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產虧損子公司評估溢價800倍!ST運盛再啓「賣資產保殼」戰

日前,ST 運盛發佈公告稱,擬以2333.48 萬元轉讓其持有的健資科技51%股權,用於償還所欠債務。

值得關注的是,健資科技處於停產虧損狀態,而評估公司卻對其給出了高溢價,尤其是無形資產,溢價約795倍。此舉受到了上交所關注,向ST 運盛發出問詢函。10 月11 日,針對健資科技的資產高溢價評估等問題,ST 運盛回覆了上交所問詢。

此交易在業界看來,是ST 運盛在年底打的又一場賣資產保殼戰。去年,連續虧損的*ST 運盛通過賣資產獲得的收益,使2017 年的業績扭虧為盈,併成功摘“*”。2018 年上半年,ST運盛再次陷入虧損狀態。

“公司轉型後的佈局有些亂,進入的領域都不是快速增長領域,頻繁賣資產保殼不是出路。應該設計一個整體的轉型戰略吸引資本關注。”北京鼎臣醫藥諮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說。

停產虧損子公司評估溢價800倍!ST運盛再啟“賣資產保殼”戰

△創意圖片/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轉賣停產子公司,無形資產溢價795倍


9月28日,ST運盛公告稱,為盤活資產,整合資源推進公司發展戰略,擬以約2333.48萬元轉讓公司持有的健資科技51%股權。受讓方為蘇州健資醫療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健資醫療”),該公司由健資科技的另兩大股東合資設立,因而構成關聯交易。因健資科技對ST運盛擁有約2385.48萬元債權,這部分與受讓款等額抵銷後,ST運盛還將支付健資醫療52萬元。ST運盛預計,本次交易將為公司產生投資收益暫估約為人民幣108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由北京中天和資產評估有限公司出具的健資科技資產評估報告顯示,健資科技淨資產為2461.86萬元,評估公司給出的淨資產評估價值為4449.92萬元,高出80.23%。其無形資產僅為1.97萬元,評估價值為1568.18萬元,估值溢價高達795倍。而健資科技2015年至2017年均處於虧損狀態,今年1-8月的利潤總額也只有37.3萬元,且該公司於2017年三季度停產,至今未取得GMP認證,部分產品未能取得產品註冊證,產品無法對外銷售。

上交所要求ST運盛說明健資科技的債務情況、無形資產及其未來收益的基本情況,並質詢其相關收益預測是否合理審慎。同時要求評估機構說明其評估採取了哪些盡職調查措施,是否勤勉盡責,在評估中對健資科技停產一事的考量等。

針對證監會的問詢,ST運盛回覆稱,2017年因各股東對健資科技未來經營方向產生分歧等原因,導致健資科技發展受影響,無形資產失去價值。但目前各股東已經達成一致意見,隨著此次交易完成,大股東變更,未來健資科技運營可以進入正常階段。評估公司則認為,在上述基礎上對健資科技未來的收益預測合理。

轉型後屢屢虧損,ST運盛借賣資產保殼


ST運盛現名為運盛(上海)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來的主營業務為房地產開發建設。受房地產市場低迷影響,2014年開始逐步進入大健康業務領域,目前主營業務為醫療信息化、醫院管理、醫療設備等,服務對象為政府、醫院、衛生院、病人等,但仍未完全退出房地產業務。

實際上,ST運盛的轉型並太不順利。

年報顯示,公司2015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超7024萬元、2016年虧損超5688萬元,公司因此於2017年4月21日被“*ST”(*ST是經營連續三年虧損被進行退市風險警示的股票)。

2017年,為盤活資產,提高資產利用效率,*ST運盛陸續出售和處置剩餘房地產項目,加快向醫療大健康行業轉型。此舉讓公司在2017年實現扭虧為盈,成功摘星變更為“ST運盛”(ST是指連續兩年虧損,被進行特別處理的股票),自2018年4月12日起被撤銷退市風險警示並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交易價格的日漲跌幅限制仍為5%。

2017年年報顯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超1.13億元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0.28%。主要原因是轉讓其持有的成都九川機電數碼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上海運川實業有限公司股權及處置仁慶路509號(浦東國際機電數碼園)12幢1-2層房屋等所致。不過,公司扣非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連續多年均為負數。公司也在年報中稱,公司主營業務尚處於轉型期,未來增長存在不確定性,投資者難以判斷公司前景。公司管理層今後將持續改善經營情況,爭取儘快實現主營業務的扭虧,把主業做大做強。

上述資產轉讓行為被業內指為ST運盛出售資產拼湊業績,賣資產保殼,是ST運盛大股東多次向上市公司“送利潤”。因高溢價出售上述三處資產,上交所曾發函要求公司說明關聯交易評估作價的依據與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潤調節的考慮。當時公司對利潤調節等予以了否認。

專家:賣資產保殼對經營沒有幫助


出售資產並未給公司帶來轉機。

2018年上半年,ST運盛再次虧損,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1419.36萬元,旗下四家公司中,僅有主營醫療設備的健資科技和主營醫院管理的旌德宏琳健康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有微薄盈利,淨利潤加起來為36.97萬元;醫療信息化板塊的兩家公司(上海融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麗水運盛人口健康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淨利潤虧損共計1569.12萬元。


ST運盛稱,行業政策變化導致服務於醫療衛生行業的醫療信息化也受到較大沖擊,若公司不能採取有效措施持續提高自身核心競爭力,公司生產經營將受到不利影響。隨著市場競爭加劇,公司將堅持自己的發展戰略,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避免現有市場份額大幅下降。

針對ST運盛賣資產保殼、公司持續運營能力及戰略佈局等問題,10月13日,新京報記者向公司發去了採訪提綱,截至發稿日未收到回覆。

“公司進入的領域都不是快速增長領域,很難快速盈利。”北京鼎臣醫藥諮詢管理中心負責人史立臣指出,ST運盛目前主營的醫療信息業務主要是和政府合作,付款週期長、利潤低,且項目目前只侷限於小區域,沒有鋪開。而醫療器械方面的產品品種少,且面臨非常激烈的市場競爭;醫療服務方面,佈局的中醫院投資週期長、盈利慢,整個中醫院行業近些年都不太景氣,全國盈利的中醫院非常少。從整體而言,公司進入的都是小眾領域或難賺錢的領域,未切入醫療行業的快錢領域,未來公司經營難度將會越來越大。

“這樣肯定只能是賣資產保殼,但這也只是賬面上的盈利,對公司經營沒有幫助。”史立臣指出,公司業績經營提升需要時間,不能單靠經營利潤支撐公司運營,應設計好整體的轉型戰略,講好未來發展的故事,吸引投資人關注。


採寫 / 新京報記者王卡拉

創意圖片 / 新京報記者 王遠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