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跑車送孩子的家長被移出羣?我怎麼看校內攀比這件事

新聞未辨真假。

因為包括新浪、鳳凰、中華網、參考消息等多家媒體轉載此事時,開頭就是“有網友爆料”,內容也相當簡單:有網友爆料:有家長開跑車接送孩子上學,老師和其他家長認為會引起孩子攀比心理,不利於教育,跑車家長回懟,卻被移出群……(濟南時報)

呵呵。

再看看各種評論,也是相當精彩。有的說那開車的是不是都得被移出群,因為還有騎電瓶車的啊。有的說孩子恐怕不會想很多吧,應該是家長們心裡不舒服才對;有的說老師的處理方式恐怕是過於簡單、有點粗暴……

不予評價。

反正,我要是那位被移出群的家長,想不通之後也會想通——開什麼車本來就不是重要的事情,而我們誰也無法左右他人的想法,何必為他人的舌頭而活?

關於攀比這件事,我老早就面對過家長的疑問。

因為我那會兒是加斯頓小學校長啊,一個被公認為“小、遠、貴”的學校。在我們學校,也有開著跑車接送孩子的,也有普通的工薪階層。所以,“如何避免攀比”,是很多家長直截了當拋來的問題。

我怎麼看?

首先,咱們平心而論,哪裡沒有攀比呢?

就拿小學來說,所謂貴族學校有攀比,而普通學校就沒有了麼?

我就是在普通小學長大的啊,每到放學的時候,大門口的小攤啊,就是彰顯社會地位的。有錢的,天天請客,沒錢的,就像從來也沒有零花錢的我,就是蹭吃蹭喝唄。

再看看今天的學校,您啊,一樣,只要在放學時到各個學校門口逛一圈就瞭然於心了,不用我再細細描述。

哪怕是鄉村小學!

這個世界,只要有人群,就有攀比。

隨便一段馬路上就會體現叢林法則。

即使在澡堂子裡,也很難一絲不掛。

然後呢,小孩子會攀比麼?

會。

剛剛會說話的孩子,都會特別傲嬌地說:“這是我爸給我買的小汽車,你沒有!”

這是人性。

而我們要做的,不是不讓他生出攀比之心,而是讓他懂得如何減少攀比帶給自己的不適和帶給旁人的不適。

簡單講,這是一個情商問題。

人,都喜歡和讓自己感到舒服的人在一起,對不對?

那種時時刻刻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優越掛在嘴邊的人,註定是狂到沒朋友。

而仔細想想,孩子小的時候算是童言無忌,而長大之後的各種“拽”,到底是誰的責任?他天生就知道名車有多貴麼?他天生就在意穿的是否名牌麼?他關心誰的家長是多大的官麼?

家長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

我曾有個學生啊,追女生用的法子,是往人家的課本里夾百元大鈔,是藉著生日會邀請人家和一幫子小夥伴上游樂場玩然後到五星級酒店吃大餐。

哦,他之所以用這樣的法子而不是寫首情詩彈唱情歌,是因為在他的意識裡,物質是有用的。

結果呢?

結果,女孩兒是沒追上。

大家只是確定他是個富二代,而已。

(這個娃現在也二十好幾了,是個好小夥兒,特此聲明。)

那麼,在學校裡,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請校長、老師和家長務必保持平常心。

當我們因為孩子相遇時,其他所有的角色、光環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們有幸成為一個生命的重要他人。那麼,無論你是誰,此時需要承擔的,就是一個教育者的責任。為什麼南明旗下學校一概禁止家長向老師饋贈禮物?就是希望創設一個純淨、公平、美好的教育氛圍,讓孩子感受到一視同仁的尊重。

請校長、老師和家長引導將孩子的目光從不當攀比中引開。

有個孩子,剛轉來插班時,給每個同學送了一套彩筆。他不是有意嘚瑟,但那套彩筆的確價值不菲,何況是十幾套。

老師怎麼做呢?

當然是要退還給他,並建議他在今後的跳蚤市場上可以賣出去。

當然,老師非常清楚的,是這個孩子的真正需求是什麼。

他無非就是想和大家成為好朋友——在幼兒園階段,孩子們就會用類似的方式來贏得友誼,這是很正常的。

那麼,除了送禮物,有沒有其他方式呢?

當然有。

我們只需要幫助他找到,就好。

我很驕傲。

六年來,加斯頓小學在這方面,是做到了。

今後,也必然會堅持。

2018年10月8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