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與河曲的情緣

碗託與河曲的情緣

河曲視窗網特稿:(河曲縣黃河路小學教師 杜俊娥)我的家鄉山西省河曲縣,因“黃河千里一曲”而得名。同時它又是晉、陝、蒙三省交接處的一個小縣城,故有“雞鳴三省”之稱。滔滔黃河水,養育著十五萬淳樸的河曲人民。現在的河曲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有獨具地方特色的二人臺小戲,經濟文化的發展日益繁榮。被家鄉人榮幸的稱作“小香港”,生活得其樂融融。

回想祖父輩們時的河曲,由於地處黃河彎道,水土流失嚴重,土地貧瘠,旱澇無定,河曲都是有名的窮地方。當地有一句流傳甚廣的民謠“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撿苦菜。”為了生存,當地老百姓每年春去冬回,到內蒙古大青山、河套一帶打短工、拉長工,這就是所謂的“走西口”。“”哥哥走西口,小妹妹也難留,止不住那傷心淚蛋蛋一道一道一道往下流……” 這首傳唱全國的《走西口》其實是地道的河曲民歌。唱的是黃河兒女曾經的辛酸。

在那樣艱苦的困境下,許多勤勞勇敢的河曲女子凌晨三四點鐘就起床,開始製作蕎麵碗託,再到後來竟能把蕎麥和鮮肉完美地糅合在一起,開創了自己的發家致富之路。

河曲碗託,又名“碗禿子”。家鄉河曲縣,盛產蕎麥,因此所制蕎麵碗託,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風味獨特,是河曲縣風味小吃之上品。受人們青睞!傳說碗託由清光緒年間平遙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嚐這種食物後,讚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於是,碗託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記得兒時,生活條件並不富裕,能吃上一頓媽媽製作的碗託,都能讓我高興好幾天呢!碗託的製作工序複雜,要先將蕎麥去皮成為糝子,將糝子於前一日用水泡軟,上拳揣成糊狀,篩濾後舀入碗內上籠蒸,蒸中途用筷子攪拌一次,出籠後即成碗託。置陰涼處冷卻後,再用醋、姜、芝麻、辣椒麵、蒜泥、香油等配成湯澆入即可食。 河曲人愛吃醋,吃上一碗真是酸味十足,醋勁十足!

河曲的碗託有冷調、熱炒兩種食用方法。冷調是切成麵條狀放入人後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時有一種涼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酷暑季節來一碗涼碗託,光滑清涼,爽到心扉:熱炒是將炒瓢內入入熟豬油,加入蔥蒜後,將切成條狀的碗倒入,加山藥蛋絲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醬油、醋等調味品。在寒冷的冬天,吃上一碗熱炒碗託,香味四溢,誘人饞涎欲滴。

由於家鄉的“涼碗託”具有涼爽可口、柔韌滑嫩、清涼美味、方便獨特等特色,尤其在晉西北的河曲、保德、偏關一帶,這一風味小吃,歷史悠久,久負盛名。而且用優質苦蕎麥加工製作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快餐食品“涼碗託”,除了美味可口、風味獨特、消暑解渴、四季皆宜、佐酒佳餚而被當地老百姓視為“家珍”,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還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與食療保健功效,更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綠色保健品,具有延緩和輔助食療冠心病、動脈硬化、高血脂、高血壓、心血管病與肥胖症等疾病的功效。

隨著時間的變遷,智慧的家鄉人又製作出了一系列新產品如鮮肉碗託、驢肉碗託、羊肉碗託、香菇碗團託、青菜碗託等等,又引進了先進的技術,成功地攻克了“涼碗託”保質保鮮難關,使“涼碗託”的保質保鮮期有過去的一天時間延長到四天左右。投放市場後,當地人或捎、或郵、或帶於北京、杭州、青海、太原、忻州等地。因其可口新鮮,食用快捷方便,已遠銷山西省內外。家鄉河曲“碗託”小吃讓南來北往的食客們流連忘返,觸動著舌尖上的味蕾,相信這一道碗託文化會源遠流長,經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