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三種 「盈利模式」


教師的三種 “盈利模式”

這是一個容易招黑的標題。

在大家的心目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辛勤的園丁,如此庸俗地談錢、談盈利模式,的確不太好,所以我就在盈利模式四個字上假惺惺地加了個雙引號——其實我真正要談的,其實就是萬惡的金錢問題。


我經歷過三種不同的教師狀態。首先在體制內的大學工作過十年,參與籌建了工業設計系;然後突然有一天我也萌生了“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念頭,於是離開高校,加入了專門做商業培訓和管理諮詢的機構,幹了三年;再之後就是和一群朋友創辦了穀倉創業學院,開始從事產品創業的培訓和孵化。


雖然三家機構的性質不太一樣、做法不太一樣,但大家對我的稱謂一直沒有變化,都是以老師相稱。


今天是教師節,又被人喊了二十年的老師,正好總結梳理下。儘管一直被喊作老師,我所經歷的體制內、商業培訓、孵化器三個不同階段,其內在的邏輯卻大不相同。

- 01 -

體制內:鐵飯碗模式


當教師的頭一個十年,我是在體制內的大學混。

學生一年的學費大約是六千元左右,其實如果把學校的人力和設施設備成本分攤進去,學費只有象徵性意義不解決根本問題,更多地投入都是國家承擔。一個班級的學生成就好壞、水平高低、就業情況,基本上和老師個人的工資收入關係不大——除非老師極端不負責任,學生忍無可忍告老師的狀,老師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處罰。


一般情況,學校也不太會開除老師,除非是極個別非常惡劣和過分的。也就是說,就教學上的報酬(此處不討論老師的科研收入,那又是另一個複雜的問題)來說,老師基本上幹好幹壞一個樣,學生成不成才,和老師關係不大。


這種盈利模式可以稱之為鐵飯碗模式,之所以不叫金飯碗、銀飯碗、銅飯碗,是因為工資相對較低,這是一種穩定的低收入狀態。


我清晰地記得參加工作後第一個月拿到的工資條是七百多元(扣去了住宿費、住房公積金之類的雜費)——這個數字很多人打死也不信,由於我沒有保存好這第一個月的工資條,也是口說無憑,反正是說工資很低的意思。


我當時面臨的這種穩定低收入的鐵飯碗模式,其實生活上很窘迫,因為要娶妻生子,要租房買房,都得要雙方父母的財政支持。相信現在的高校老師待遇都已經大有改觀了吧,國家畢竟越來越重視教育。


在餓肚子的狀態下,要做好老師的本分工作,要靠自律和責任心,對老師的道德品質要求其實是蠻高的。


和八零九零後相比,大部分的七零後都是乖孩子,甘當螺絲釘,斷不會出現一言不合就走人、撂挑子的情況(當然八零九零後也不都是這樣);我是典型的七零後,在大學一干就是十年,還算是兢兢業業勤勤懇懇,中間還有還幾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不信的話,有證書為證。


教師的三種 “盈利模式”

在大學工作十年,我自己也很認真努力忙碌,周圍的同事們也是同樣的認真努力忙碌,校領導、院領導其實也很支持我們的工作,一切都很好,但就是達不到我們想要的工作成果。

所有的個體都很給力,但還是不出成就,那隻能是系統有bug。

- 02 -

商業培訓:賣智力模式

在體制內,無論個人怎麼努力,都沒法做到自己的理想狀態;於是我就離開了體制,加入了一家商業培訓和管理諮詢機構,想試試不一樣的活法——另一個因素是我博士階段的導師是國內某頂尖大學的副校長,而我認真審視了自己,覺得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導師的高度,所以只能走不一樣的路子。


加入這家商業培訓諮詢機構之初,我受到了極大的衝擊,有種從CBA到了NBA的感覺。

以備課而言,在大學裡上課的時候我採用的是1:1的時間配比來備課,比如第二天要講四節課,頭一天就備四個小時的課,當然這是上老課的情況,上新課的備課時間會比這個長些。而現在我們會用一個月的時間,打磨一小時的課程,而且這一個月,有好幾個人集體備課,然後要登臺講課之前,要有五次的試講,每次還有人給你提建議改進細節。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差異呢?

在大學中,學生的學費和學校投入的成本來說可以忽略不計,基本上是一種做公益的狀態,老師只要別太糟糕,學生其實也不會特別計較;而商業培訓則不然,所有的學員都是交了高學費的,比如三天的課程,每位學生要交兩萬多元的學費,如果課程質量不行,學生沒有啟發,就會鬧退款,所以你就必須把課講好,讓學生真正有啟發。


課程就是一種商品,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果貨的質量不行,客戶有權要求退貨。我把這種情況叫做“賣智力模式”。

賣智力模式,你要根據學生的需求來設定課程,你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勝,所以必須要把課當成商品,把質量放在第一位,否則學生就會用腳投票。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商業化是一種積極的催人上進的力量。


當然,賣智力模式也有自身的問題,就是你講半天戰略,學生未必真聽懂,聽懂了也未必真去幹,幹了也未必出成果。也就是說,師生的利益還是分離的,老師只求課程有滿意度,會很注重課堂體驗,但學生成不成功,和老師沒啥關係;所以上完課,老師也就拍拍屁股走人,最多是為了下次招生和口碑,保持和學員的持續關係。

- 03 -

孵化器:風險投資模式

創辦穀倉創業學院之後,我有機會和很多高手討論問題。小米科技聯合創始人劉德先生對我的啟發最大。


他本人也在國內高校當過老師,也在美國頂尖院校裡念過,又有很深的產業經驗。有一次我們談論到教育問題,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教育最本質的問題,就是要解決師生的利益一致性。如果學生的有沒有出息和老師沒有任何關係,老師最多也就是認真講好課而已。如果學生的成就和老師的收入掛鉤,那麼老師的潛能會被激發出來,他就會“不擇手段”地幫助學生成功。


那麼,究竟如何解決師生的利益一致性問題呢?

這是穀倉創業學院成立之初一直在探索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生的大成就裡獲取小收益,則我們一切的努力,不再圍繞講好課這件事,而是以能幫到學生成功為唯一的出發點。


這就好比足球隊,球員和教練一起去拿聯賽冠軍,拿到聯賽冠軍,對雙方的收益都是最大化的;如果聯賽成績很差,雙方的收益都很有限。拿到聯賽冠軍,各種獎金、各種商業合作收益都有了,然後球員分大頭、教練組分小頭,合理分配利潤,整個事情就變得可持續。


在學生的大成功裡獲得小收益,這種模式可稱之為“風險投資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就是能徹底解決師生的利益一致性問題,有了利益一致性,一切以圍繞學生的成功為評判的準繩,凡事有利於學生取得成功的事情,都可以做、而且要做到位;凡是和學生的成功無關的事情,則完全可以不做。


在穀倉創業學院,我們把學生的成功定義為公司不斷地提高營收,從幾千到幾個億,然後又具備資本的價值,估值從幾千萬到幾個億甚至獨角獸。穀倉創業學院在學生的公司中保有10%的股權(穀倉實際出資,不佔乾股),學生的生意做大了,穀倉自然受益。所以在穀倉團隊內部有一句話,叫做“不擇手段”幫助學員成功。


教師的三種 “盈利模式”

我們之所以有源源不斷地幫助學員的動力,本質上不是我們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質,而是內在的經濟利益驅動——這種內在的經濟利益驅動,對學生有幫助,也有利於提高創業的成功率,最終又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


這種風險投資模式,在穀倉的實踐中已被證明是可行的。穀倉消費升級加速營迄今為止孵化了五十餘支隊伍,其中十幾家我們都有投資,幹得好的企業估值已經有兩三個億,這些企業的股權收益核算下來,已經遠遠超過了學費的收入。


風險投資模式對教師的挑戰是,你做的工作必須要有效,必須要真正幫助到學生的成功;由於教師最大的收益在後邊學生的成功上,所以作為教師,你就必須想法設法提高學生的成功率,你的工作必須做到點子上去,只是講講課是遠遠不夠的。


這就是我作為教師所經歷的三種不同的盈利模式,供各位老師們參考。也許會有人會質疑,洪博士你說的也太功利了,教育的本質不應該是功利的,所以不該以學生是否成功作為衡量的標準,而是要看有沒有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實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我也認為高尚而千真萬確的,值得所有教師們的努力;只不過在穀倉的實踐中,在幫助學生創業成功的過程中,學生無論在專業能力上、團隊能力、領導力、精神狀態上,會獲得更為全面的提高。所以功利和非功利教育,其實是相對的,不是說我們要追求非功利性教育,就可以不食人間煙火。


最後,最重要的,衷心祝願大家教師節快樂;穀倉創業學院,希望和有志於創業教育的同道中人多多切磋和合作,無論你是高校老師、還是大企業負責內部創新創業的老師,我們都熱烈歡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