憑一己之見判斷別人的好壞,不一定特別可靠

慧眼

他們怎麼說表象來著?對了,表象可是具有欺騙性的。但是大多時候,眼見為實。 ----《緋聞少女》

因此,眼睛的觀察與心靈的思考二者缺一不可,如果輕易地相信了自 己的眼睛,沒有心靈的參與,則無異於放棄了自己獨立思考和判斷的權利,是對人的價值的戲弄和辱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