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交二十年

中国社交二十年

第2162期文化產業評論

中國互聯網社交平臺已經度過了二十年的發展,從一開始的BBS到IM、QQ,從博客、SNS到微博、微信,中國社交二十年承載、記錄了中國互聯網發展波瀾壯闊的十二年,從論壇社區到熟人社交,從私家架設服務器到移動互聯社交,從IT極客的小眾玩物到萬物互聯的方便快捷,中國互聯網社交究竟經歷了哪些鮮見、有趣的過往。

作者 | Hiro喜歡蘑菇

來源 | 宏觀互聯網

正文共10479字 | 預計閱讀時間27分鐘

1995年8月初,清華學生ace用臺灣大學椰林風情站的系統,在實驗室的一臺386/Linux上架設了BBS。8月8日,中國教育網第一個BBS“水木清華”正式開放,IP:166.111.1.11。

在這裡,一個北京的小程序員,通過IP字段發現了同樣在方正工作的暗戀對象。生活中羞澀的他在網絡裡卻是如魚得水,和女神天南海北聊得異常投緣,最終抱得美人歸。

這就是周鴻禕和愛人胡歡在BBS上發生的故事。這篇中國社交二十年,便打算從這裡說起。

中国社交二十年

BBS,社交媒體的蠻荒時代

1994年,中國大陸第一個互聯網BBS——曙光站上線;1995年,馬化騰在家搭建了慧多網深圳站點,起名Pony-soft;1996年,求伯君在珠海架設了“西線”BBS站,雷軍在北京架設了“西點”;

同年,丁磊加入廣州飛捷,架設了基於公網的BBS,並在上面認識了周卓林;汪延和李嵩波加入四通利方,利方在線成立,並先後開闢了“談天說地”和“體育沙龍”版塊。

彼時的BBS尚未普及,Telnet協議下的界面簡陋、操作繁瑣,但敏銳的嗅覺和對網絡的渴望,讓那些後來在互聯網時代聲名在外的大佬們紛紛聚集在這裡,開拓了中國網絡社交的蠻荒時代。

1997年,國足第六次衝擊世界盃失敗,最有希望的一屆國家隊折戟在通往法蘭西的路上,無數球迷失望收場。幾天後,痴迷足球的福州男人老榕,在四通利方的體育沙龍上義憤填膺地寫下了那篇讓所有球迷落淚的文章:《大連金州不相信眼淚》。

中国社交二十年

這篇帖子隨後傳遍全網,引起足球界和媒體界的廣泛關注,並被《南方週末》於1997年11月14日整版轉載,四通利方連同論壇版主的名字“Gooooooal”第一次登上報紙,他就是後來新浪網的第一位編輯,陳彤。

這篇文章讓人們第一次感受到互聯網空前的傳播效應,十強賽、老榕、四通利方,這幾個毫無關聯的詞語,卻在1997年成為了中國網絡論壇興起的標誌。

這一年,丁磊了創辦網易。同年10月26日,一位剛剛過完生日的長沙青年在網易上掛了個論壇,功能很簡單:一個TV Game資料的信息庫,和一個TV Game同好灌水撒野的聊天室。

這位長沙青年本名田哲,沉默寡言不善交際,除了上網和電視遊戲外別無愛好。他給自己取了個網名,叫Mop,意為“拖把”。這個網名直接催生了“貓撲”這一後來在網絡世界影響深遠的詞彙。

1998年春天,畢業於南京動力交通學校計算機系的宅男劉琥,利用業餘時間在家搭建了西祠衚衕的原型,並於4月14日正式發佈。華語地區第一個大型綜合社區上線。

劉琥選擇“響馬”作為自己的網名,意為“攔路搶劫的強盜”,但在現實裡,身為大學老師的響馬為了維護西祠的服務器卻不得不過著吃泡麵的窮苦生活。他絕不會想到日後西祠會跨越地域,成為中文網絡的一杆旗幟。

同年12月1日,四通利方與美國華淵合併,取名新浪。

而在海口,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邢明已經是股神級的人物,他有個很特別的網名“968”。這一年,968決定把自己在股市中掙到的錢,投入到網絡論壇這個未知的行業中。1999年3月1日,天涯上線。

也許是創始人骨子裡的文人氣息,天涯吸引了大批網絡寫手,流傳出《武林外傳》、《明朝那些事》等暢銷作品。那時候的天涯文化,幾乎就等同於網絡文化。天涯也迅速站上了網絡社區的鄙視鏈頂端。

從此,“網民”成為了一個新興群體、網絡用語開始流傳在大街小巷。今天我們耳熟能詳的灌水、潛水、隔壁、菜鳥,以及早被掃進故紙堆的GG、PLMM、恐龍,都是那個時代的產物。

那時候,大家都一門心思撲在眼花繚亂的論壇內容和網戀上。968有一句名言:沒網戀過的人沒有網感。

IM,騰訊QQ的封神之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隨著互聯網的崛起,以貓撲、天涯為代表的BBS逐漸開花結果,進而發展出了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網站。而另一邊,遠在深圳的Pony站長,即將帶著他初生的QQ,走上中國社交的封神之路。

不知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QQ的原名:OICQ,即Open ICQ。

1996年,三個剛剛服完兵役的以色列青年發佈了一款支持網絡聊天的軟件,起名ICQ,意為I SEEK YOU。不到一年時間,ICQ就成為世界上用戶量最大的即時通信軟件,並於1998年底被美國在線以4.07億美元收購。此時,ICQ的用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

目光回到中國,潤迅的一名員工很早就注意到了ICQ這款軟件,他就是慧多網深圳站的馬站長。

當時馬化騰已經萌生了創業的想法,曾經的慧多網網友、如今的網易創始人丁磊,通過開發郵箱系統成了小有名氣的百萬富翁,這給了他最直接的刺激。不過他並沒有想做類似ICQ的軟件,因為彼時已有PICQ和網際精靈等效仿者。

創業的衝動不斷地催促著年輕氣盛的Pony馬,終於,按捺不住的他找到老同學張志東,說想要做一款“網絡尋呼機”。雖然從現在看,那絕對是個糟糕的產品,但為了這個創意,馬化騰和張志東又先後找來了許晨曄、陳一丹和曾李青。

自此,騰訊五虎集結完畢。現在,神話的誕生只差一個契機了。

很快,一次偶然的機會到來。廣州電信公開向全社會招標類似ICQ的中文即時通信工具,馬化騰五人決定試試看。由於時間緊迫,只來得及出了一個技術方案,它就是OICQ。

可惜,那次的中標者早已內定了飛華公司旗下的PCICQ。儘管如此,執著的馬化騰依然決定把OICQ做出來。這大概就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吧。

1998年11月11日,騰訊公司註冊成立,馬化騰的“騰”,即時通訊的“訊”。1999年2月10日,OICQ正式發佈,版本號99 beta build 0210。

中国社交二十年

說起來好笑,當時騰訊的目標是:第一年發展1000個用戶,第二年爭取3000~4000個,第三年達到1萬個。然而,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僅僅9個月後OICQ的註冊用戶便突破了100萬。

可惜現實是殘酷的,騰訊的收入根本養不起這個“滴滴”叫的小精靈。由此引出的團隊到處接活掙錢補貼家用、全體員工工資減半、開價300萬出售騰訊、生死線上拿到IDG投資,又是另一個緊張的故事,在這裡就不詳細展開了。

時間來到2000年,OICQ席捲中國的同時,一紙訴狀發到了剛剛成立3年的騰訊公司:ICQ的母公司美國在線起訴騰訊侵權,並要求收回OICQ.com和OICQ.net兩個域名。

歷史性的轉折到來了,OICQ必須改名。但是,起個什麼名字好呢?這一度讓騰訊苦惱異常。

在當時,由於網絡聊天軟件以ICQ和OICQ最為著名,因此這類軟件在業內被親切地稱為“QQ”。馬化騰急中生智,決定將這個詞據為己有。

2000年11月,QQ迭代歷史上的經典版本QQ2000正式上線。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QQ的用戶量很快突破1億,在即時通訊這個領域一騎絕塵,後來微軟的MSN大舉來犯,也沒能阻擋這隻外表人畜無害的企鵝走上社交神壇。

至此,騰訊奠定了社交帝國的統治基礎,在今後的日子裡挾用戶以戰天下,可謂是神擋殺神,無堅不摧。

Blog,自媒體的破曉黎明

跨入新世紀,席捲全球的互聯網泡沫和資本寒冬,讓許多後來知名的網絡公司命懸一線。

但是,正如尼采說的:“殺不死我的,只會讓我更強大。”互聯網這個新物種,註定要在新的千年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幸運的騰訊拿到投資後改名換姓重獲新生,接下來,中國的互聯網也進入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季節。

一方面,戴志康和他的Discuz給論壇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轉折,各種地方論壇、軟件論壇、小說論壇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另一方面,Blog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自媒體的雛形即將誕生。

2002年7月6日,已經小有名氣的專欄作家方興東發佈了兩篇文章:《向微軟投降》和《微軟為什麼》。

這兩篇文章如往常一樣被刊登在了各大網站的推薦欄目上。但令他驚訝的是,短短兩個小時,所有文章遭到微軟的強勢封殺。方興東進入IT業以來,第一次在網絡上失去話語權,這讓他覺得可笑又可悲。

那一年,互聯網開始回暖,搜狐率先宣佈盈利。也是在那一年,方興東知道了Blog,機會叩開了這位博客教父的大門,他意識到,博客對於中國的互聯網來說將是一次巨大的改變。

於是方興東和王俊秀一起發表了《中國博客宣言》,第一次將Blog翻譯成博客,並將其稱之為信息時代的麥哲倫。在宣言的最後,方興東寫道:“博客文化能引領中國向知識社會轉型,博客關懷能開啟一個負責的時代。”

2002年8月,博客中國成立。

同年,中科大大二學生郭曉雷用200多元單槍匹馬架起了Blogbus;在杭州讀大三的季華開發了Blogcn,隨後胡之光加入,“中國博客網”誕生。

可惜的是,博客教父預言的新時代沒能到來,開放性差,使得博客始終沒有進入大眾的視野。接下來,戲劇性的一個人登場了,她就是木子美。

中国社交二十年

2003年6月19日,一個名叫木子美的網絡作家在博客中國創建了個人主頁,8月某日,她在著名的《遺情書》中實名敘述了與廣州著名搖滾樂手的“一夜情”故事。該篇被網友轉載到西祠衚衕,引起軒然大波。

11月11日,三大門戶網站分別在頭版頭條推薦了關於木子美的文章,博客中國訪問人數瞬間突破十萬。方興東自嘲說:“精英們知道博客是因為我,而大眾們知道博客卻是因為木子美。”

2003年底,天涯博客試行版推出,成為國內第一個將公共社區與個人博客相結合的網站。隨後天涯陸續出現竹影青瞳、流氓燕等新的“木子美們”,博客就這樣被印上了色情的胎記,以一種尷尬的方式流行起來。

兩年後,新浪高調出手,於2005年9月8日推出Blog2.0公測版,藉助名人效應在博客領域進行“圈地運動”,短短兩個月用戶數量突破百萬。緊接著騰訊、搜狐、網易等門戶網站相繼開火,門戶博客全面爆發。

有了博客這支生力軍的加入,論壇、社區和各類門戶網站進一步發展,更多的新銳寫手不斷湧現,木子美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網絡文學、新聞評論、知識分享,是更接近方興東心目中的理想國。

自媒體的種子也在這段時間生根發芽。

而隨著寬帶入戶,互聯網也逐漸走進了平常百姓的生活。2003年12月3日,貼吧正式上線,成為了百度在社交領域的拳頭產品;2005年3月6日,阿北創立豆瓣,全網文青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角落。

中國互聯網全面進入Web2.0時代。

SNS,熟人社交全面爆發

web2.0時代以來,人們很快遇到了一個尷尬的局面:

一方面,互聯網的內容生產幾乎沒有門檻,但缺乏內容的梳理和傳播機制,大量信息被淹沒;另一方面,互聯網連接的人越來越多,但主流網站都以內容為中心,熟人關係在網絡中的滲透遇到了阻礙。

此時的大洋彼岸,以六度空間理論為基礎的社會化網絡SNS,正在Friendster和Myspace的帶領下發展的如日中天,哈佛校園也即將迎來Facebook的誕生。

在這樣的背景下,另一個對創業充滿強烈好奇的大男孩登場了,他就是王興。

2003年冬天,在美國讀博的王興決定回國創業。他找來了兩個人,清華保送中科院的本科室友王慧文,和計算機專業出身的中學同學賴斌強。三人一直都有朦朧的創業想法,王興的回國成為了一個契機。

三個人就在清華附近的海豐園租了一套房子,開始第一個產品——社交網站“多多友”的開發。

也許是應了那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多多友上線後並沒有收到好的反響,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們又陸續嘗試了好幾款產品,全部以失敗告終。

值得慶幸的是,2004年在中國起步的SNS都發展得不太理想,意味著王興還有機會。

2005年,一股反思SNS的思潮在網上瀰漫開來:中國人保守,不願意把照片和真實姓名等信息發佈在網上,SNS可能不適合中國。但王興他們並不懷疑,因為1999年陳一舟的ChinaRen就是基於真實信息的社區網站,可惜ChinaRen在資本寒冬下賣給了搜狐,否則中國的Facebook也許早有定論了。

後來,在翻看多多友的數據時,王興他們發現很多人會每週登陸一次,和朋友互相留個言、發個私信。他們隱約覺得,問題不在於用戶願不願意留下真實姓名,而在於網站有沒有東西讓用戶覺得留下真實姓名是有價值的。

那個東西就是熟人關係。2005年12月8日,模仿Facebook的校內網正式上線。

校內網沒有QQ那麼幸運,早期的用戶都是團隊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拉來的,門票抽獎、大巴車接送火車站、贊助學生拍攝DV。但和QQ一樣的是,產品做對了。校內網的用戶慢慢達到了1千、1萬,競爭對手也蜂擁而來。

北大的底片網、復旦的飽蠹、人大eDorm、北航的looface、中山大學的億友,李肇星的兒子哈佛歸來做了dorm99、耶魯MBA的張帆夫婦做了佔座網、陳一舟做了5Q網。SNS一入校園,立刻像四濺的水花,爆發出和當年BBS一樣的生命力。

和競爭者相比,校內網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了Facebook成熟的UI和交互。雖然一度背上抄襲的罵名,但省時省力,而且比起其他網站的盲目創新來說,對用戶也更加友好。

有趣的是,也正是因為抄襲Facebook,校內網才進入了紅杉資本的視線。

可惜,彼時的王興還是個稚嫩的大男孩,商業模式的缺失和一時的心高氣傲,使得校內網最終與紅衫失之交臂。最後,校內網彈盡糧絕,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不得已賣身給了陳一舟的千橡集團。

2006年,校內網與5Q網強強聯合,最終成功佔領了校園市場。通過熟人關係的突破,SNS終究還是在中國找到了出路。

但是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另一邊,開心網異軍突起,通過白領圈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

2008年3月,定位在白領圈的開心網成立,並在隨後的兩個月內上線了朋友買賣和爭車位應用,類似朋友圈小遊戲的社交裂變模式第一次出現在SNS網站上。短短一年時間,開心網的註冊用戶量就突破了1500萬,直追校內網。

中国社交二十年

隨著開心網平地而起,SNS開始走出校園,新浪朋友、搜狐白社會、淘寶淘江湖、阿里人脈通,一時間各路資源爭先恐後地殺入這個賽道。2009年8月4日,近7000萬註冊用戶的校內網,正式更名為大家所熟知的人人網,標誌著中國的SNS網絡進入鼎盛時期。

用關係鏈作為過濾機制,用feed流進行內容分發,人們的上網體驗終於自博客時代以來又上了一個臺階。加上API接入的社交遊戲等第三方應用,屬於Facebook的勝利似乎已經近在眼前了。

然而,人人網們想要成為Facebook,還有最後一戰要打,橫亙在他們面前的是一條巨大的天塹,對面站著的是那隻帶著紅圍巾的憨厚企鵝,和它身後的騰訊帝國。

早在2005年4月,騰訊就推出了另一款社交產品,QQ空間。彼時的QQ空間還是一個blog氣息濃厚的QQ附屬品,但嚴格說來,這個企鵝家族的新成員身上,已然帶著前所未有的SNS基因。它靜靜地蟄伏著,等待著一鳴驚人的出場。

2009年1月,QQ校友上線,騰訊以防禦人人網的姿態向SNS邁出了試探性的一步;同年11月,騰訊買下qzone.com域名,QQ空間正式開啟由個人主頁向SNS網絡的轉型。

只是原以為會驚心動魄的戰役,卻打得毫無懸念。短短几個月內,QQ農場等空間應用迅速殺死開心網,QQ校友也在用戶體量上壓制人人網,SNS之戰以令人咋舌的速度收官。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QQ龐大的關係網絡,在這隻企鵝面前,人人網只能俯首稱臣。

2010年四季度,QQ空間用戶超過4.8億,2013年末,QQ空間被列為世界第三,中國第一的社交網站。

中國為什麼出不了Facebook?因為有QQ。這幾乎成為了後來互聯網人的共識。

SNS大戰看似草率的收尾,讓騰訊再一次穩固了自己社交帝國的統治地位。但是,戰爭還遠未結束,屹立不倒的騰訊帝國將繼續迎接挑戰,這一次,勝利卻屬於別人。

微博,網絡傳播的社會化時代

我們先把時間倒回2007年春天,在這篇社交二十年裡,那個叫王興的大男孩還有屬於他的第二次出場。

校內網加入千橡集團後,王興等人並不是那麼如意,王慧文、賴斌強等人紛紛出走,王興也在度過鎖定期後離開了千橡。這一次,王興找來在百度工作的學弟穆榮均,說他打算重新做一件事,絕不是為了某一天再把它賣掉。

王興和穆榮均就這樣開始了第二階段的創業,他們將目光瞄向了Twitter。

上線半年多的Twitter是一種微博客,用戶可以通過電腦、手機在上面發送限制在140個字符以內的消息。2007年3月,Twitter在美國得克薩斯州舉辦的“西南偏南”活動上一炮而紅,每天發送的消息量達到了六萬條。

在王興眼裡,Twitter這種輕便的模式,可能會重新定義互聯網傳播信息的方式。

2007年5月,飯否網上線。經過這些年的創業,王興在業內已經有了一定的影響力,也認識了很多朋友,這些人都成了飯否的首批用戶。同時,秉著自由、開放的精神,飯否網也贏得了一些博主和互聯網深度用戶的青睞。

中国社交二十年

不過早期大家都不知道140字寫點啥好,雖然SNS已經步入正軌,但用戶的分享習慣還沒有完全培養起來。就互聯網的大環境和手機的功能來說,2007年的飯否網在國內算是比較超前的,以至於後來王興他們轉而做了一款面向白領的SNS網站“海內網”。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海內網並沒有像開心網那樣進入SNS的第一梯隊,而在忙碌海內網的一年裡,飯否卻悄然生長起來。

2008年,Twitter的熱潮傳到了中國,這種微博客的形態滿足了用戶隨時隨地進行記錄和分享的需求,也比傳統門戶網站有著更直接的新聞獲取和傳播能力。飯否繼承了這種發璞歸真的簡單交互,在接下來的一年裡,爆發出了旺盛的生命力。

2009年,飯否網用戶突破100萬,越來越多的新聞從飯否上傳播開來,例如湖北巴東鄧玉嬌事件、石首事件等,飯否開始有了社會輿論平臺的雛形。這也給飯否帶來巨大的壓力,按照法律監管的要求,王興他們不得不刪掉很多敏感詞。

令人惋惜的是,不懂政治的王興依然小覷了輿論的威力。下半年,烏魯木齊事件爆發,飯否則迎來了長達505天的關停。

王興在社交領域的出演就此告一段落,接下來美團網的征程,又是另一個波瀾壯闊的篇章。值得慶幸的是,在飯否停滯的一年多里,只有兩個員工離開團隊,其中一人便是張一鳴,而未來被新浪微博視為眼中釘肉中刺的今日頭條,也都是後話了。

飯否雖然被和諧了,但微博這種短平快的模式卻已經深入人心,2009年9月,新浪微博悄然上線,成為第一家開放微博服務的門戶網站,並且再一次複製博客時代的名人策略,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吸引了全網的注意力。

隨後,各類門戶網站微博、電子商務微博、SNS微博紛紛成立,連電視臺、電信運營商也開始涉足微博業務,中國真正進入微博時代。

與此同時,遠在硅谷的喬布斯一年之內發佈了iPad和iPhone 4兩款產品,21世紀剛過10年,移動互聯網突然到來了。

中国社交二十年

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具有天然移動屬性的微博進入空前鼎盛的時期,其中新浪微博一馬當先,在經歷了大浪淘沙之後,迅速成為了國民性的現象級產品。李開復以自己的開博經歷出版了一本書,書名為《微博,改變一切》,並認為:“因為有微博,網絡傳播的社會化時代已經到來!”

可惜這一次,騰訊似乎慢了一拍。

騰訊微博上線於2010年5月,比新浪微博整整晚了8個月。社交網絡天生具有贏家通吃的特點,8個月的時間,已經足夠曹國偉和陳彤確立新浪微博的統治地位了。

接下來的一年,也許是馬化騰最痛苦的一年。騰訊微博焦頭爛額地追趕新浪,不料一篇《狗日的騰訊》讓騰訊陷入內憂外患、腹背受敵的境地,著名的3Q大戰也就此拉開序幕。

2010年底,在和360大戰打得頭破血流之際,新浪微博宣佈用戶量達到1億,並推出了具備通訊與媒體傳播雙重功能的新浪微群,直接向QQ群發起挑戰。

正如打敗QQ的,絕不會是另一個QQ,打敗微博的,也絕不會是另一個微博。幾乎所有人都意識到,騰訊對新浪的勝率十分渺茫。

社交帝國的未來一時間顯得黯淡無光。

然而,誰也不會想到3Q大戰竟是PC時代的血色絕響,在遼闊的互聯網世界裡,一個新的時代即將到來,微博戰場的失利,也沒能影響騰訊的再次涅槃。

2010年10月,一款名為“kik”的應用登陸App Store和Android Market,短短15天內就有超過100萬人註冊下載。這款通訊工具的登場,像極了當年的ICQ。

在這個領域,反應最快的是曾經的“西點站”站長,雷軍。在經過金山的洗禮後,雷軍已經是中國互聯網界的傳奇人物之一。他認為,擺在眼前的很可能是佔領移動互聯網領域的極佳切入點。

短短37天后,小米發佈了中國第一款模仿kik的產品——米聊。

“如果騰訊介入這個領域,那米聊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據內部消息,騰訊給了我們3個月的時間。”在米聊發佈後的一次聚餐中,雷軍如是說。

彼時的騰訊深陷3Q大戰的泥潭不能自拔,“一直在模仿,從來不創新”的指責直接挑戰了騰訊的產品信仰,對“弱連接社交”這樣戰略性平臺的誤判更是導致微博戰場的全面潰敗。而米聊的出現,則很可能是騰訊離死亡最近的一次。

現在,輪到那個被稱為神的男人出場了。

中国社交二十年

1996年,網易開發的WebMail,讓丁磊成為互聯網產業裡第一個賺到真金白銀的創業者,同時直接刺激了馬化騰的創業夢想。而幾乎同一時間,一位畢業不到兩年的研究生,獨立編寫了知名的郵件客戶端Foxmail,他就是張小龍。

當時中國的聯網速度慢,客戶端反而比較快,Foxmail上線一年,中文版的使用人數就超過了400萬,英文版的用戶更是遍佈20多個國家。張小龍因此成為華南地區的傳奇,被視為繼求伯君之後的第二代軟件工程師的代表。

那時馬化騰還在經營深圳站點,他曾給張小龍寫過一封郵件,指出了Foxmail的一個設計錯誤,這便是pony站長與微信之父的第一次交流。

但與丁磊和馬化騰不同的是,生性內向的他對商業並不感冒,因此一直沒有成立自己的公司。1998年,Foxmail作價1200萬賣身博大,張小龍輾轉做了企業郵箱服務器;2005年,Foxmail在QQ防禦MSN的戰役中被騰訊收購,張小龍因此進入了QQ郵箱。但由於郵箱的盈利模式模糊不清,他的職業生涯依然不溫不火。

2010年11月,在廣州離群索居的張小龍注意到了kik,並在一個深夜發郵件給馬化騰,建議由他的團隊做一個類似的產品。這對他和騰訊而言,無疑是值得慶幸的。因為如果沒有這個決定,少年成名的張小龍,或許便從此泯然眾人,而騰訊也將徹底與移動時代失之交臂。

於是,2010年11月20日,在工信部官方調停3Q大戰的當天,“微信”項目正式啟動,次年1月21日,微信上線。從時間上來看,騰訊最終只給雷軍留了40天。

中国社交二十年

一開始,米聊和微信都表現平平。因為在國內,中國的電信運營商提供了豐富的短信套餐,和kik一樣以省短信費為賣點,並沒能成功突圍。同時,微信在1.2版本中提供了圖片分享功能,然而反響也不熱烈。

不過總體來說,米聊團隊表現出了極強的戰鬥力,穩穩保持著先發優勢。此時,香港的一款同類產品Talkbox,以語音對講機為賣點,已經獲得了三四百萬用戶。2011年4月,米聊借鑑Talkbox,率先推出對講機功能,5月,微信迅速跟進。終於,用戶量迎來了井噴。

經過了短時間的落後,張小龍和他的微信開始狂奔,“搖一搖”和“漂流瓶”相繼上線,雖然爭議不斷,卻推動了用戶的增長。而沒有打過大型社交戰役的米聊團隊,基礎性能的薄弱開始暴露出來,用戶量的激增導致米聊服務器頻頻宕機,甚至會有某個地區的米聊用戶集體掉線的事情發生。勝利的天平開始倒向微信。

7月,張小龍團隊打出決定性的一擊,“附近的人”功能正式上線,微信的日新增用戶在沒有QQ資源的前提下達到了驚人的10萬,從此戰局徹底扭轉。11月,馬化騰乾脆停止了將在北京、上海投放的微信戶外廣告。微信在與米聊的戰爭中宣告勝利。

很快,雷軍退出了與微信的競爭,全身心投入硬件的開發,此後來自丁磊的易信、中國移動的飛聊、馬雲的來往,都只對微信造成了極其微弱的抵抗。

中国社交二十年

2012年3月29日凌晨4點,微信用戶突破1億,歷時433天。這幾乎是互聯網歷史上的一個奇蹟,QQ在線用戶數突破1億用了將近10年,Facebook用了5年半,Twitter用了4年。這場戰役,以微信的勝利告終,同時,微博的戰爭也已經沒有繼續的必要了。

2012年4月19日,朋友圈上線,微信完成了通信工具向社交平臺的升級,基於手機的熟人社交圈正式出現,微博、人人遭到沉重打擊;8月23日,公眾平臺上線,一個全新的輿論生態在微信上出現,此後紙媒開始雪崩式倒塌;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上線,微信支付用戶數量直逼支付寶,騰訊通往電商的最後一塊壁壘被擊碎。

短短三年,張小龍幾乎再造了一個騰訊。

微信的成功,不僅延續了社交帝國的繁榮,更激起了騰訊一個極大的野心:微信有可能成為移動時代新的桌面系統,完成一個閉環的社交和商業生態鏈。而小程序的誕生,便很可能是這個生態鏈的最後一塊拼圖。

馬化騰曾說,微信是騰訊拿到的移動互聯網“站臺票”,現在看來,微信早已成為移動互聯網的收費站。

重新起航,百花齊放的新篇章

微信從QQ手中接過帝國的榮耀,但社交創業的浪潮卻遠還沒有結束,移動社交從此進入寡頭統治的戰國時代。

一方面,在移動大戰中失語的手機QQ率先變革,深耕娛樂化、場景化社交,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同樣主打“附近的人”,陌陌從微信手裡接過“XX神器”的標籤,做成了又一個上市公司;阿里的來往團隊苦心修煉,開發了辦公領域的釘釘;還有語音的YY、職場的脈脈、直播的映客……

另一方面,陌生人社交領域催生出更多細分市場:有主打顏值的探探、主打心靈匹配的soul、主打同志交友的blued、主打情侶互動的戀愛記,以及最近被稱為“社交新貴”的子彈短信、愛情銀行和數不清的00後社交產品們,這篇作為歷史回顧的篇章就不再一一細數了。

最後,未來的社交產品會是什麼樣子,未來的微信是否會被顛覆,我們不知道,但我們永遠心懷期待。

//主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