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的故事

開始今天的節目《麻醉的故事》。

今天在開刀之前,醫生先熟練的給你來個麻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毫不誇張地說,我們每個人幾乎都與麻醉有過交集,因為拔個智齒現在已經成為了時髦的事情。甚至有的人,點顆痣恨不得都要麻醉一下。

但事實上,我們人類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時間並不長,僅僅就在150多年前,醫學界對手術疼痛的控制還一籌莫展。19世紀40年代,美國波士頓的一群年輕的牙醫,開創性地為人類找到了止痛良方,全身麻醉自此出現。而在此之前,為了對付疼痛這一惡魔,人類著實走過了太長的夜路,也寫滿了醫學家的爭名鬥利。那麼這是怎樣一段歷史進程呢?歡迎收看大型娛樂節目“回到2049”之《麻醉的故事》。

十九世紀上半葉,在英國聖托馬斯醫院手術室外,牧師要對每位即將走向手術檯的病人進行一番佈道式的疼痛宣教,告訴病人:放心,不會很疼的,疼你就告訴我,我慢一點好不好呀?其實,我就是蹭蹭啦,放心吧,沒關係的。毫無疑問,這是騙人的。據說黃博士也總想這樣騙別人一回,但至今未能得逞。而當時的醫學教科書中,也基本不談論解除疼痛的方法,因為沒有方法,醫生也不太關心病人是否舒適,疼痛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宗教苦難,是上帝對人類的罪過的處罰。既然如此,上帝都已經欽定了,那就沒招了。

被弗吉尼亞-伍爾芙尊稱為“英國小說之母”的範妮-伯尼,曾描述過她恐怖的手術經歷。1811年9月30日,拿破崙首席軍醫多米尼克-拉萊為伯尼實施了乳腺癌切除術。事後伯尼記錄到:我上了手術床,一塊絲質的手帕放在我的臉上。七名醫護人員圍住了我,透過手帕,我看見閃閃發光的鋼刀。接著是一陣寂靜……當恐怖的鋼刀刺入乳房,我無法控制地開始哭泣。我大聲尖叫,並持續了整個手術過程,那簡直是一種酷刑。


麻醉的故事


範妮·伯尼

麻醉的故事


拉萊

雖然痛苦,但這是一次十分成功的手術,在手術之後,伯尼又活了29年。但抹不去的是記憶裡那份殘酷,以至於任何能喚起起這次手術的事情,都讓她不寒而慄。

可以說,在當時那個年代,是忍受疾病折磨還是選擇手術治療,成為了所有人一種艱難選擇。有不少病人都選擇了輕生,因為在他們看來,手術的痛苦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不如選擇了結。

當然了,在真正讓人無痛的技術發明之前,手術該做還是要做的。而為了最大程度地緩解痛苦,世界各地人民也是花樣百出、各顯神通。

古埃及人的做法比較簡單,他們一般在清醒狀態下進行截肢和睪丸切除術,如果病人難以忍受苦痛,那麼給綁起來就行了,當然了這種做法不能緩解痛苦,但至少會讓手術執行者操作起來順利一點、快一點,快總要比慢好,從這個角度看,痛苦還是減輕了。西亞古國阿西利亞曾用壓迫頸部血管引起病人昏迷的方法,實施包皮環切術。思考盒子說,他有時候遇到一些貧嘴的患者,也想這麼辦。羅馬時代的名醫迪奧斯科理斯,曾編纂過一本在藥理學領域保持權威達1500年之久的著作,在這本名為《藥物論》的書中,迪奧斯科理斯記載到,曼陀羅花和白酒能產生麻醉作用。除此之外,放血把人弄暈、用棍子將人幹暈等方式,也都是可以使用的辦法。


麻醉的故事


迪奧斯科理斯(我也不知道是左還是右)


麻醉的故事

曼陀羅花

我們中國的古人也涉足了麻醉這一領域。大約寫成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上說:其草有萆荔,食之己心痛。這裡的“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還說:有鳥焉,名曰囂,食之已腹痛。以上記載就說明,人們很早就注意到某些植物和動物體有止痛效果。大約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中,還記載了“茛蓎子”與“羊躑躅”兩種麻醉藥,現在人們已經瞭解,羊躑躅的主要成分是羊躑躅毒素,它具有鎮靜、麻醉、止痛作用。


麻醉的故事


羊躑躅

當然了,最為出名的還要數華佗。據《三國志-華佗列傳》記載,華佗曾發明“麻沸散”,以此來麻醉病人並進行腹腔手術。有人說麻沸散是假的,就算是真的,也算不上科學,反正我也沒什麼考據精神,正史這麼記載的,我就當真了。在心理上,我願意相信這是真的。據說啊,我只是聽說,現在有一群人將反對中國古代醫學作為了信仰和原則,這就叫吃飽了撐的,反正我不懂,所以不支持不反對。好了,接著說,公元652年和1596年,孫思邈和李時珍分別在《備急千金藥方》和《本草綱目》中,介紹過曼陀羅花的麻醉作用。1743年,清代醫學家趙學敏在其著作《串雅內編》中,介紹過一種開刀藥方,由草烏、川烏、天南星等組成。


麻醉的故事


趙學敏

總的來看,這些傳統的麻醉方式雖然比較粗糙,但畢竟也算是比較靠譜了,但後來一些不靠譜的方式也出現了。在19世紀的時候,一種麻醉方式在歐洲名噪一時,這便是催眠術。事實上,此時還並沒有催眠術這種稱呼,那時它的身份叫做“生物磁力”,其鼓吹者麥斯麥聲稱,使用生物磁力的麥斯麥術,可以解除術中疼痛。其實就是在手術時,先將病人催眠,醫生的助手要一直盯著病人的眼睛,以吸引其注意力。不過這種方法對於小痛來說可能有點作用,但對於手術就沒什麼用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六也不相信,於是他成立了一個委員會來調查此事,最終證實所謂的麥斯麥術能解痛完全就是個騙局。說到這個委員會,其成員那是名氣非凡,其中包括美國國父之一的本傑明-富蘭克林,就是雷雨天出去作死那哥們,還有斷頭臺的發明者蓋勒庭,以及兩位老拉的人,科學巨匠拉格朗日與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


麻醉的故事


麥斯麥


麻醉的故事


蓋勒庭

鬧劇得以終止,但疼痛卻依然持續。終於,曙光來臨了,“笑氣”橫空出世了。其實,現代麻醉技術發端,採用的是吸入這種方式,完全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

18世紀,化學家們認識到空氣由多種氣體混合而成。當時,環境衛生糟糕,人群疾病頻發。於是,針對“純淨空氣”的研究應運而生,人們希望通過吸入純淨空氣來改善身體健康。所以,氣體吸入就成為了歐洲上流社會的時尚養生療法,英國的布里斯托甚至出現了首個空氣SPA療養院。

1772年,英國化學家氧氣發現者約瑟夫-普利斯特利與約瑟夫-布萊克製成了氧化亞氮。最初,專家認為這種氣體能夠傳播瘟疫。但英國年輕的化學家,人稱電解狂魔的漢弗萊-戴維卻不顧專家意見,勇敢地研究這種氣體的特性。在年僅20歲時,戴維就發現這種氣體不但能緩解疼痛,而且還能讓人欣快並且笑出聲來,於是氧化亞氮便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這就是“笑氣”。


麻醉的故事


普利斯特利


麻醉的故事


布萊克


麻醉的故事


戴維

戴維親自體驗過笑氣後,這樣寫道:我並非在可喜的夢幻中,卻為狂喜所支配;我的胸膛並未燃燒可恥的烈火,兩頰卻泛起玫瑰紅色。我的雙眸充漲閃耀的光輝,我的嘴唇喃喃自語,我的四肢不知所措,好像有新生的力量附上了我的身體。這一研究成果被寫進《化學和哲學研究》後,很快便驚爆整個歐洲。笑氣的誕生,意味著手術再也不是撕心裂肺的哭喊,病人將微笑著走進手術室並淡定地接受手術。

遺憾的是,雖然笑氣效果很好,但戴維手下沒有學生繼續這一研究,於是也就被擱置了。所以,第一位試圖用吸入氣體的方法進行手術止痛的專業人士,並不是漢弗萊-戴維,而是英國外科醫生亨利-西克曼。

但這哥們同樣很遺憾,因為他並沒有選擇笑氣,而是選擇了二氧化碳,但是,二氧化碳這種氣體只有在很高濃度下才有麻醉效果。所以,即使西克曼對二氧化碳的研究孜孜不倦,並將研究結果郵遞給一位同行,但始終沒有得到認可。

到此為止,麻醉研究依舊踽踽前行。讓人唏噓的是,笑氣淪為了上流舞會的“搖頭丸”,它讓貴族的笑容顯得更燦爛,卻無法成為病人的福音。它成為了郵輪遠航途中的助興節目,像雜耍般為觀眾帶來謎一樣的體驗。一位年輕的美國富商,甚至打起靠笑氣發財的主意,此人從化學家那學到製造笑氣的技術後,在19世紀30年代沿北美東海岸常年推銷笑氣,這項獲利豐厚的事業,也讓他終於有資本申請了左輪手槍專利,他就是左輪手槍的發明者塞繆爾-柯爾特。


麻醉的故事


柯爾特

不過,就在歐洲貴族沉迷於笑氣所帶來的快感時,一些人卻仍在麻醉的發展之路上,堅定地探索著,而新的故事便發生在大洋彼岸新生的美國了,那麼這又是怎樣一段故事呢?請看下集《麻醉的故事(下)》。

以上來自回到204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