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摆围鼓就是听戏者与演唱者围在一起,演唱者坐在圈内,观众坐在圈外。演唱者唱川戏,不化妆,与观众穿着无异,大家泡上一杯茶,坐椅子上或板凳上唱戏,所以摆围鼓又称“板凳戏”或“川剧坐唱”。摆围鼓与舞台演川剧乐器一样,在摆围鼓时,都是一些民间爱好川剧的人,他们虽然不是演员,但喜欢唱川剧,他们自发组合一个队伍,聚在一起,你一腔我一唱,所以又称“票友”或“川剧玩友”。这个“玩”是川剧爱好者聚在一起唱着玩耍,以玩会友,联络友谊的意思。这帮人不仅在本地唱戏会友,还与外地玩友相互邀请,既取乐玩耍,又相互切磋演唱技艺。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摆围鼓

川剧玩友中,有的酷爱川剧,能唱很多戏,有的唱腔及演艺已达到了专业演员的水平,但有的也只能唱某个川剧或片段。德阳县城旧时的川剧玩友,一般都是颇有经济实力的人,并有地位的袍哥大爷、舵把子撑腰。因这大多是些有钱、有名、有地位、有靠山的社会名流,其社会地位要比川剧团(旧称“戏班子”)高得多。那时摆围鼓这帮人吃喝玩乐与住行所需的经费,大多是一些有钱有势的人扎起。有的袍哥大爷、舵把子爱唱川剧,就从所管的码头、赌场“抽头”支付玩友所需费用。有时,某个大爷高兴,就把这个茶铺包了,请来玩友,所需的茶钱、甚至烧大烟(既鸦片)的钱都管了。按照旧时德阳的说法,操玩友要有钱。当时德阳北街小巷子,有个名叫张克明的人,因他司鼓算是德阳县城“坐唱”中一把好手,并且唱腔也好,不管哪里摆围鼓请他,不论远近,他都去。他偌大一个家业,四五十亩田地的财产,全都操在“玩友”上了。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

川剧是全国“四大”(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剧种之一,是四川最具有代表的地方戏。由于巴蜀历史上从外省6次移民,从清代乾隆年间起,昆腔、高腔、胡琴、乱弹等剧种和当地民间灯戏经常同台演出,逐渐形成共同风格,到清末统称为“川剧”。川剧表演细腻、幽默,有完整的程度动作。当时分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河派、下川东派四个支派。传统剧目现存二千余个。建国后整理编演的《柳荫记》、《夫妻桥》等影响较广。川剧在演唱上讲究声(音量)、色(演员的五官、身形)、艺(表演的艺术和技巧)、演(表演动作)、唱(唱腔)、做(做戏方法)、念(吐词宏亮清晰)、打(武打功夫)等技艺。并且还采纳了魔术的技巧和杂技的硬功,例如《滚灯》、《变脸》等戏皆是。在唱腔与乐器的配合上也有讲究,如唱川剧的“西皮”必须用川二胡(又称小二胡);唱“二黄”要是小胡;唱“弹戏”要用盖板胡;唱“灯戏”要用二胡;唱“高腔”必用高胡等等。演技与乐器的特有配合,形成了川剧独自的特色。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玩友乐队

摆围鼓唱川戏的乐器与舞台川剧演出一样,有大鼓、小鼓、堂鼓、板、大锣、小锣、马锣、风铃子、铛铛、大钹、小钹、功铰(镲子)、锣锤、梆梆、盖板胡、川二胡、小二胡、高胡、唢呐、笛子等。摆围鼓的川剧唱得好不好,除了演唱者的技艺外,还要看这个“坐桶子”的即川戏乐器中的“司鼓”(小鼓又称“招鼓”)指挥如何。德阳人称“司鼓”(又称鼓师)为“龙兴戏”,是川剧演唱中的“戏母子”,唱戏是从这里引发的,可谓是川剧坐唱的全场总指挥。但是这司鼓的指挥方式又不同于现代交响乐曲的指挥,他不是以甩手势,打节拍来指挥,而是用签(棍)子敲击小鼓发出的轻重高低不同的声音(称为“发眼”,又称“鼓眼”)来指挥。这“五方乐器”即大锣、堂鼓(又称二鼓)、高腔领唱(即川剧帮腔的领唱)的演奏或唱腔,要听这打小鼓的“眼子”发出音调(称为“曲牌”),即人们常称的“调子”或“声调”来调度。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司鼓

川剧高腔是曲牌音乐体,各曲牌长短句调格、字数,原则是有规定的,因剧情发展需要,加入若干对仗的五字七字的唱词(称为“滚唱”、或称“加滚”、“放流”、“数板”),司鼓则根据剧情需要发眼子(称“板眼”),乐器与唱腔就根据小鼓发出的眼子演奏或演唱相应的曲牌。司鼓除用小鼓发“鼓眼”进行指挥外,还要靠观看演唱者的手势(这叫“观堂子”)来调整指挥。列如演唱者对司鼓“发眼”曲牌的固定唱腔不熟悉,演唱与音乐不合拍,叫着“顶板”,即向司鼓打手势,要求改板。演唱者手势的通常动作是:用食指翘起比个“一”叫“一字”曲牌眼;食指、中指并列比个“二”字,代表“二琉”;也有用小指、无名指并列比的。小指、中指、无名指并举个“三”代表三板,称为“一字二流三板”。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艺人

如果演唱者用小指翘起,其它手指握拳,即是个“七”,意思是演唱的曲牌与鼓师的板眼不合,叫“扎板”,也叫“顶板”,要求司鼓另换协调一致的曲牌。如果司鼓是个有经验的,见演唱者调子与自己的“眼子”不合拍,就马上换“眼子”与唱者配合,这叫“见眼打眼”,使乐器与唱腔合为一体,让旁人听不出漏洞来,使这出戏演唱得有声有色。在川剧中一折戏的唱腔经常遇到变调,也就是曲牌的变换。如《三祭江》中,演孙尚香的人,从刘备数到关羽,又唱到张飞的前后功业,从二胡、高腔至弹戏,演唱中变了三次腔调。司鼓就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发眼”指挥乐器更换曲牌,彼此配事默契,让人听起来凄楚婉转,荡气回肠。

德阳县城最早的“川剧玩友会”成立于二十世纪初,由蔡忠、龚布客(因年代久远,直名难考,晓者中知绰号)等一帮川剧爱好者组成,蔡忠为会长。起初不叫川剧玩友会,而叫“文雅社”。后来有个名叫陈大俊的人,他曾硝过猪牛羊皮,开过磨坊,又在办皮影(灯影)和木偶班子,有一定的经济来源。他的灯影或木偶戏大多以唱川剧为主,因此他唱的川剧小旦特别唱得好,他也加入了这个“川剧玩友会”。家住德阳县城南街(原二百货公司处)的杨孔林,也爱好坐唱,因他是国民党川军军长田颂尧的妹夫,有钱有势,后来被玩友们推选为会长。德阳城内的江竹雨,也爱唱川剧,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后来亦被推选为会长。这些有权有势有一定名堂的人,自己都有一套川剧锣鼓和一帮会唱人马。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玩友

德阳县城旧时摆围鼓大多在茶馆里进行。北街的大可楼(又称“友谊”)、临安、园圆、利忠;南街的矮楼、永和楼、长春、余涛、明园、金鼓园、集贤;西街的清风亭、许园、春风;西外街的西江、清江;东街的大观园、东来亭、小要香;东门外的东风大茶园等茶馆,几乎都摆过围鼓。量比较大的茶馆如大可楼、临安、长春、西江、清江以及西街的“西火神”与“火神庙”、东风大茶馆内,是“玩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摆围鼓“坐唱”的地方。

旧时的德阳县城如乐场地较少,外来文艺节目缺乏,因此当地川剧坐唱颇为流行,深受人们的喜爱。那时人们的文化生活,除了有戏班子在此地演出看戏外,一般就只有在茶坊酒店里摆摆调(拉家常),消消遣;或在茶馆里听评书。所以每当茶铺里摆上围鼓,来的人就特别多,茶铺也就特别热闹。那时人们逢生做寿、红白喜事、生亲满月,都喜欢把这帮“玩友”请到家中,在院坝中设茶摆围鼓,以助热闹气氛。旧时的德阳县也时行“买彩票”,一旦谁中了大奖,就要邀请这帮玩友到家去坐唱,以恭贺发财。那时德阳大凡生意开业,特别是茶铺新开张,都流行请上一帮玩友到铺堂唱几折川戏。那些有点经验的茶客,听到谁家茶馆新开业,在摆围鼓,一早就前来捧场,一边品茶,一边听戏,大有一种悠哉游哉、逍遥若仙的感觉和气慨。茶铺里一旦摆上围鼓,顿时门庭若市,顾客倍增,生意也就特别兴隆。开张业兴,红红火火,也图个吉利。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表演

在旧时的德阳县城,摆围鼓也特别讲究唱口。当时有个名叫陈育山的人(外号叫“陈盐客”),因唱生角唱得好,在茶馆里唱《进宫问病》这出戏,演唱隋炀帝杨广进宫问病,调戏其父爱妃陈夫人之历史故事,由于声音甜润,字正腔圆,把杨广那种贪淫好色、眉目传情的内心世界唱得淋漓尽致,倾倒了不少茶客,就连专业演员听到这种唱腔也拍案叫绝。还有个刘超,不仅会司鼓,解放后还在川剧团里改剧本。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演员

玩友中的张克明、李跃光、李白良解放后都到射洪县川剧团里当上了正式演员。有时在茶馆里摆围鼓,玩友们也唱些《打胖官》、《王婆骂鸡》、《驼子回门》这类剧情诙谐、逗人发笑的戏,德阳人将这戏称之为“算(涮坛子)”戏。有的玩友在演唱这出戏时,为了搞笑,活跃气氛,把其中有的唱词或台词改编了,令人听起来捧腹大笑,滑稽幽默,茶馆内外欢声笑语,热闹非常。

解放后,到了1958年,德阳县城又开始搞“川剧坐唱”。并在这里成立了“川剧玩友协会”,由当时的回民食堂经理马兴友为会长。

1966年,因为众所周知的时代原因,德阳县城停止了摆围鼓。在当时,川剧传统剧目受到批判,时兴的是京剧“八个样板戏”。那时的年轻人也错把川剧当成了“封、资、修”的东西。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艺人

1982年,德阳县城再度兴起摆围鼓,并成立了“川剧玩友协会”,第一任会长叫蒋一同,第二任会长叫刘月山,第三任会长叫林文友。最初在德阳县城北街福音堂摆围鼓,后来又在西街的堰塘坝,南门外酒厂内的茶园,川剧团内的茶座、红雨村、文庙公园茶馆、西街的红土地庙,以及后来建立的“革命大院”等地都摆过围鼓。这时参加摆围鼓的人与解放前大不相同,再不都是有钱有势的社会名流了,许多川剧艺人、川剧团退休演员也加入了“川剧玩友协会”摆围鼓的行列中,使德阳地区的地方文化进入了兴旺时期。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演员吐火

1992年1月7日,德阳市首家农村“川剧玩友协会”在旌阳区龙井村成立,杨开国为会长、舒俊成、王文友、杨茂珍为副会长。他们自筹资金,买来川剧乐器,并从德阳剧团请来退休老艺人刘月山、刘长地、周翠玉等指导排练,手把手教年轻人学唱川剧。以前龙井村的老人们要听川剧必须进城,如今村上的茶馆里天天摆围鼓,使他们老有所乐。

1996年,舒建廷担任龙井村“川剧玩友会”会长,时常有孝泉、德新、黄许、绵竹、中江、广汉、成都以及南部等地的玩友前来坐唱走访。著名的成都川剧团演员兰光临也曾到龙井村来坐唱过川剧。后来,龙井村川剧玩友又筹集资金,买了川剧服装,道具,除自己有一帮坐唱者外,经常又有外地来的一些川剧演员或川剧爱好者,他们便逐渐从“坐唱”转入了舞台演戏。德阳县城“摆围鼓”坐唱川戏这种文化活动也就逐渐从这里开始消失了。


在川西坝子赏川剧坐唱,感受中国戏曲虚实相生遗形写意的美学特色

图注:川剧艺人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视、电脑,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加上麻将、纸牌流行,卡拉OK厅、舞厅、网吧、广场舞等文化活动场所随处可见,川剧坐唱摆围鼓也就日益缺乏活力。不过老年人仍然喜欢川剧座唱。譬如在川西坝子的绵竹县城,每到公园里摆围鼓时,观众总是里三层外三层。由于绵竹戏迷多,川剧文化氛围好,吸引来姊妹花川剧团常驻绵竹演出。他们如今租下了县城近郊一处农家乐改作戏园,有正规舞台,演员演出非常敬业,给广大戏迷们带来了不少乐趣。看来,以川剧为代表之一的传统文化并不会过时,关键我们要学会经营,与时俱进,给观众提供质量过硬的文化产品。(谭金强/文,图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