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能不肯改:商業套路與融資手法始終不變

汉能不肯改:商业套路与融资手法始终不变

雖然李河君一直堅持“我們往往高估三至五年的變化,而低估10年的趨勢。”多數場合都在宣揚大勢、國運等理念,但是直到如今,很多人都對其眼花繚亂的商業模式始終存疑,上中下游閉環讓人覺得逃不出黑箱操作、關聯交易的圈子。

2015年5月20日,漢能股票停牌後。陸續推出太陽能汽車、漢瓦、漢牆等新產品,並公佈價值不菲的訂單,以表明其移動能源戰略取得進展。去年以來,還持續招兵買馬,充實公司人員。新的生產基地也有投產,一片繁榮景象。

不過,即便是新的生產基地,也跟2015年前的模式隱約相通,隔著層層持股結構,漢能、漢能合作機構及地方政府還是清晰可見。一些地方通過園區落地了,但其他的並沒有明確改變,漢能依然一成不變?漢能為何不肯改?

在爭議聲中,停牌3年半後,香港上市公司要私有化,李河君500億私有化計劃的資金何在?備受爭議的商業套路與融資手法為何始終不變?

這一次李河君玩的是什麼?(請看詳細報道:http://weekly.caixin.com/2018-11-02/101342046.html)

詳細報道請看:

漢能不肯改

文 | 羅國平 黃凱茜 實習記者 藍鳴

10月23日,在港股上市並已停牌三年多的漢能薄膜發電集團有限公司(0566.HK),其控股公司漢能移動能源控股集團突然在官網宣佈將對漢能薄膜“下定決心”私有化,甚至公佈了要約價格與方式。

與此同時,漢能控股集團創始人及實際控制人李河君,罕見而集中地接受騰訊、《中國企業家》雜誌等多家媒體專訪,高調“要約私有化”,並稱“響應國家號召,迴歸A股”。

十天過去,11月1日晚間10點半,漢能薄膜的私有化公告才悄然出籠,稱控股股東漢能移動提出對公司所有股票進行私有化,要約價為每股不低於5港元,較停牌價3.91港元溢價28%,以現金或股票置換。

漢能薄膜股本為421.46億股,目前控股股東及其一致行動人士持有約73.96%股份,如全面收購提議落實,即收購剩餘26.04%股份,收購規模將約為548.74億港元(約合482億元人民幣)。漢能薄膜稱,私有化原因是“市場環境變化和經營需要”。11月2日,漢能薄膜發佈季度公告,強調私有化過程中繼續停牌,且“概不保證復牌”。(參見《漢能不肯改》http://weekly.caixin.com/2018-11-02/101342046.html)

在不少市場人士看來,漢能所講的商業故事、施展的融資手法,在經歷2015年“5·20”暴跌事件和監管部門處罰訓誡後,並沒有本質改變。

此輪整改之前,漢能薄膜與母公司之間的業務往來是典型的“左手倒右手”。上市公司多年營收大部分來自母公司及關聯公司。據彭博報道,香港證監會代表律師Victor Dawes曾於2017年8月庭審時透露,此案件涉及數十億港元的不當行為。香港證監會至今未作出漢能薄膜是否滿足復牌條件的公開批覆。

財新記者問詢時,香港證監會堅持不對單一公司置評。光伏新政正在推動“補貼退坡”,全行業如臨寒冬,而漢能薄膜未經審核的半年報卻“逆勢”大漲,令業界瞠目——2018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204.15億港元,同比增約615%;淨利潤73.3億港元,同比增近30倍。營收和利潤大幅增加的同時,是陡增的應收賬款,截至2018年6月底,漢能薄膜各類應收款項目共計226.14億港元,同比增103.77%。

(某地)臨空產業園指揮部的一位負責人透露,漢能薄膜暴跌停牌之後,項目一度被擱置,首期項目至2017年3月才獲得環評通過。合作過程中,漢能未能兌現承諾,當地政府也沒有給漢能提供太多優惠,土地都由漢能租賃。

項目公司武漢阿爾塔科技有限公司由漢能控股全資持有,當地政府未有任何持股。她還表示,2018年以來,漢能幾乎沒再要求指揮部提供過服務,項目並未有實質進展。

可以佐證的是,(武漢)黃陂區政府2018年1月在官網公開披露,項目已完成場平,但由於漢能薄膜尚未復牌,缺少投資資金,目前尚未開工。

在距黃陂千里之外的淄博,產業園內的牆上展示著強調“堅信、確信”等詞彙的各種標語,號召員工認同薄膜是一場能源顛覆,必須相信漢能的事業。李河君常拿漢能與蘋果、谷歌等公司對比,聲稱要把漢能打造成偉大的企業——到2019年底,漢能的目標是實現400億元盈利、2000億元收入、1萬億元市值,李河君如何將此變成現實?(參見《漢能不肯改》http://weekly.caixin.com/2018-11-02/101342046.html)

投稿郵箱 | [email protected]

找能豆君 | icaixinenergy ; icaixinenergy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