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周易》哲学思想的本质特点,而这一思想正是它社会和谐思想的理论基础。

《易·说卦传》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宣告天、地、人是统一的,“三才”之道就是天、地、人之道。这是典型的“天人合一”之论。

《周易》认为人类社会是天地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天地是万物之祖,产生在前,人类夫妇、父子、君臣产生在后。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

《易·序卦传》说:“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

《系辞传》又说万物皆“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即万物都由阴阳合德而生。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而阴阳之道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日月往来、寒暑交替就是自然界阴阳的运动规律。《易·乾卦》卦辞所云:“乾,元、亨、利、贞。”《子夏传》释为“始、通、和、正”;古人又释为“春、夏、秋、冬”

元为春,万物始生;亨为夏,万物亨通;利为秋,万物和成;贞为冬,万物收藏,表达的是自然界的运动规律。

《说卦传》还运用八卦及其代表的方位进一步阐释四季变化规律说:乾之元气至春分始震,震是东方之卦,万物开始生长;巽是东南之卦,是立夏,其时万物生长一片洁齐;离是南方之卦,是夏至,其时万物包括飞、潜、动、植都出现了;坤是西南之卦,是立秋,坤为大地,万物立秋时赖大地养成;兑为西方之卦,是秋分,万物成熟,一片欢悦;乾为西北之卦,是立冬,其时寒暖交替,阴阳二气相搏;坎为北方之卦,是冬至,其时万物归藏,唯水在流动;艮是东北之卦,是立春,其时旧的发展过程已经结束,故曰“成终”,但春风吹动,新的发展过程又将开始,故曰“成始”。艮是万物成终成始之卦。

在《周易》看来,一年四季的时间与空间运动都是和谐有序的,万物在时空中生长、茂盛、成熟、收敛,年复一年也是和谐有序的。自然界的和谐发展过程是生生不息的,故曰“生生之谓易”。但这一生生过程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个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

《周易》认为世间万物皆由阴阳构成,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所以“山泽通气,风雷相薄,水火相射”[4]。因此,自然界万物和谐发展的本质是阴阳和谐。自然界的发展是和谐有序的,由它产生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当然也是和谐有序的。

《系辞传》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自然界天尊地卑,人类社会是君尊臣卑,贵贱之等皆井然有序。《左传》昭公七年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这十等人是王、公、大夫、士、皀、舆、隶、僚、仆、台。实际上周代的等级制比这一说法更为复杂。

因此,《周易》所说的和谐就是维持各等级间利益的和谐。这是它社会和谐思想的根本特点。

陈恩林 著 东方耳有删节。


《周易》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