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詩歌,童年將是一片荒蕪

特別推薦晨山學校音樂教師魏強的新作品

(來自網易雲音樂)

什麼是晨誦?

當年彭雪楓將軍駐軍在雞鳴鎮,有意創建劇團,來鼓舞士氣、宣傳抗日。他和另外兩位將領商量給劇團起個什麼名字。三個人說好了,把各自的主意寫在手上——一個寫的是“天亮”,一個寫的是“黎明”,而彭將軍寫的,是“拂曉”。

我曾經以為,“晨誦”,同“早讀”大概就是“拂曉”同“天亮”吧。

時朝莉老師,幫助我認識了晨誦。

在CCTALK,她的彩虹花和閱匯公益課程已經堅持了兩年。而這個了不起的工程,就是從時老師帶領孩子們晨誦開始的——那可是全國幾百個班級的孩子啊,有的班級有上百個孩子,有的則只有三五個娃。

在她給加斯頓小學的教師培訓的現場,我看到了她眼裡的光。

那是非常令人振奮的光。

她享受自己的教育生活,享受這樣帶領孩子用詩歌開啟黎明的美好。

嚴盈俠老師,讓我對晨誦多了一點思考。

來到運城國際之後,我是懷著敬意走進嚴老師的課堂的——“桃夭”,是多少教師心中的傳奇。

如果說,小學的晨誦是輕靈的,那麼,她和她的初三的孩子們的晨誦,則是厚重的。

“時光賜我青春與死亡,儘管我戴著鐐銬依然像大海一樣歌唱。”

是的,南明的中學課堂,不諱言生與死。

教師,當為導師。

學生,正是在這樣的朗讀與思考中,去品味生命,去嘗試抉擇。

然而,我仍然不懂晨誦。

之前,我在加斯頓小學,不也安排了早讀麼?安排孩子們讀《弟子規》《三字經》《增廣賢文》,安排孩子們讀《瘋狂背古詩》,安排孩子們讀《小古文一百篇》……在我看來,這些材料,才是更有用的——可以背誦,可以引用,可以培養語感,可以為將來的中學乃至大學“打埋伏”,可以“腹有詩書氣自華”……

晨誦,為什麼偏偏要讀“最沒用”的東西?

特別是那些兒童詩和現代詩歌——哪怕是泰戈爾和紀伯倫。

雖然我一向旗幟鮮明地反對“唯應試論”,但是,作為小學教師,我仍無法不讓自己存有功利之心。

非常幸運,能夠觀摩“擦亮晨誦之美——全人之美課程聯盟晨誦課程專題研討會”。

我沒有做筆記的習慣。

我只是任自己浸潤在課堂中,浸潤在每一首詩裡,每一句話中。

我只是忍不住,輕輕跟讀出了聲。

原來,我不懂晨誦,是因為我不懂詩。

我根本不懂得詩的意義,不懂得詩對於生命的意義。

什麼“氣自華”?

並不是因為講起話來說得漂亮而“氣自華”。

而是源於全然的快活,也源於思緒的超然。

你相信麼?

三場講座,六節課,以及幹國祥老師的一場答疑兩場點評……

我竟然只記住了一句話。

這句話來自田超靜老師:“如果沒有兒童,世界將是一片沉寂。”

我試著寫下去:“如果沒有兒童,世界將是一片沉寂;如果沒有詩歌,童年將是一片荒蕪。”

原來,詩歌並非陽光下的花,而是黑夜中的星。

原來,晨誦,並不只是“早讀”,而是與童心相遇,與崇高共鳴。

2018年10月27日

如果没有诗歌,童年将是一片荒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