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

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

這段在書裡頭,據我看是王叔和搞的,在《傷寒論》裡頭,頭一頁也有一個傷寒例,這個也類似序言,文章簡吶,認為太陽傷寒我們在太陽病裡都講了,來這傷寒例就是王叔和寫的,第一這章也是類似。

金匱這個頭一章啊,傷寒就不用說的,金匱其它章節也沒有像他這樣治病的,像頭一章說的上工治未病,仲景沒有這樣治病的,這仲景治病都得根據這個症候,沒有症候怎麼治,因為他不是這麼治病,頭一章卻寫出這麼一段來,可見肯定不是他寫的。為了讓大家明白明白,我今天把這個問題也講講。

他說臟腑經絡先後病脈證,你看這個題目就不像是張仲景寫的,他不這麼說的,脈證更不是臟腑經絡了,頭一章是個大雜燴什麼都有,這一段研究研究也好,底下這是我個人主觀看法,不一定對的。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

「問曰:上工治未病,何也?」,這上工就是良醫呀、好大夫,就說良醫能治未病,未病就是沒病的病,那麼這是什麼意思?

「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什麼叫治未病呢?底下答就說,要是治未病者呀,比如我們治肝病,如果這個肝病實,肝實症,這是陰陽五行的說法了,肝屬木,木實一定克土,脾屬土,所以說治未病,見到肝實之病,知道這個肝一定要傳脾,雖然現在只是肝有病,脾還沒病呢,但是良醫他知道肝必傳脾,因為木實克土,所以當先實脾,雖然脾未病;一方面治肝,一方面要先實脾,這不就是治未病嗎?

再者有一樣,時令有盛衰,既要知道五臟相傳之理,也要知道時令有旺盛之分。「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就是春夏秋冬了,春夏秋冬最末十八天都是土盛,都是土旺之時,他根據十二個地支,你看子醜寅,醜是屬土,三個裡面準有一個,三個月裡準有一個土,這個土都是在四季之末的十八天,四季十八天共七十二天,他把四季分成五個七二,所以有五行,搞陰陽五行都是這樣搞的,這是根據甲子分的。

不跟甲子分呢,古人又這麼分,木旺於春,火旺於夏,土旺於長夏,金旺於秋,水寒旺於冬。這是他根據氣候這麼分的,這是天之五運了,風暑溼燥寒。天有五運,地有五行,這都是搞陰陽五行的解釋。人在氣交之中受到影響,他是這麼來看的。

這個四季脾旺不受邪,四季之末十八天,都是脾旺之時,它不受邪,雖然他肝實,但脾旺之時,你不用補,在這補充一句,本來他的意思在這段時間就很足了。良工治未病,見肝之病必傳脾,雖然脾沒病,也得要治,當先實脾,治未病不就完了嗎,但是有一樣就是有時候不用補,看在什麼時候,正趕上四季末後十八天脾旺之時,不必補也行的,這段就是這意思了。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中工就是指一般的大夫,常醫了,普通的大夫,他不曉得五行剋制,五臟相傳之理。「見肝之病,不解實脾」,他見肝病就光治肝,他不知道肝有病後,也會造成脾有病的,光瞅著肝治肝,上面到這主要是說上工知道能治未病,而中工不解,下工就不用說了。底下這個更離奇的。

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心火氣盛,則傷肺,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故實脾,則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

上面說肝實之病必傳脾了,那麼肝虛之病呢?雖然不傳脾,可是補脾也正所以治肝,他又這麼搞一下子。肝虛補肝應該用酸,酸入肝嘛。助用焦苦,你要治肝虛之病,你得助其心火氣盛才行呢,這個助用焦苦,苦入心,應該用苦藥來助心火。益用甘味之藥調之同時你還得補益脾,這個脾屬土,所以補脾土就旺,土旺就能制水,而腎屬水,被土所傷,所以說「腎氣微弱,水不行」。那麼原本水克火的,水不行後克火的力量弱了,心火自然就氣盛。心火他是克金的,心火氣盛則傷肺,所以肺受到約束。肺受到約束了,金氣就不行了,肺屬金嘛,金氣不行沒法克木,肝氣就盛了,那麼這個肝就自愈了。

上面「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藥調之」都不是直接治肝,總而言之,他是補脾來治腎水,這在《難經》中說西方實、東方虛,補南方、瀉北方,補南方就是補心火,瀉北方就是制約腎水,這就是根據難經中這一句話。

腎水不行,心火就勝,心火氣勝就剋制肺金,金氣不行肝就不受克了,自然就好了,這個治療接二連三張,仲景有這樣麼?一個都沒有,他講的這麼好,可他的例子怎麼一個都沒有呢!所以這不是張仲景寫的,我向來講《金匱要略》不講這個東西,而且這個裡面毛病百出,它光講了一面,有的勝了能夠治療它所勝的髒,也有它生了那個髒,所以那個生克,有時講克、有時講生,但這個就不一定了,也搞不清楚,比如你補土來克水,助心火旺,可那個水生木,水虛了這肝虛還能好了?所以這個自相矛盾,但五行裡就這麼講,所以肺被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那他肝就好,肝虛就好了?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接二連三的治療,這裡面有妙意,都是治本髒,這個病就治好了?哪有這個?說的是挺好聽。

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在用之。你看看這兩個,那個肝實必傷脾,要補脾,和這個一樣,那個就能治好病,這個也是以肝助脾,所以這個有矛盾。但是那個那麼講,這個這麼講,那個就為治未病,這個治肝補脾的要妙,所以這個不對,所以張仲景不會這麼寫文章,我說這不是他的,我還向來不講它,大家研究研究是不是這樣的。

那麼實可不能這麼治,經曰:虛虛實實,經指《內經》了,這有兩種說法,一虛有虛治之法,實有實治之法;也有粗工,虛當實治,虛更使其虛,實當虛治,更使其實,實者亦實,虛者亦虛,也可以這麼講。那個說法非其治也,就是不是其意,必須補不足,損有餘,是其義也這才對。餘髒准此。其它病都可照這個方法來,這是頭一段。

咱們應該怎麼研究?我是這麼看法,與張仲景這個書上的治療不相符,他在頭一篇寫這個東西幹什麼?我說這不是張仲景寫的。

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第二段講的五行五運。「人稟五常者」,這五常就方才說的五行之五常,五氣也是五常。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人為肝。人稟天地之氣而生,天之五氣,地之五行這都是五常。金木水火土,風暑溼燥寒,這是天之五氣。風氣二字就指概括五氣而言的,天之五氣運化萬物了,以風氣概言之。

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這種說法很多了,古人說這個風不是所有的風氣都傷人,得是不正之風,虛邪之風,這個都成問題,當然不必批評古人,但是古人有這個看法。它說這個風氣概言五氣,天之五運了,萬物和人都因風氣而生長,可是風氣雖能生萬物,不正之風、不正之氣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但這個風氣害人,不是單獨風氣就能害人,還得人身體有問題,這個講的還是不錯的。

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客氣邪風,中人多死。

五臟各有元真之氣,即所謂髒氣了,古人說的元真的元,就是原來的原。如果五臟元真通暢,就是沒有毛病,那麼人雖有客氣邪風不足為害,人即安和。主要還是在人,所以一方面人平時不要冒觸風寒,再來人身體還要搞好,內裡有毛病那是不行,那就要客氣邪風,中人多死,內虛風氣才能乘虛而入內嘛。

所以他是兩個意思,一個你平常善於攝生的人,五臟元真通暢,那不會有病,受點邪風它也不會往裡跑的,那人即安和,雖有客氣邪風不足為害;假如不是如此,你平時不攝生,自己就搞了一身毛病,那客氣邪風,那準找上你,找上你就好不了,中人多死是這個意思。由這上看他底下作了個總結。

千般疢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藏府,為內所因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千般疢難,疾病多的很呢,可是根據上面所講的概括起來不外乎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這就是所說五臟元真不通暢,人有著傷,本虛了,經絡外面受邪就要入臟腑,這個入臟腑的是由外面風寒來的,但還是內因,為內所因也,就是你平時不攝生,你自已先自傷了,那風寒非找上你不可,所以這裡他擱個內因,這個講的是不錯的。

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

這個所說身體內病不致於虛,但是外面觸冒風寒,這個人不注意,那麼九竅皮膚這些地方原本都是血脈相通,因為觸冒風寒而壅塞不通,如鼻子堵了等毛病,這都是外面皮膚所中,這都不要緊的,假設不冒風寒是不會有這毛病的,即使有了,這都不叫內因,這就是外因,全是指外面的風寒,內因就是內裡繞,必然入臟腑這叫做內因,那麼這是外面受風寒,得了感冒傷風。古人說對風寒避之有時,你不要滿不在乎,滿不在乎就得點小病,這是外因。

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

房室,就是房事無節了;金刃,好打好鬥,受了刀斧所傷;或蟲獸所傷,蛇咬了等等這都是蟲獸所傷了,這些即非內因也非外因,就是非內外因。這些病就這三種:一種你自已的內虛,才造受外面經絡受邪,內裡臟腑發病,這是最重了,這叫內因;第二,你內裡不虛,但不知避之有時,老是裝好漢,感冒風寒你也是要得外因,就是皮膚所中九竅壅塞不通的病;第三,一切你不注意,就是房室、金刃、蟲獸所傷,這個都與內外因無關,所以叫不內外因。以此詳之,病由都盡,千般疢難,也就這三條。所以拿這個來看,一切的病由都在內了嘛,根據上面所說那麼下面才講攝身之道。

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乾忤經絡;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勿令竭乏,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若人能養慎,養慎這個很不容易,就是要時時攝生謹慎,別以為小事不要緊的事也不行。不令邪風乾忤經絡,你要避之有時,即使受了外感,適中經絡,不必等著流傳臟腑,積極治之,也可以好的。那麼四肢才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也不等他九竅閉塞,那就能好的。更能無犯王法、禽獸災傷,房室也要竭之,服食節其冷,飲食冷也不管熱,也不管那就容易受病了,冷、熱、苦、酸、辛、甘,不遺形體有衰,這人偏食也是不好的,苦、酸、辛、

甘也是適可而止,不要有所偏嗜,要是有偏嗜,就會不遺形體有衰,病則無由入其腠理。這樣才是攝生之道,即便有了點病也不能入其腠理。

腠理是什麼,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腠是外面老皮與裡面的膚,膚就是肥肉了,皮膚之間謂之腠。腠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向裡可以通五臟元真,外向是氣血所注之地,我們人身的氣血為什麼可達表皮?從哪來呢,就是從這個腠,皮之內膚之外這個間隙,這是說的腠。理指是什麼呢?紋理,皮膚臟腑組織紋理,組織也是纖維組織都有紋理,所以我們講腠理如果疏,邪風客氣從這裡而能入臟腑,如果我們根據上面不等到這裡,也就是不能入腠理,當然也就不能入臟腑。這個大家可以看看,這段講的主要都是陰陽五行,這個在仲景書中都成問題,後面的都不重要了。

胡希恕講《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後病脈症第一

轉自胡希恕講《金匱要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