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徐家匯

行走徐家彙

徐家彙,商業發達,人流密集,現代中也穿插著歷史的痕跡。近日,小編參加了由“與時行”牽頭組織的“百年徐家彙活動”,在上圖徐老師帶領下,3個鐘頭,3只景點,方寸之間,穿越百年。

光啟公園、徐家彙天主堂、徐家彙藏書樓,這三個地方就坐落於南丹路,漕溪路這個地塊。光啟公園背面東北方向就是教堂,教堂旁邊就是藏書樓。所以,走走也就幾分鐘的事情。如果在附近上班,趁著中晌休息時間就可以走一圈了。

行走徐家彙

遊人若從正面入,可以按照墓葬規制,

依次看到望柱、石橋、牌坊、石翁仲、十字架、照池、墓碑、墓冢。

石牌坊上,遊人也不妨可以讀一下,

徐光啟牛逼的頭銜——

“明故光祿大夫太子太保贈少保加贈太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徐文定公”

光啟公園位於南丹路文定路的轉角,

包括了一墓一館。

徐光啟的墓是15世紀修建的。1903年,江南天主教會為紀念徐光啟入教300週年與逝世270週年,重修此墓。後經歷了戰爭年代和十年動亂,遭到了破壞。2003年,上海市政府又再按照1903時的樣式進行重修。

行走徐家彙

據說,在動盪年代,

徐家後代子孫,

曾把一些墓葬構件分解收藏,

如今才得已保留部分。

行走徐家彙

因徐光啟是天主教徒緣故,

墓前既立了“十字架”,

也有中國傳統的墓碑。

“十字架”底座上是馬相伯撰文、婁縣張秉彝書寫的“徐文定公墓前十字記”。

墓碑上的題字則是1981年請蘇步青題寫的。

行走徐家彙

遊人從正面瞻仰此墓,可以看到有五個包。是的,這個是徐光啟的家族墓。一共有10個穴。居中為徐光啟及其夫人吳氏,兩側是其四個孫輩夫婦。

行走徐家彙

徐光啟紀念館在墓的西側,

一個傳統民居,

也是一個老古董。

平時走過不一定會很留意,

看著就是很低調。

不過,這個可是地地道道的明代民居。

當初修建時,從梅隴一磚一瓦遷過來的,

名約“南春華堂”,有500多年的歷史。

行走徐家彙

門口一塊照壁,

濃縮了徐光啟一生偉業,

擋住了都市的喧囂,

留下一方靜土。

行走徐家彙

內裡是三進的院落

順時針走一圈

徐光啟一生功績皆在於此

行走徐家彙

徐家彙天主堂,

其正式名稱是“聖依納爵主教座堂”。

天主教認為,人與神的溝通是需要代言人的。教皇就是世上最大的代言人。被冊封的主保聖人也是有效的代言人。因此,在天主教堂中,不一定供奉的是聖母,也可以是主保聖人。徐家彙天主堂就是奉聖依納爵為主保聖人。聖依納爵是羅馬天主教耶穌會的創始人,也是聖人之一。他在羅馬天主教內進行改革,以對抗由馬丁·路德等人所領導的基督新教宗教改革。

該天主堂於1910年落成,

當時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教堂”。

這座教堂是典型的法國中世紀哥特式。

教堂正面大門上是耶穌像,其下有四福音使徒——耶穌基督的門徒馬太、約翰以及彼得的門徒馬可和保羅的門徒路加。

使徒腳下站立的石板上有四個頭像,分別是人、獅子、牛與老鷹,分別對應著聖路加、聖馬太、聖馬可與聖約翰。(這是一種對應解釋)

之所以是這四種形象,也是代表著耶穌的人性、君王的統治、耶和華的僕人與神性。

行走徐家彙

教堂兩側的滴水獸

一些歐美電影裡會把這個描述為守護者

可以幻化為人。

行走徐家彙

天主教堂的彩色花窗是特色

透進來的光線如聖母的慈悲

歷史建築的價值不因城市的膨脹而消亡。徐家彙天主堂是上海重要的旅遊景點,也成為很多電影的拍攝場地。據說,著名導演斯蒂芬·斯皮爾伯格1987年的作品《太陽帝國》就曾在此取景。

行走徐家彙

從徐家彙天主堂出來,

往左側一拐兩拐就到了“徐家彙藏書樓” 。

這是一座本白色粗粒牆面的三層樓,

門窗都是歐式壁柱百葉窗,樣式古樸,

在時尚地標徐家彙中,顯得尤為難得與別緻。

行走徐家彙

徐家彙藏書樓始建於1847年,

是上海現存最早的近代圖書館,

是中國最著名的教會圖書館之一,

也是我國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的縮影。

行走徐家彙

二樓閱覽室內

當年,天主教耶穌會佔用了上海徐家彙地區的大塊地皮,除了修建天主堂、天文臺、育嬰堂等,也修建了這座藏書樓。最初是作為耶穌會的藏書室,曾被稱作“匯堂石室”——“匯堂”便是徐家彙天主堂,“石室”說明當時還是比較簡陋幽寂。今天的模樣應該是幾經改建而成。

可以想象,當時傳教士們從歐洲千里迢迢帶來了書籍,存放在這裡,以便於修士們在幽暗的燈光下休息、閱讀。

行走徐家彙

館藏老地圖

The Atlas - VAN DER HEM

老外畫的明朝疆域圖

從西方人的眼中看東方

傳統的四色套印,手繪金色,羊皮封面

一個字,牛

如果你有上圖的讀者證,那麼就可以進去閱覽,但不可借出。裡面主要收藏著49年以前外文圖書、報刊。如果有人想要查詢解放前上海的一些資料,不妨可以前往一試。

徐家彙藏書樓在週六下午是有免費參觀名額的。去這裡,不是旅遊,更多的是感受那種時空交匯與東西融合。

短短3個小時,行走了3個地方,

從古代到近代,

從走馬觀花,到漸入佳境。

現如今,更多人喜歡“行走”,

不是簡單的徒步,而是讓我們去體悟。

行走不一定要遠方,行走就在身邊。


徐老師推薦書籍:

1. 《基督教宗教藝術在華髮展史》

2. 《中國天主教編年史》

3. 《歷史的徐家彙》


探尋法租界的花樣年華

分享和歷史擦肩而過的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