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文丨林夕

9月23日,由張翰擔任製片人並主演的電視劇《如若巴黎不快樂》終於在芒果TV上線了。早前因“限韓令”的原因令張翰成為這兩年來“最倒黴”的男明星,而近幾個月在“爆料”“整改”的突發事件下,令整個娛樂圈的藝人都“敲響了警鐘”。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一邊是明星自己開公司當製片人,另一邊是稅改風現象下,影視公司正在去明星化。隨著明星的身份越來越“多元化”,從演員、歌手、導演,再到藝術總監、製作人、老闆等,多元化的同時也在逐漸商業化。似乎明星兼任電視劇製作人和出品人已漸成他們嘗試轉幕後的潮流或第一步,只是在商業都伴隨著風險的前提下,如此模式的轉型真的可行嗎?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張翰擔任製片人首播之作,一個場景換一套服裝

當不知道電視劇《如若巴黎不快樂》是由張翰親自操刀擔任製片人時,或許很多人都只會把該劇當做他的又一部“霸道總裁”作品之一。不過自筆者一口氣看完十集後,不得不誇讚“張翰這次真的是用心良苦了”。

這部劇除了題材依舊是老套的愛情劇外,在服裝、場景、原創OST、劇情節奏與佔比等方面都是值得點讚的。電視劇《如若巴黎不快樂》雖然被定位為都市情感劇,但劇中關於時尚與商戰等元素的呈現,卻一點都不馬虎。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論時尚,服裝與場景是該劇最大的亮點。關於張翰拍戲都是自帶服裝的豪舉,早已司空見慣,這次自己擔任製片人就更是大手筆了。劇中男主一集換十來套衣服,被網友調侃:“簡直是一個場景就換一套衣服的節奏”。

至於場景,不僅遠赴法國巴黎實景拍攝,在還原故事中所描述的人物工作環境時,也是儘可能的貼近人設。比如劇中主角們的辦公室都是根據人物角色的喜好與風格原創設計;為了貼合商戰精英的背景環境,在呈現大場景時,更是不惜花重金在能夠體現上海繁華的地方取景。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論商戰,劇情不僅緊湊、甜虐兼併,在目前播出的10集劇情裡,有50%都是商戰劇情。沒有一邊倒的情感線,而是讓商戰元素與它並齊,是該劇在都市情感劇中最大的突破。在劇情方面,還有再現新梗與回憶殺的“老朋友”相聚。這次,“張翰不包魚塘改為包外賣”的撩妹技能,或將成為下一個人物熱詞。而劇中飾演張翰母親和女二父親的正是《一起來看流星雨》中的父母,“慕容雲海的爸媽齊助陣”《如若巴黎不快樂》,不知掀起了多少人對張翰成名作的回憶。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再是劇中原創OST的貼合,引得觀眾情緒氾濫,恰有一種“韓劇風”之感,細膩而感人。劇中《如果那裡不快樂》《Be with you》兩首歌曲,也都是由張翰演唱。這部劇無論是從服裝、場景、背景音樂,還是回憶殺方面,都可見張翰的誠意有多深。

明星轉戰幕後的兩大原因

縱觀近十年,明星製片人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前有劉德華、章子怡、林心如、何潤東、任泉、吳奇隆;後有黃曉明、劉愷威、關悅、汪涵;現有楊冪、吳秀波、張柏芝、張翰、唐嫣等等。這些明星單作演員的收入就已經是很多人幾輩子的薪資了,可他們為何依舊不滿足於臺前,還想轉戰幕後呢?其原因不外乎是,職業壽命與慾望所趨。

首先,明星轉當製片人還有發展方面的考慮,“不少演員是吃青春飯的,當青春不再的時候,你靠什麼吃飯?轉做幕後是一個比較長遠的選擇”,這是早期業內人士對該現象的分析。之前林心如轉做製片人時就表示過:“演員職業壽命並不長,在有限的資源中可以做些變化,尤其是在本身就熟悉的領域,未必不能開創出另一片天地。”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而在近幾年入局的明星中,楊冪也透露:“自己入行十年中在劇組接觸過很多優秀的製片人和前輩,耳濡目染也學會一些邊邊角角的東西,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所以一直有想過嘗試新的領域。”如果說早期是在職業壽命的影響下,才促使明星想要轉戰幕後,可近幾年的由頭卻發生了些許改變。

一旦演員當上製片人,話語權便會大大增強,在劇組可謂一言九鼎,修改劇本、加戲,都順理成章,誰也不會指責其為“戲霸”。其次

既然有了話語權,自然更方便捧自家藝人。好比,吳奇隆公司參與出品的影視作品中,幾乎都有葉祖新的身影;而楊冪首次擔任製片人的《微時代》就完全是一部為了捧自家藝人而存在的劇。當時劇中出現的迪麗熱巴、高偉光、張雲龍、李溪芮、張彬彬等演員最後都成為了楊冪公司旗下的藝人。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在之後嘉行傳媒投資的《怦然星動》《傲慢與偏見》《漂亮的李慧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烈火如歌》等多部作品中的主演依舊有這些藝人的身影。而迪麗熱巴更是憑藉《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大火了一把,縱身擠進“一線流量明星”行列。

在《如若巴黎不快樂》中,張翰工作室旗下的藝人張雅玫、徐閣、劉長德、郭子千、遲寧寧等都有出演重要角色。而由他工作室參與投資的《錦衣夜行》《傳奇大亨》《夏夢狂詩曲》等劇中也都有這些藝人的身影。

當下,明星們在各種因素與優勢的助推下,促使著他們紛紛以多種“商業化”的身份包裝自己。不管是出於自身發展,還是所謂的“進取心”,在商業伴隨著風險的情況下,他們是“真槍實幹,還是掛名”,並不是決定該模式可行性的唯一條件。

明星入局製作與資金。“牽一星而動全身”,專業的事該由專業的人來做

有人脈,請演員容易還能打折;有名氣,更容易吸引投資人;有粉絲,是票房和收視的保證。明星憑藉自帶流量的影響力與人脈成為走進資本商大門的“敲門磚”,這是他們轉做製片人的先天優勢。也因這些優勢,市場上有很多人都不太看好明星製作的影視劇,因為“掛名成份”過於嚴重。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早期,不少明星製片人的背後都有影視公司做後盾,影視公司籌到了錢再請某明星來做製片人並參演。而這些明星幾乎都是掛牌而已,除了演戲更多的是幫助影視公司“造勢”,用明星效應來吸引觀眾和電視臺的眼球,同時影視公司也可靠掛名製片人來節約明星片酬。而這便是觀眾與市場對“主演兼製片人”模式不買賬的主要原因。

近幾年,隨著入局的人越來越多,該模式發生了質的飛躍,明星直接參股影視製作公司或成立工作室參與出品的“真實”狀況也變多了起來。在該模式改良的情況下,也有不少明星兼任製片人的作品獲得了市場一致好評。比如,吳奇隆的《蜀山戰紀之劍俠傳奇》、吳秀波的《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以及當下張翰的《如若巴黎不快樂》等等。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只是當明星享受著自帶流量與人脈的優勢時,也需承擔“形象受損”或政策限制等因素,給作品帶來的風險。比如那些因“限韓令”、“形象受損”等原因未播的影視作品,其中以張翰的《傳奇大亨》《錦衣夜行》《夏夢狂想曲》《華麗上班族》和范冰冰的《巴清傳奇》為熱劇代表。

再是崔永元的爆料,使得與范冰冰相關的馮小剛,華誼兄弟,唐德影視等個人和企業也受到直接牽連。緊接著,郭靖宇的一則“收視率造假”發言,讓才入局稻草熊影業一年半的阿里影業基金立馬撤離。可見,

一旦明星與影視作品的製作和資金有所牽連,這部作品要“涼”的可能性也將被提高,而這並不是“誠心製作”就能忽視或解決的問題。倘若只是單純的主演,換人便可,就如當年的《捉妖記》般。

明星身份多元化、商業化,“主演兼製片”的模式可行嗎?

在筆者看來,當明星們一股腦想著“多元化”“商業化”時,還不如專心拍戲要來的輕鬆與實際。畢竟“明星兼製作人”這條路太難走,能夠成功的作品也是在少數,專業的事就需要交給專業的人來做,而有些事也需要長時間的專業沉澱、多部作品的積累才能達到成功。管住慾望,做影視人還是要比商人安全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