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明、清時期,順天府鄉試和京師會試的考場都設在貢院。因為全國各地舉子都來京應試,如同向皇帝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故名貢院。明、清兩代貢院舊址,在今天北京市東城區崇文門內觀象臺西北、建國門內大街北側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一帶。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貢院明遠樓

北京貢院最早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是在元代禮部衙門的舊址上修建而成的。當時全國科舉會試主要在南京的江南貢院舉行,北京順天府鄉試僅有數十人,會試也不過數百人,加之北京正開工修建紫禁城和京城城牆,財力物力有限,所以當時的貢院規模較小,只用簡單的模板、葦蓆臨時搭建完成。此後,在北京參加考試的舉子逐年增加,貢院顯得擁擠不堪。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徐顯卿宦跡圖·棘院秉衡》表現的明萬曆年間北京貢院會試場景,下方明遠樓旌旗招展,兩側考棚已為磚瓦房

古代的科舉考試,不像現在幾十個人坐在一間屋子裡考試,而是一個考生在一個小隔斷間(稱為“號房”)中自己答卷,無人面對面監考,所以進考場前防止考生攜帶作弊物件就是關鍵。為了防止內外串聯作弊,考試開始後要將號房區的大門鎖起來,叫“鎖圍試貢”或叫“鎖院”,嚴禁考生出號房,無關人等也不準接近號房和考生接觸。這樣一來,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很難及時採取應對措施,而會試往往又在初春乍暖還寒的時候舉行,考生要自備火爐取暖,容易引發火災。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貢院號舍,號巷水缸閒時倒置,用時盛水,一為考生用水,二為消防用水

最慘痛的一次火災事件發生在明英宗天順七年(1463)。起火後,貢院官員不敢立即開鎖放人,考生也不敢不顧考場規定擅自跑出,結果有近百名舉子被活活燒死。後都埋葬於朝陽門外,人稱“天下英才冢”。這場火災的責任是怎樣被追究的,並沒有文獻記載。在那個時代,考場的規矩比人命還要重要,不過皇帝還是動了惻隱之心,下令賜予這些考生進士稱號。這些考生總算是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了功名,然而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1880年(光緒六年),由觀象臺向西北拍攝,可見貢院明遠樓

萬曆年間,由大學士張居正提議,貢院在舊址拓寬重建,改為坐北朝南磚瓦結構建築。外建高牆,四周各建角樓以備監考瞭望之用,正門分左、中、右三路,各立牌坊三座,左面牌坊題為“虞門”,右面牌坊題為“周俊”,中間牌坊題為“天下文明”。牌坊後為貢院正門兩座,每座大門兩側都配有小廳,用來稽查進出人員。靠右一側的大門為考生進出的大門,稱作“龍門”,取“鯉魚躍龍門”典故,意為考生躍過了這道門就可以成為朝廷棟樑之才。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1875年,托馬斯・查爾德在古觀象臺頂向西北方向拍攝的北京貢院全景。

過了龍門,由甬道直達明遠樓。這座樓實際上也是用來監考之用,建得非常高,據說當時站在最高層,西山峰巒、北闕宮殿盡收眼底。故而樓柱上有聯曰:“夜靜文光衝北斗,秋來爽氣挹西山”。在明遠樓旁有一棵元代古槐,相傳這裡是文光射鬥牛的地方,所以叫它“文昌槐”。它的根部生在路東,主幹彎曲向西,所以樹冠呈在路西邊。此槐長勢如臥龍,相傳此槐與考生的文運有關。因此考生們都要膜拜,以登龍門。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明遠樓前文昌槐

明遠樓東西兩側便是貢院內最重要的建築——“號舍”,這裡既是考生考試的地方,又是考試期間考生們吃住的場所。東西號舍以70間號房為一橫排。共70橫排,形如長卷,狀似豬欄,舊稱“號巷”。號巷門口設有水缸和號燈,供考生夜間行路和白天飲水使用。每間號房用“千字文”編列號數,考生對號入座。號房東西北三面圍牆,只有朝南一面為出入之處,可以見得亮光。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貢院號舍

明遠樓往北為至公堂,有七間房,東面三間為監視廳,分彌封、受卷、供給三所,西面三間為對讀、譽錄所。再往北,依次為主考官員居住的聚奎閣,胥隸工匠居住的宴喜堂,同考官員居住的會經堂。整個貢院建屋347間,號舍4800餘間。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編字號的號舍

清代時,北京貢院規模又有擴大。貢院正南大門增至五楹,正中懸掛黑字匾額“貢院”,大門前三座牌坊分別更名為,東“明經取士”坊,西“為國求賢”坊,中間“天開文運”坊。貢院四周增建一道圍牆,將原來的貢院全部包圍,並在東西南北各開一門,稱作磚門。東西磚門內分別增建點名廳、守備廳、監視廳等建築。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貢院東牌樓“為國求賢”坊

中軸線的建築依次為龍門、第二龍門、題有“龍門”金字匾額的第三龍門、明遠樓、至公堂、內龍門、聚奎堂、宴喜堂、會經堂。中軸線東西兩側的號舍也有增建。康熙十二年(1807),號舍達到9200多間,而考生人數達9700人,只得尋找空隙搭蓋蓆棚,以充號舍。光緒初年又有擴建。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1750年(乾隆十五年),《乾隆京城全圖》(清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中貢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德國公使克林德在此附近遇襲身亡,此處被德軍管理。德軍每日拆房,將建築材料變賣,數月間變成一片斷壁殘垣,以致此後的會試只能安排在河南開封舉行。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1900年,北京貢院明遠樓,樓下號舍大多已經損壞

1905年科舉廢除後,清政府擬在北京貢院舊址建國會大廈。聘請“京津營畫式司”的德國建築師羅斯凱格爾做了一個仿德國柏林國會大廈的設計,但終因耗資太大而擱淺,只留下了一份設計藍圖。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1901年,北京貢院明遠樓

民國初年,百廢待興,政府無暇顧及此地。至1921年,在貢院遺址上建起樓房式“模範商場”,但因生意不興隆,商家逐漸離去,大部分改成民居。1927年,張作霖的最後一屆北洋政府為了籌集軍餉,將殘存的貢院“商街”拆除拍賣物料,留下了一片空場地。1941年,日偽政府在此空地上建造“神社”,供奉亡靈。為方便進出“神社”,在東南舊城牆上開鑿“啟明門”,此為今長安街的發端。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神社


解放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司令部設在這裡。1953年11月,《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的要點》批准後,北京城按功能分區進行建設。1956年,海軍司令部遷入現址,貢院舊址則由學部(社科院)搬入。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俯瞰北京貢院明遠樓

如今,當年的古代考場貢院已矗立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樓等多座建築,明清時代的北京貢院已經看不到原貌。只留下貢院東街、貢院西街、貢院頭條、貢院二條、貢院三條等街巷名稱,還能使人聯想起貢院當年的顯赫。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北京貢院明遠樓,屋簷上五隻吻獸可見其等級


北京貢院的興衰見證了科舉制度的興衰。我國的科舉制度,從隋朝起,興盛於唐,一直到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歷經一千餘年。因“戊戌變法”取消了科舉制度,興辦學堂,北京貢院也逐漸退出了中國讀書人的視線。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2005年,貢院二條

北京貢院的興盛,代表了中國古代統治者對文化的尊重。貢院一度門庭若市,也是古代統治者主觀意願上公開公正選拔官吏的明證,有利於統治與社會安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世襲和蒙蔭的暗箱操作,開拓了普通百姓的求官之路。

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科舉制度已經不符合時代的潮流,於是,北京貢院和科舉制度一同湮沒在歷史前進的腳步之中。而北京貢院的閒置和荒廢,正是符合了時代的發展,有利於新的文化教育方式和官員選拔制度的出現。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2005年,貢院頭條

如今北京貢院附近的鯉魚衚衕,已成了街邊的綠地和大街的一部分,再不會出現天下考生齊聚貢院,以圖“鯉魚跳龍門”的繁華景象,當然,如今到了每年六月,古有的那種熱鬧非凡,已經轉移到了大大小小的高考考場。自古至今,選才方式變化巨大,但不變的是,北京貢院和高考考場所代表的“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態度,以及“公開、公正、公平”的精神。


畫說北京丨北京貢院的前世今生


2008年,俯瞰建國門立交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