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收益率六連跌 未來可能回暖嗎?

進入2018年,理財市場明顯不景氣,各類理財產品收益率呈現持續下降態勢,連一向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也不例外。

數據顯示,8月份,我國商業銀行共發行銀行理財產品11907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67%,較7月份下降了0.08個百分點,連續6個月下跌並創年內最大跌幅。從分類數據看,8月份排名第一的銀行類型為股份制銀行,平均收益率為4.813%;其次為外資銀行,平均收益率為4.808%;然後是城商行、郵儲銀行、農商行、國有銀行,平均收益率分別為4.79%、4.64%、4.58%、4.47%。

而進入9月份,銀行理財收益率下跌並未出現好轉。數據顯示,上週(9月14日-9月20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422款,較前一週增加了20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57%,較前一週下降了0.02個百分點,連續3周下跌,創去年10月以來最低收益水平。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連跌並屢創新低,這當然是投資者不願意見到的。但事實上,這一狀況的出現卻是在業內人士意料之中。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下降並非偶然,而是由一些原因所導致的。

銀行理財收益率六連跌 未來可能回暖嗎?

首先,在我國經濟下行的情況下,央行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尤其是今年6月底,央行宣佈自2018年7月5日起,普遍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釋放資金約7000億元,市場流動性保持充裕,利率下降。所以,各類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出現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其次,現在理財市場新型理財產品層出不窮,競爭比較激烈。比如基金、定期理財、互聯網寶寶、P2P等投資工具,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它們也都各有各的優勢,或收益較高,或流動性強,或門檻低,吸引了資金流入,分流了原本有意願購買銀行理財的資金,這對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也產生一定負面影響。

再次,今年四月,資管新規出臺,保本理財將逐漸退出市場,銀行理財將打破剛性兌付,淨值型理財將會成為主流。這對很多思想保守的老年投資人來說接受並不容易,所以部分資金流向了其他穩健型產品,這對銀行理財收益率也很不利。

那麼,投資者要問了,最近一段時間,銀行理財收益總是下降,未來有可能回暖,出現上漲嗎?從目前的情況看,在我國經濟下行的大環境下,央行仍會繼續執行寬鬆的貨幣政策,未來還有可能採取一些措施保證市場流動性充裕,利率逐漸下行的趨勢不會改變,所以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出現回暖的概率比較小。長期來看,銀行理財收益仍會繼續呈現下滑態勢,但幅度不會太大。

當然,在國慶節前消費提升,銀行面臨較大的提現壓力之下,銀行可能會發行一些節日專屬理財產品,並會調高這些產品收益來吸引更多資金,以應對錢緊的情況。但是,調高收益只是短期行為,並不會持久,節後理財產品收益就會恢復常態。

所以,從長遠看,未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持續下行將是大概率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建議投資者抓住節前銀行理財收益率上漲的良機,及時入手長期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鎖定高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