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讀懂《思考,快與慢》

如想每週聽到穀倉老師們對於好書的解讀,可直接在文末掃碼進群收聽。

一篇文章,讀懂《思考,快與慢》


楊夢溪分享《思考,快與慢》來自穀倉創業觀察

00:00

17:46


今天要分享的書籍為:《思考,快與慢》。

在這本書英文版的封底寫著一段推薦文字:“買上它,慢慢看,它將改變你的思考方式。”讀《思考,快與慢》,你將不得不“慢”下來,因為打破常識和直覺的理論不少,你要啟動“懶惰”的慢思考。

但是,這也是一個讓我們洞察自己的機會,在快時代,這種機會似乎不多。

翻開書你會發現,這本書的寫作方式輕鬆愉快,不像許多經濟學教科書那麼古板嚴肅。正如作者丹尼爾·卡尼曼自己所說,他希望這本書就像辦公室飲水機旁的閒談一樣隨意,還能豐富大家的詞彙,以便在談論他人的判斷與決策或公司的新政策時派上用場。

利用閒談來發現和分析別人犯的錯誤,比分析自己的錯誤更容易,也更有意思。

雖是“閒談”,這本書卻不同於一些快餐式的“通俗讀物”,它談論的依然是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

通過上次的分享: 我們在無意識當中犯了多少錯? 我們已經知道,因為快思考和慢思考的盲點,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思考的謬誤;隨後幾章中,則深入探討了這些謬誤的表現、具體成因、影響後果等。

今天,我們將主要討論快思考與慢思考在決策錯誤過度自信這兩種情況中的體現,以及如何儘可能地用結構化的方法指導我們的判斷,減少情緒對我們決策的影響。



- 01 -

決策錯誤

Q1: 我們什麼時候會產生錯誤決策?

比如說,過度聽從專家的意見。一些著名的“股評專家”對股市的預測往往與實際情況差距較大。作者認為,專家預測有時候比不上簡單的運算準確。

他講了這樣一個例子:奧利是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學家,愛喝葡萄酒。每年,世界各地的專家都對當年葡萄酒的價格走勢進行預測,然而不同專家的預測往往差距很大,使葡萄酒的經營者對酒未來的價格很難判斷。

奧利想知道運用簡單的統計學方法是否可以勝過世界著名學者對葡萄酒價格的預測。於是,他做了一個論證。他通過葡萄酒生產年所提供的相關信息來預測該酒的未來價值。

首先他根據天氣的3個特徵:夏季生長期的平均溫度,豐收期的降水量以及上一個冬季的總降水量——來估測出酒的特質,再將這些常識性知識轉化成數學公式來預測葡萄酒的價格。結果他的公式非常精確,預測價格與真實價格相差不到10%。

Q2 :為什麼專家預測不如簡單運算精確?

其中一個原因是這些專家試圖變得聰明,總想跳出思維框架,在預測時會考慮將不同特徵進行復雜的結合。

想一想,我們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是否也有過這種經歷?複雜化對稀奇古怪的事情也許有用,但十有八九會降低準確性,將這些特徵簡單地整合在一起反而會更好。

專家判斷不可取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對複雜信息的最終判斷很難達成一致。如果有人要求這些專家對同一信息做兩次評估,他們通常會給出不同的答案。

Q3:人工判斷和運算公式誰更靠譜?

我們時刻都在使用快思考,而快思考對我們情緒影響很大,情緒則會直接影響選擇和判斷。在生活中總有一些不確定因素在左右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這些因素會從這一時刻波及到下一時刻。在炎熱的天氣裡,即使短暫的涼風都會使你感到心情舒暢,這個時刻無論評估什麼都會相對更積極一些。

由於我們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在周圍環境有微小的變化時,我們會做出不一樣的判斷。但是公式不會有這樣的問題,它只根據相關數據得出答案,而不受波動的情緒的影響。

所以不管何時,只要公式能替代人工判斷,我們至少應該考慮一下運算法。有時候我們認為自己的判斷既縝密又微妙,但實際上把一些數據簡單地整合在一起也許會更勝一籌。

Q4 :什麼樣的直覺是可信的?

那麼,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相信自己,或是一個專業人士的直覺呢?光有自信是不夠的。

比較可靠的專家知識來自於有規律可循的領域,並通過長期訓練積累而來。是否有機會培養直覺性專業技能主要取決於反饋的質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進行練習。

比如說專科醫生就處於一個相對規律的環境:首先他們可以長期接觸大量有相似問題的病人,第二,醫生們可以得到這些病人治療效果的及時反饋,通過長期積累他們有機會掌握一些規律,所以這些專科醫生對病人的病情預測是相對比較準確的,我們通常可以相信他們的專業直覺。

總結來說,要減少決策錯誤,首先要考慮這個決策的產生是否是依據了經驗性的直覺。如果是,這個直覺可以相信嗎?如果直覺不可靠,就需要藉助結構化的思考方式,通過運算和表格,幫助我們進行邏輯判斷。

- 02 -

過度自信

Q1:什麼是過度自信?

下面說說什麼是過度自信。在生活中,個人,政府,企業的計劃和預測行為中過於樂觀的計劃隨處可見,作者把它稱為“規劃謬誤”規劃謬誤是普遍存在的樂觀偏見的一種表現形式。

如果你性情樂觀,就應該既樂觀又謹慎,因為樂觀偏見可能有益,也可能帶來風險。

Q2: 創業時為什麼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

樂觀主義者對塑造理想生活起到了或大或小的作用,當個人或是機構自願承擔重大風險時,樂觀偏見都發生了作用,甚至起到了主導作用。他們保持著積極的心態,當需要採取行動時,即使略帶妄想,樂觀主義也是件好事。

還記得嗎,穀倉創業學院院長洪華博士常說:創業需要盲目的樂觀主義!敢想,才有可能做到。

但我們也要注意企業家身上樂觀主義的弊端,這也是快思考的其中一個特徵,作者把這種現象叫做“眼見為實”——我們只關注目標,錨定了自己的計劃,卻忽視了相關的成功幾率,導致規劃謬誤。

當提及自己的創業項目時,大家總是滿懷熱情,覺得自己有個很好的想法,卻往往容易忽略了市場是否有這個需要,以及自己實現目標的概率。

我們總是高估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卻低估了現實世界的種種不確定性,以至於對有些事會產生“虛幻的確定感”,使我們變得過於自信,因而產生“知道的錯覺”。樂觀是好的,前提是你要謹慎。

Q3:公司做重要決策前的“事前驗屍”該怎麼去做?

過度自信的危害可以被完全避免嗎?作者認為這是快思考的特點,可以被改善但不能被徹底改變。

主要障礙在於,主觀自信是由人們構建的連貫的故事決定的,而不是由支持它的信息的質量和數量決定的。各個組織也許比個人更能抑制樂觀主義情緒。

卡尼曼的合作者克萊恩提出一個方法叫做“事前驗屍”,操作十分簡單當一個公司即將做出一個重要決策但還沒有下達決議時,先等一等。召集所以對這個決策有所瞭解的人開一次會議,讓大家進行一種設想:假如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簡短寫下這次慘敗的原因。

事前驗屍觀點有兩個重要優點:第一,當一個團隊將注意力集中在決策上,人們對計劃好步驟的可行性的疑慮就會逐漸減弱,到最後,相關的懷疑還會被認為是對團隊和領導的不忠誠,這種對懷疑的抑制會造成這個團隊的過度自信,事前驗屍引發了必要的懷疑。

第二,它還幫助了支持決策的人去探尋他們先前沒有考慮到但卻可能存在的威脅。事前驗屍並不是萬能的,也不能提供完整措施使我們避免意外,但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樂觀主義計劃導致的損失。

在做決策的時候,快思考容易滿足於輕鬆自如的狀態,根本意識不到它已經犯了錯。而“懶惰”的慢思考會疏忽對快思考的審視,然後編造故事。當這兩個思考方式一起犯錯時,人們的認識就會出大問題。用慢思考進行“事前驗屍”一般的清單式檢查,能夠幫助我們做出更周全的判斷。

一篇文章,讀懂《思考,快與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