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也是養老


啃老也是養老

曾經,公司瀕臨倒閉,一時間工作無著,又趕上買了新車,萬般無奈中,還是向父母伸出了手。

一直以獨立自居的我也走上啃老的行列,突然也就理解了80後啃老族的難處。時代不同,日子艱辛,本就初建尚不堅實的小家,如果沒有父母的幫助,不僅非常困難,而且充滿危險。

在父輩的成長史中,人口流動還不普遍,貧富差距也不懸殊,人只要進了工廠就能幹一輩子,不存在失業、轉行、下崗等等變故。誘惑不多,人的慾望就不強,也沒有投資觀念,結婚對許多人來說,既意味著生活的開始,又意味著青春的結束。

一個比當下平穩的婚姻狀態,掩蓋了“啃老”的現象。

時至今日,到了我們結婚生子時,這種“平穩”被打破了。無論是婚姻還是事業,在初期狀態都是活潑的、易碎的、缺乏安全感的。啃老,實則是在通過父母的幫助來克服這段生活的艱辛和動盪,讓我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在心態上穩定下來。

也許前輩會恨我們虛榮,但虛榮的背面是什麼?是我們也在通過一切手段改變生活的努力。在這個社會上,我們可以不攀比,但不能讓自己的生活孤懸於海外。

買房、買車、換房、換車,在這些生活夢想中,改善生活質量只是目的之一,而通過投資改變生活,才是重要的目的。有錢就買房,沒錢就別買房,最後房價越來越貴,父母留下的“養老錢”日趨縮水,最後也許沒有房子也養不起老,這個錢為什麼不能讓我們去“啃”?

這裡最大的問題是:在一個家錢怎麼花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更多的信任。

而且,我們必須去尊重社會大環境來生活。

如果是下午4時,到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小學前看看那些白髮蒼蒼豎立在門外的老人,也許你會批評年輕的父母,可他們大多這個時間還在單位,他們就是抽不出時間。如果你譴責接送的作法,家長會說:別人都接送,我們不接怎麼辦?

我們的社會生活一直是從眾的生活,雖然各家的日子略有差別,但在生活的細處,我們有公共的規範和共有的生存模式。

因此,我們才不孤離。

不吃老人的、不喝老人的,不讓老人帶孩子,也不收刮老人的退休金……這種獨立的人格當然值得尊敬,但在這種生活的背後,是把羽翼未豐的年輕人,推向了孤立無援的困境中。

難以想像,一個生病隨便貼一劑膏藥、掛一瓶消炎藥、不敢請假不敢向家人訴說的人,他會感恩於生活?一對對待生活還沒有多少方法,就要輪替著夜班為小孩換尿不溼的夫妻,他們只會覺得幸福而不會有無奈?

亦舒的小說《噓》中,幾個兒女帶著各自家庭回到父母身邊去爭奪財產,看上去人人凌厲逼人、寸步不讓,但翻開每個人的生活,都自有其苦苦掙扎的無奈。

在這個社會上,我們除了親人,再也無人託付。

更重要的是,“啃老”是在提前為養老生活做準備。不過10年,養老問題就會擺在這一代獨生子女面前,如果現在不把錢向一塊兒湊,勁兒向一處使,合力去完成一個新家庭的建設,那麼在10年以後,這個新家庭面臨的壓力就是多重的,不光是家庭建設沒有完成,還有親情的凝聚沒有提前去營造,家裡一直過得你是你我是我,兒媳與婆婆沒有往來接觸,丈母孃與女婿只是點頭之交,這時要養老,可以想見矛盾會有多少?

某些“啃老”,的確有助於親情的凝聚、家庭的和諧。比如子女需要老人幫助帶孩子,照顧家庭,這種“啃”既減輕了兒女的壓力,又加深了家庭的情感,讓老人也有被需要的感覺。

只有這種相互扶植相互依靠的愛,才能使家庭煥發活力、家人都感受到家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