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良華:有些教育,學校無能爲力,只能靠家庭

1

學校教育的確是值得期待的事,正常的學校乃是孩子的樂園,是兒童之家。

然而事實上,無論中國還是西方,學校教育總是時好時壞,都不那麼樂觀。

按照德國學者羅姆巴赫的說法,現代學校教育接近“飼養"。

在沒有被飼養之前,所有野生動物都因其野生而擁有美好的野性。

“禽類極為矯健,野豬富有攻擊性並且絕不會讓自己在安逸中變得肥胖並被宰殺。”

這些野生動物一旦經過“飼養",其野性便逐漸萎縮、消退,動物喪失了它的固有特性。

“在相同的過程中人也喪失了他的固有特性,他的皮膚變得蒼白,他的身體組織變胖並且他的性格變得平和而易於交往。如此發生的,就是洛倫茲曾稱為人的‘家豬化’的現象。這種家豬化過程今天仍在發生。”

任何一個懂教育的校長或老師都會期望把學校做成兒童的遊藝、互助、欣賞自然

的地方。

兒童的身體與心智尚不發達,兒童天真而無邪,需要有一個比較純淨、潔淨的類似家庭的地方為他們提供保護。

任何一個懂教育的校長或老師都會期望把學校做成兒童求知、交友、在競爭與合作中相互切磋的地方。

同學少年,激情飛揚,他們需要有一個安放青春的類似實習基地的場所。

任何一個懂教育的校長或老師都知道,學校除了滿足兒童審美的慾望、求知的慾望和交往的慾望外,別的課程與作業,一概多餘。

劉良華:有些教育,學校無能為力,只能靠家庭

2

可是,當學校只是一個讓孩子接受“社會化”的營地,或者只是一個為選士或訓練工人的職業培訓機構,當學校的教師成了教練、裁判、監工、衙役,唯獨沒有情感的傳道、滿足求知慾的輔助、推動交往的激勵時,那麼家長就不能對學校教育期望太高。

何況,學校教育原本就無法承擔教育的全部責任。人的一生中往往會經歷三種教育:一是學校教育;二是家庭教育;三是社會教育。

三者之中,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重要,社會教育比家庭教育更重要。相比較而言,學校教育是最不重要的。

可是,人們往往既不重視社會教育,也不重視家庭教育,而把所有教育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

這使學校不得不承載了大量本不該由學校承載的責任,也使學校教育無法滿足社會和家長的期望。

當家長和社會把所有的教育責任推給學校的時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會因為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而淪為“差生”或“雙差生”。

劉良華:有些教育,學校無能為力,只能靠家庭

3

在學校和家庭之間,家庭是人成長的根本,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

按照弗洛伊德的想法,如果孩子在童年沒有父母的適宜的陪伴和教育,如果孩子在家庭中受到了冷落、壓抑或打擊,他長大之後就會做噩夢,甚至可能出現種種精神疾病。

按照康德的說法,人類有兩件事情最難:一個是如何“統治”他人;另一個是如何“教育”他人。

可是,中國的父母普遍保持一個樸素的心態: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

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實在是過於“掉以輕心”。他們不願意把家庭教育當做一個真實的難題。

中國的父母什麼時候開始承認教育的艱難呢?

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兒童”,父母們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問題兒童”的問題可能包括:

孩子太自私,從來不體會父母勞動的艱辛,從來不知道感恩;孩子喜歡侵擾他人,從來不願意幫助他人甚至不願意為父母提供最簡單的幫助;孩子總是心浮氣躁,無法安靜下來,做事總是不了了之或半途而廢;或者,孩子安靜有餘而開朗不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孩子在外人面前總是躲躲閃閃、畏畏縮縮;孩子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沒有信心;孩子對生活不抱希望,他憂鬱、自閉,對學校的學習生活感到厭惡甚至恐懼···


但是,即便發現自己的孩子成為“差生”,不少父母依然把拯救孩子的期望託付在學校那裡。

家長可能會向學校的校長或老師求助,可能會請家庭教師,但唯獨忘記了家長本人應該承擔的責任。

劉良華:有些教育,學校無能為力,只能靠家庭

4

教師的確是重要的,不少教師會成為影響孩子的“重要他人”。但總有一些“問題學生”讓教師感到無能為力。

如果學生沒有得到父母的幫助,家庭環境沒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支持,或者父母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麼,教師對學生幾乎愛莫能助、無能為力。

也有另外一種可能:某些家長總以為自己的孩子在某些方面有問題或問題很嚴重,他們對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正常現象過於敏感和焦慮。

對孩子成長的問題視而不見,這是一個錯誤;對孩子成長的正常現象過度關注,像柳宗元所提示的那樣“愛之太恩,憂之太勤”,而忘記了教育的秘密是“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這也是一個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成長既可能過於冷漠、粗心,又可能過於強迫、焦慮。這正是我們倡導“新父母學校”的原因。

家庭教育的主要責任是為孩子提供“後天遺傳”。

對孩子來說,家庭環境類似母親的子宮。母親的子宮是孩子的第一宮殿,家庭環境是孩子的第二宮殿。

父母的使命,就是為孩子提供一個好的家庭環境。

事實上,父母真正要做的事並不太多,只要為孩子提供並維護一個好的家庭環境就行。成為好父母,就是成為家庭環保主義者。

家庭環境好,孩子的長勢就好;家庭環境壞,孩子的長勢就壞。家庭環境出了問題,孩子就會成為問題兒童。

有時候,孩子生病了,需要吃藥的並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胡適曾提出文明的三個標準:“你要看一個國家的文明,只消考察三件事:第一,看他們怎樣待小孩子;第二,看他們怎樣待女人;第三,看他們怎樣利用閒暇的時間。”

“怎樣待小孩子”,這是家庭教育的大事。

參考文獻:

[1]【德】羅姆巴赫著,王俊譯:《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76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2]【德】羅姆巴赫著,王俊譯:《作為生活結構的世界》,77頁,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

[3]【日】木村久一著,河北大學日本問題研究所譯:《早期教育和天才》,195頁,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79.

[4]康德的原話是:“人們可以把兩種發明看作是對人類來說最困難的東西,這就是統治藝術和教育藝術,而且人們對它們的理念還處在爭論之中。”參見【德】康德著,趙鵬、何兆武譯:《論教育學》,7頁,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王東華:《發現母親》,293頁,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3.

[6]胡適:《慈幼的問題》,見《胡適文存》,三集卷9,584頁,合肥,黃山書社,1996

作者:劉良華,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教育哲學”、“課程與教學改革”和“家庭教育學”。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