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實:土爐月餅烤出「傳統味道」


陽泉盂縣小崔家莊村,這裡僅有的幾家莊戶人,還會使用舊式土爐,並每年都會做些“自家味道”的月餅。那用火爐慢烤而成的土月餅,金黃色的外表,吃起來入口香甜,層層酥香,原生態的美味綿久留長。|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本期攝影:白英

古樸的莊戶人家靜謐而鮮活,三家五個人為了做月餅早已忙活開了。原來,小村裡打月餅都是鄰里街坊聚集在一起,每年的農曆八月初,鄰居們就開始商量什麼時候開始打,在誰家打,並分好次序。

現在在村裡居住的三家人自然就結成了互助組,他們是崔吉和、牛巧英兩口子,牛文明、劉雙梅兩口子,還有老伴在外打工獨自一人在家的崔金芝。

今天是打月餅的日子,各家自帶東西一早就過來了。

三分製作七分烤,最後的烤才最關鍵,該“火頭軍”崔吉和大顯身手了,他的陣地是自制土爐。

所謂的土爐子其實是幾塊石頭上放了個深口的鐵鏊子。

包好餡料的麵糰塞進木頭模具裡,再用力往案臺一拍,“啪”的一聲響,圓形帶花邊,印有漂亮圖案的月餅應聲而落。

牛師傅認真地用秤一項項稱重量,他的口中唸唸有詞:“十斤面要配三斤油三斤水,這樣烤出來的月餅最酥,同時每斤面需要八兩餡,總共能打出來六七十個月餅。”

原料準備停當了,牛師傅麻利地將略加溫的食油和溫開水澆在稱好的麵粉上,雙手順時針上下急速將面攪成糊狀,飄逸的手法如同武功裡邊的“負陰抱陽”,揉麵過程更加神奇,掌型如花,掌姿虛幻,細看發現左手一直在上,右手在下,搓中帶揉,不一會就面柔如水、面光如鏡,手光、面光、盆光“三光”立體鮮活地呈現出來。


她們揪一塊黃油麵,在案板上揉圓壓扁,捏成中間厚四周薄的窩狀同時加餡。

印紅花。

刷油。

扎氣眼。

月餅裝爐。

不一會大火烤了五分鐘,崔師傅打開蓋子,逐一翻了一下月餅,蓋上蓋子繼續用小火再烤五分鐘。

月餅出爐了,金黃的月餅整齊地排列在鏊子上,橙黃色的表皮散發出陣陣香味,看著黃橙橙、香噴噴的月餅,讓人禁不住流起了口水,因為剛剛烤制好的月餅燙手且較為軟和,容易被壓碎,所以需要置放幾分鐘。

崔吉和牛巧英兩口子向攝影師展示自己的“作品”。

崔金芝端著自家的月餅。

村民端著打好的月餅回家去。如今的月餅品種琳琅滿目,花樣繁多,可鄉土人家這種自建土爐、自做餡料、自烤自燒以及自家人其樂融融自做月餅的情景卻越來越少。

沒有華麗的包裝,製作時可能還會帶有一點點炭火的燒焦味,但這是最傳統的手工月餅,最淳樸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