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過過萬聖節,談什麼「侵襲本國文化」

年輕人過過萬聖節,談什麼“侵襲本國文化”

——本文系紅網第四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

萬聖節已過,微博熱搜榜的相關話題卻依然在線,“國人該不該過萬聖節”的討論似乎每次在這樣的時間點都會如期而至。由萬聖節引出的“民族傳統文化”“文化意識入侵”乃至“愛國精神”的論斷不絕於耳,而面對萬聖節這樣的外國節日時,社會還需更為理性的聲音。

萬聖節確實是個外國節日,從原則上來說,過不過萬聖節其實都沒有什麼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強迫過或不過萬聖節的行為。本身是一個你情我願的事情,如果非用“你們是中國人,過什麼外國節日”的說法硬生生地抬高民族榮譽感,略顯牽強。

很多人每逢這樣的節日,便試圖用“中國傳統節日沒見你們這麼上心”的高調讓另一些人難堪。他們認為,去“過”這樣的一個外國節日,讓年輕人學習、浸潤了外國文化精髓不說,更是淡漠了大家的本國文化意識。

但是,如果我們簡單判定“過外國節日”就是“崇洋媚外”,甚至是戴上“不愛國”的標籤,某種程度上也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因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不意味著拒絕西方文化。大家並沒有因為過了洋節就不過中國節了,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仍然深受大家喜愛。相反,我們在德國、法國等國家每年變著法兒過中國春節的時候卻大加讚揚,這樣不免顯得有些自相矛盾。

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節日,比如清明、端午,我們才是在真正地過節。承載著一份儀式感,不允許泛娛樂化去玷汙、去毀壞這份文化瑰寶,不允許用戲謔的方式去打擾那份承載萬千記憶的純潔淨土。因此,我們會帶著一份傳承下來的章法去過中國節。節日都建立在人們一定的集體記憶和文化心理基礎之上,比如中國的這些傳統節日表達的就是對家庭、親情的重視,而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需求,所以它們可以長盛不衰,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如果哪天在這些節日上大做文章,反倒稍不注意就會犯了大忌。

以這樣的邏輯來看年輕人過萬聖節、聖誕節這樣的外國節,便可解釋大多人並沒有懷著一份多尊崇的心情去“過”它,外國的萬聖節是要去教堂的,有他們傳承下來的儀式,不是戴個花蝴蝶燈、去鬼屋裡喊兩聲就是在“過”萬聖節,既然沒有去模仿、學習真正的萬聖節,何來宣揚異教、種種迷信一說?又何來侵襲本國文化的闊論?

在我看來,萬聖節就是個狂歡夜而已,是現代年輕人表達、敘事的一種方式,是宣洩積累內心緊張壓迫感的一種解壓渠道,是體驗一下新鮮事,滿足一下獵奇心的載體罷了,本質和去看一場漫展並無二異。資中筠曾說,“什麼時候中國人能真正不卑不亢地以平常心對待世界一切強於我或弱於我的國家,既充滿民族自信又虛心學習他人長處,既懂得保持民族精華,又能以開闊的胸懷對外來思想和文化,吞吐自如,那就是我們民族真正在精神上健康成熟的時候”。一味地嗤之以鼻,沒法顯示出一些國人的“愛國情懷”。

因此,在面對萬聖節這樣的外國節日,我們雖然不鼓勵一些過激的行為或過分的推崇,但更應用一種理性的態度去接納不同的聲音和意見,切莫用“絕對正確的廢話”將之一棍子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