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醫鬧事件,我好想聽聽醫鬧一方的聲音

北大醫鬧事件,我好想聽聽醫鬧一方的聲音

深圳中醫院導診護士當值期間遭患者毆打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這兩天,北大醫生被打事件被人們廣泛談論,觸動著人們的神經。當我看到醫生被打的視頻時,也感到非常震撼和寒心,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無論是這次北大醫院的醫生被打事件還是之前發生的諸多醫患衝突,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

這次北大醫生被打事件經過大致如此:產婦孫某在北大醫院婦產科待產,因為已經超過預產期,就能否剖腹產問題,其丈夫在診室的走廊外攔住當日值班的赫醫生,要求解決,但是雙方在交談過程中,其丈夫情緒激動,揮拳打向赫醫生,隨後醫生進行了還擊,之後產婦及女兒趕來,丈夫和女兒一起對赫醫生進行毆打,而赫醫生考慮到產婦安危,沒有還手,導致最後醫生受傷,至今仍無法回到崗位工作。

消息一出,媒體和網友們炸開了鍋,紛紛指責這位打人的丈夫,為醫生叫冤。事已至此,彷彿一切都顯而易見:敬業的醫生為你妻兒考慮判斷可以自行生產,你卻執意剖腹,還把敬業的好醫生暴打一頓。

但透過這些喧囂,有兩個細節引起了我的注意:第一這位赫醫生實在是冤,因為他只是當天的值班醫生而不是這位產婦的主治醫生,並沒有一直負責其待產事宜。據報道,這位產婦的主治醫生是某位張姓醫生,但事情發生後,他從未露面,甚至在媒體試圖尋找他時,卻被醫院人員告知並不知情。第二,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幾乎無一例外地只有醫院及醫生一方發聲,我們始終沒有聽到打人的男子鄭某及其女兒的聲音。

在此,我並沒有想為打醫生的人做辯護,因為不管有著怎樣的矛盾,在不清不楚的情況下出手打人就是一種破壞社會秩序、失去道德和理智的行為,也必然應該受到懲罰。也沒有想要否認赫醫生是一個好醫生這樣的判斷。但是,究竟是怎樣的矛盾使得產婦的丈夫鄭某對醫生和醫院有著如此大的怨念並不惜當眾打人,這背後恐怕不是醫院一張嘴能夠說清的。

從我自身的體驗和對周邊人的觀察來看:醫生和患者在天然上其實有一種相互依賴和彼此信賴的關係。暑假我在家裡突然昏倒,被家人立馬送到醫院,印象中那是我第一次躺在醫院的擔架上,當我被推進急診室的大門時,隱隱約約能夠感覺到身邊有一群醫生在為我忙碌,因為當時非常難受,我真的很希望醫生能夠治好自己的病,讓自己恢復健康。在當時急迫又脆弱的時刻,我和我的家人都把希望和信賴給了急診室的醫生們。醫生們也很忙碌,他們立馬聯繫相關科室的主任,為我診病輸液,並且在我醒來後,有一位護士小姐姐一直陪在我身邊。當一個人的健康受到威脅被送到醫院時,醫生在他的眼裡就代表著希望,此時醫生本身就是神聖的。這是我看到的一種人之本性。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醫生和患者之間這種原本的特性消失,甚至連最基本的尊重都已經缺位?縱觀近年來的新聞事件,醫患衝突屢見不鮮,有各式各樣的表現形式,這次的北大醫生被打事件只是其中一個極端案例,在很多醫院也有相當多語言上的衝突。

在眾多醫患衝突的一大原因其實是醫者和患者及患者家屬之間溝通不暢和信息不對稱。當我們迴歸冷靜從一個普通人的角度出發,自己的妻子已經40多歲,並且過了預產期,連續催產還是沒有任何結果,醫院不同意剖腹產說不符合指徵,而主治醫生又沒有出現,在自己的醫學知識缺乏的情況下我們會不著急嗎?而醫院如果向家屬解釋清楚,不是簡單的一句指標不合適,而是將背後的決策動因——剖腹的風險和產婦的身體情況都向家屬說明。那麼今天這樣讓人寒心的事件是不是就能避免?

患者及家屬並非醫生,沒有醫生的專業知識和認知,他們大多隻是從自己的常識和需求角度考慮,而一旦在他們自身看來這種“合理”的需求不被滿足但是醫院又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就會生出一種怨念——醫院和醫生們都是隻顧著賺錢,只想著指標率,而沒有管我們的健康和死活。怨念越積越深,最後很容易釀成衝突。

而醫院及醫生們也深感委屈。醫院裡每天那麼多人來來往往,每一個醫生和護士每天都要接待大量的病人。有數據顯示,醫師每週的工作時間都在40小時以上,經常出現加班加點的現象。如果要他們對每位患者和家屬都做好告知和解釋工作也有些不切實際,時間和精力根本不允許。

當信息和溝通之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患者及家屬將矛頭指向醫生,醫生委屈又不知該如何辯解,而有些情況下,可能還未來得及解釋,患者及家屬就已經情緒爆發,釀成一場衝突,最終傷害了雙方和我們整個的醫療環境。

其實,醫患糾紛和衝突並不是一個新課題,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也時有發生。他們也同樣面臨著信息不對稱和溝通不暢的問題,但是大多建立有效的機制來進行預防。

在英國,醫患糾紛處理機制就是以預防為主,並建立了醫療委員會,通過《醫療法》等法律法規,提升醫生質量,調節醫患糾紛,患者對醫療服務不滿的可以找相關部門進行申訴。而在香港,為了保護醫師的安全,會有培訓人員定期對醫師進行培訓,著力提高一線醫務人員在臨床工作中與患者及親屬有效溝通交流的能力。

反觀國內,我們的相關舉措還不夠完善,有事後嚴懲的法律,卻缺少有效預防的機制。當醫患衝突出現時,我們要麼一味指責打醫生的人,要麼僅僅極力為醫生喊冤,殊不知這種做法只是隔靴搔癢,也忽略了這些衝突的發生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我們與其通過媒體來煽動情緒,不如好好反思怎麼預防並避免這些衝突,讓醫患衝突這隻猛獸沒有再出來作妖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