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萬山講《傷寒論》第03講《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下)

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從理、法、方、藥的角度來談《傷寒論》的內容。在《傷寒論》中,它涉及到了外感病的辨證論治,也涉及到了雜病的辨證論治。但是無論是外感病的辨證論治也罷,還是雜病的辨證論治也罷,它都貫穿了理、法、方、藥相結合的這種方式在理論上他創立了六經辨證體系。

在張仲景之前,中醫學的著作分了兩大類,一類是基礎理論的著作,班固的《漢書·藝文志》,把它叫做"醫經"。另外一類是經驗用方的著作,《漢書·藝文志》把它叫做"經方"。基礎理論的《醫經》缺乏臨床的實際治療,《黃帝內經》只有十三方,今天看起來實用的也不多。經驗用方呢?像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和《治百病方》,缺少理論的指導。而只有到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他用六經辨證的方法來辨外感病,在《金匱要略》裡用臟腑經絡辨證的方法來辨雜病,而這種辨證方法是在理論指導下,辨出證來之後,據證立法,然後方隨法出,這樣一個辨證論治的診療體系,才落實到臨床上。六經辨證體系的具體內容,我們下面講第五個問題的時候,還會專門談到。

這個"法",包括治則和治法。從治則來看,傷寒是一個外感病,外感病就涉及到正氣和邪氣之間的關係,《傷寒論》從頭至尾貫穿了扶正祛邪的原則。扶正是為了祛邪,祛邪是為了扶正。後世醫家把它總結為"扶陽氣、保衛氣、存津液",像陳修園他總結的《傷寒論》貫穿始終的是"保衛氣、存津液"。四版教材、五版教材提到它最重要的治療原則是"扶陽氣",其實這些都是從扶正的角度來談的,而《傷寒論》最多的是用了汗、吐、下等等祛邪的方法,因此,我們的遠程教育課件上把《傷寒論》的治則寫得很多,實際上歸納起來就是扶正、祛邪兩大方面。扶正是為了祛邪,祛邪是為了扶正,祛邪的時候不忘扶正。

《傷寒論》在1800年以前就強調了扶正祛邪這個治療原則,這個治療原則在今天還是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的。

在治法上,《傷寒論》把中醫所說的八法,在臨床運用得非常好。或者說所謂的八法就是從《傷寒論》中總結歸納出來的。

汗法治療邪在體表,具有發汗的代表方劑,麻黃湯、桂枝湯、小青龍湯、大青龍湯、葛根湯都出自於《傷寒論》。而這些方子,對真正寒邪在表的這種證候確實有很好的發汗效果。

吐法,我們今天不怎麼常用,但是在中醫的歷史上,吐法可以治療許多複雜的疑難病證。吐法的代表方瓜蒂散就是出自《傷寒論》。

下法是《傷寒論》中最常用的,也是涉及到方劑最多的一個方法。下法的代表方像三承氣湯,是洩下燥熱;桃核承氣湯是瀉熱逐瘀;抵擋湯是破血逐瘀,也算下法的範疇;茵陳蒿湯,是利溼、瀉熱、退黃,它也用到了大黃,也可以算下法的範疇,像麻子仁丸的潤下,像蜜煎方、土瓜根方的導下,像大陷胸湯的瀉熱逐水,都屬於下法。

和法,對於和法,我們通常用"和解"這個詞,對於"和解"的理解,有的人說是調和,實際上我的理解它不是調和,因為和解的方法主要治療樞機不利的證候。人體的樞機有兩個,一個是少陽半表半里這個樞機,一個是中焦半上半下這個樞機。少陽半表半里的樞機是調氣的升降出入的,而中焦半上半下這個樞機,主要是調氣的升和降。人活著全憑一口氣,人體的氣一定是流暢的,一定是暢通無阻,一定是條達的。

許多疾病都是氣不和所造成的。我們遇到氣不和的這種證候,抓哪個環節,抓哪個關鍵來調節,就可以抓少陽半表半里這個樞機,也可以抓中焦半上半下的樞機。因此,對於"和解"的理解,我們把他解釋為"和樞機,解鬱結"。因為樞機如果不利,氣機必然鬱結,氣機鬱結以後,就造成了各種疾病的發生,所以"和解"應當理解為"和樞機,解鬱結"。

把這兩個詞的第一個字合起來就是"和解"。和法代表方是柴胡劑、小柴胡湯、大柴胡湯、柴胡桂枝幹薑湯,這是和解少陽半表半里之樞機的。

還有一組代表方,就是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這是和解中焦半上半下之樞機的。

溫法的代表方就是大家特別熟悉的理中湯、四逆湯、通脈四逆湯這一類具有助陽、祛寒作用的方劑。

清法的代表方,像梔子豉湯,清宣膈中的鬱熱;像白虎湯,辛寒折熱,清中焦之熱;像黃芩湯可清少陽膽熱,治療膽熱內迫腸道的熱利,這都可以算作清法的範疇。

補法的代表方,像炙甘草湯,治療氣血兩虛,心臟失養,脈搏不續的脈結代、心動悸,它是氣血雙補的。像小建中湯,具有溫中補虛、和裡緩急的作用,可以治療心中悸而煩,又可以治療氣血兩虛,腹部筋脈失養的腹中拘急疼痛,這可以算補法。消法,像抵當丸,具有化瘀緩消的作用,用於治療太陽蓄血證瘀、熱都比較和緩。所以後世所謂的八法實際上是從《傷寒論》具體的治法中歸納總結出來的。我覺得在《傷寒論》中還有澀法,像赤石禹餘糧湯和桃花湯的澀腸固脫法,它們治療下利滑脫,這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治療方法。

除此之外,在《傷寒論》中還有針藥並用的方法,還有針和灸並用的方法,還有藥物和食療並用的方法,這些方法經常在臨床上廣泛的應用。這是我們從法的角度談,涉及到了治則和治法。

在方劑學上,我們剛才提到,在《傷寒論》記述了112方,這方絕大多數選藥精當組方嚴謹,劑量準確。比方說有一個部門用五苓散來做動物實驗,五苓散這五個藥如果按照《傷寒論》原方的劑量比例,澤瀉量最多,桂枝量最少,豬苓、茯苓、白朮的量居中的話,餵動物,就有很好的利尿作用。如果你把這五個藥的劑量各等分做出來的散劑去餵動物,幾乎沒有利尿效果,所以說劑量準確。

再舉個例子,日本有一個藥理學小組,拿白虎加入參湯做成煎劑,非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口服,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大家都知道,用四氧嘧啶給大白鼠注射之後,抑制胰島細胞的分泌,胰島素分泌減少了,動物的血糖就升高了。然後按照原方的藥物組成,按照原方的藥物劑量比例做成白虎加入參湯,給這種糖尿病的動物模型口服,結果發現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可是在我們想來,糖尿病的病人,你還能用粳米嗎?粳米是碳水化合物啊。你還能用甘草嗎?甘草帶有甜味呀。所以日本這個研究小組也同樣這麼想。它用一個藥一個藥的試,結果發現這五個藥單獨使用的時候,只有知母和人參這兩個藥有一點降血糖的效果。至於粳米、石膏和甘草這三個藥單獨使用不降血糖。於是他們就想,整個方子的降血糖作用會不會是知母和人參加起來所產生的效果呢?結果這兩個藥合用之後,發現並不能提高降血糖的效果。然後他們就調整知母和人參藥物之間的劑量比例,發現把人參用多了之後,降糖作用不僅不提高反而下降了。因此他們認為,單獨使用具有降糖作用的知母和人參之間,可能在劑量比例上不適當的時候,它們的降糖效果反而具有拮抗作用。

知母單獨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提高,人參單獨使用加上石膏降糖作用也提高。石膏單獨使用不降糖,但是它對知母和人參的降糖作用具有協同效果。接著試驗,把知母和人參兩個藥放在一起,把人參加用到降血糖作用接近消失的時候加入石膏,發現降血糖作用可以提高,隨著石膏量的增加,降糖作用逐漸提高,當然這是有限度的,石膏加到一定程度之後,你再加量,它的降糖作用也不再提高了。在這種情況下,依次加入單獨使用沒有降糖作用的粳米,降糖作用進一步提高,再加甘草,降糖作用又進一步提高,說明石膏、粳米、甘草對整個方子的降糖作用都有協同效果,現在五個藥用齊了,降糖作用沒有恢復到原方的水平,為什麼?這次試驗的時候人參的量用多了。當把人參的量降到原來劑量水平的時候,降糖作用最好,把人參拿掉,就是白虎湯,發現降糖作用又很差。所以日本這個藥理試驗小組非常奇怪,不知道中國的古人是用什麼樣的方法找到了這樣優化組合的方藥組成,找到這樣優化的劑量比例。

所以我說《傷寒論》112方選藥精當,配伍嚴謹,多一個藥少一個藥都會影響療效。然後,劑量準確,療效可靠。你看這些方子,你說清熱的,它就是清熱,你說發汗的它就發汗,你說瀉下的吃完了不用多長時間它肯定是瀉下,催吐的立竿見影,喝下去就會吐出來,所以療效可靠,不僅經得起千百年來臨床實踐的檢驗,也經得起現代的實驗室中的藥理實驗的檢驗。

在藥物學上,《傷寒論》用藥不多,一共才76味。不過我要說明的是統計的方法,或者說統計的標準不一樣。有的人把開水、清漿水、雨水,這些煮藥的水都算了進去,他算的藥數就多。我這裡說的是76味藥,不包括特殊的水。當然包括了清酒,清酒作為溶媒,我也把它包括進去了。這些藥在炮製上都非常嚴格,比如,麻黃要去節。

昨天有個老師問我,麻黃為什麼要去節呀?我說麻黃節和麻黃根是斂汗的,而麻黃是發汗的。麻黃湯用麻黃要取的是發汗的作用,當然要把麻黃節去掉。桂枝要去皮,桂枝本身就是桂樹的細枝,它有什麼皮可去呀?實際上,桂在漢代桂枝和肉桂是不分的,所謂桂枝去皮,是說你採來這麼大堆桂,要把帶有粗皮的粗的枝子去掉,因為帶有粗皮的那個東西不是走表的,它是走裡的,有溫裡的作用,那就是我們後世的肉桂了。所以要把有溫裡作用的這些粗的枝子去掉。杏仁要去皮尖,附子要是回陽就逆的話,它總是生用,要是溫裡散寒的話,它總是炮用,從來沒有發現一次是該生用的他用了炮附子,該炮用的他用了生附子,從來沒有發現一次這樣的差誤,所以在藥物學上也是有巨大貢獻的。

我們從理、法、方、藥的角度討論了《傷寒論》的巨大貢獻,除此之外,它在藥劑技術上也有很大的貢獻。什麼叫藥劑技術呢?中藥的劑型涉及到湯劑、丸劑、散劑,在《傷寒論》裡還涉及到灌腸劑,涉及到含劑。你看我們今天的含片,在《傷寒論》裡雖然不是含片,但它都有含劑。還涉及到肛門栓劑,在《金匱要略》裡還有吹鼻劑、滴耳劑、陰道坐藥,劑型就更多了,這是藥劑技術。直到今天許多藥劑技術還是根據《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基本內容。

除此之外,還涉及到護理知識,吃了藥以後哪些飲食是要禁忌的,怎麼樣去發汗,這都涉及到護理知識。所以《傷寒論》不僅是中醫臨床醫學的奠基,它還是藥劑技術發展的基礎,也是中醫護理學的奠基。你像《護理學》的講義,一開始講中醫護理基礎的時候,首先提到的就是《黃帝內經》,隨後提到的就是《傷寒論》。

就《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做這樣一個小結:《傷寒論》是中國醫學史上,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系統的臨床醫學著作,它是公元二世紀前中國醫藥學成就的總結。這兩句話是講《傷寒論》在中醫學發展史上的地位,底下就講它的內容,它以理、法、方、藥相結合的形式論述了多種外感病的辨證論治,並且涉及到中醫的藥劑技術和護理知識。

這是我們講它的內容,下面要歸納總結的是它的貢獻。它創立了六經辨證方法,並將其應用於臨床,這就使辨證論治的診療原則在中醫臨床醫學上確立下來,並且作為中醫的特色之一,一直沿用到今天。它的第二大貢獻是在方劑學上,它所記述的大量複方選藥精當,組方嚴謹,藥量精確,療效可靠,是方劑學發展的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眾方之祖"。因此,《傷寒論》的問世就為中醫臨證醫學的發展樹立了里程碑,並且也是《中醫藥劑學》、《中醫方劑學》、《中醫護理學》等等,多學科發展的基礎。

郝萬山講《傷寒論》第03講《傷寒論》的內容和貢獻(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