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柴胡,為《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部位為傘形科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中國藥典》言柴胡的功效有:和解表裡,疏肝,昇陽。

柴胡在中醫名著《傷寒論》中的運用中產生許多經典常用方劑。《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漢醫經典著作,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其中所用的柴胡湯分別見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並治篇法中。柴胡劑在臨床中應用廣泛,要對之使用遊刃有餘必須弄清使用方證所對應的病因、病位、病機。主證兼證以及經絡之循行部位和臟腑、經絡之連屬關係等病理生理特點。接下來我們一起學習幾大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1、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組成是柴胡、半夏、人參、甘草、黃芩、生薑、大棗。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根據原文解讀,小柴胡的適應症有三:

一、傷寒少陽病證。邪在半表半里,症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乾,目眩,舌苔薄白,脈弦者。

二、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發作有時。

三、瘧疾,黃疸等內傷雜病而見以上少陽病證者。

病因大概有太陽病傳入少陽,或者是少陽本經由於氣血虛弱,本經受邪。柴胡在方中之效,首先是柴胡配黃芩,由於方中柴胡味苦微寒,氣質輕清,疏散少陽經中之邪,同時又可梳理少陽氣鬱的功效。配上味重苦寒的黃芩可清少陽膽腑鬱火。另外在小柴胡湯中,柴胡有引子之效。方中的人參、甘草、大棗,半個理中湯,半個四君子,在本經氣血虛弱受邪的時候,柴胡可引領三藥扶少陽正氣驅邪,增強少陽的抗邪能力。

2、柴胡桂枝湯

柴胡桂枝湯,方組成有桂枝、黃芩、人參、甘草、半夏、芍藥、大棗六枚、生薑、柴胡。本證為太陽表證未解,進而邪犯少陽,又合併有太陰表證,實為太陽少陽並病。故邪入少陽,必須和解少陽,柴胡湯有和解少陽,也可以梳達太陽表證,但太陰四肢之風寒邪氣難解,則配合桂枝湯疏通經脈。劉方柏在《臨床證百方大解密》一書中說,該方是桂枝湯和小柴胡湯兩個方的合方,張仲景用治療太陽未罷,邪又入侵少陽,而兩經的症狀又都比較輕微者。針對兩經犯病而用兩經之方,有針對兩經症狀皆輕,而取兩方之半量,這就是該方的立方基礎。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我們知道,桂枝湯調和營衛,小柴胡調和內外,兩方都各自攜帶大量的密碼,以至能解決許多分外的疑難雜症,那麼,兩方合用後是對兩經病證的分別對抗,還是兩方合力而生新功?依小編愚見,劉老之意在與強調柴胡桂枝湯從湯液方證可以拆為小柴胡湯方證(如口苦,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和桂枝湯方證(如怕風,容易感冒,自汗出,心悸動,脈緩),但小柴胡湯和桂枝湯相加而成的柴胡桂枝湯不僅僅侷限於1+1=2的總和,而是1+1>2,二者疊加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而孕育的柴胡桂枝湯。

3、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方有柴胡、黃芩、芍藥、半夏、枳實、生薑、大棗、大黃。經方大家,胡希恕,胡老擅用大柴胡湯,同道們稱他為“大柴胡”,病人聽不懂,只因見胡老喜用大茶壺喝茶,故傳為胡老是“大茶壺醫生”。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大柴胡湯由小柴胡湯化裁而成,大柴胡湯證是由於邪氣離開太陽經進入少陽與陽明,故當有和解少陽,同時通陽明腑實。胡老給我們講了小柴胡到大柴胡的變化過程,他認為小柴胡湯它裡沒有病,所以小柴胡裡有人參也可以證明裡面不是實證,而大柴胡是邪氣往裡頭侵,那麼裡既實了,就不要補了,補就關門抓賊了,所以這個人參、甘草補益之品反倒礙事。以驅邪為主的,所以小柴胡去黨參、加上芍藥、枳實、大黃,助食消脹這種辦法。

4、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龍骨牡蠣湯方中有柴胡、龍骨、黃芩、生薑、鉛丹、人參、桂枝、茯苓、半夏、大黃、牡蠣、大棗。此時的病證成因為正氣受損,邪氣瀰漫三焦。由於少陽不和,而少陽為進出之樞,要除邪,仍需小柴胡和解樞機,邪有出路,去了甘草避免邪氣留戀。因表邪未解導致邪氣內陷,予桂枝、茯苓助太陽氣化行津液。邪入陽明,陽明為藏邪之藪,予大黃瀉陽明之熱,所以可見少陽樞機得利,三焦通達,裡熱得清,神明得安。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方中柴胡在《內臺方義》言:用柴胡為君,以通表裡之邪而除胸滿。《傷寒來蘇集》:取柴胡之半,以除胸滿心煩之半里。《古方選注》:柴胡引陽藥昇陽,大黃就陰藥就陰,人參、炙草助陽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虛也。該方主要用於傷寒往來寒熱,胸脅苦滿,煩躁驚狂不安,時有譫語,身重難以轉側,現用於癲癇、神經官能症、美尼爾氏綜合徵以及高血壓病等見有胸滿煩驚為主證者。

5、柴胡桂枝幹薑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方中有柴胡、桂枝、乾薑、栝樓根、黃芩、牡蠣、甘草(炙)。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栝樓湯的變劑,即去人參、大棗、半夏、生薑,加栝樓根、桂枝、乾薑、牡蠣而成。這便是大名鼎鼎的柴胡桂枝幹薑湯,所以對這個方的認識也是很多。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郝萬生認為本方為少陽不和,三焦失暢,脾陽不足,津液被傷所致。

《醫宗金鑑》認為:“少陽表裡未解,故以柴胡、桂枝合劑而治之,即小柴胡之變法也。去人參者,因其氣不虛,減半夏者,以其不嘔恐助燥也,加栝樓以其能止渴,兼生津液也,倍柴胡加桂枝,以主少陽之表,加牡蠣以軟少陽之結,乾薑佐桂枝,以散往來之寒,黃芩佐柴胡,以除往來之熱,上可制乾薑不益心煩也,諸藥寒溫不一,必需甘草以和之。”

柯韻伯認為:“此方全是柴胡加減法,心煩不嘔而渴,故去參夏加栝樓根;胸脅滿而微結,故去棗加蠣;小便雖不利而心下悸,故不去黃芩不加茯苓;雖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參而加桂,以乾薑易生薑,散胸脅之滿結也。”認為本方是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諸家看法是一致的。


《醫宗金鑑》提出是柴胡、桂枝合劑,提示了本方適應於半表半里證,但認為散結不在乾薑而在牡蠣,輕視乾薑易生薑。而柯氏注意到乾薑易生薑,是為散胸脅之滿結,注意到了寒飲在下是滿結的主因,故不能用生薑之散,而必用乾薑之溫,因此乾薑易生薑是柴胡桂枝幹薑湯區別於小柴胡湯的大眼目,提示後人,小柴胡湯重在和解半表半里熱,而柴胡桂枝幹薑湯偏於祛半表半里寒。

柴胡“魔方”新解,深度分析柴胡湯劑的柴胡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