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铜陵市,别名义安,因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历史绵延3500余年,铜文化早已浸润每一寸土地,铜产业则担起城市发展的脊梁,与马鞍山一起,合称安徽工业的"铜墙铁壁",现辖3区(义安区、郊区、铜官区)、1县(枞阳县,2015年由安庆划归铜陵),人口171.2万。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数千年的开采,铜矿资源已接近枯竭,2009年,铜陵列入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全国共69个),转型是唯一的出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铜陵市坚持生态优先,“抓住铜、延伸铜,不惟铜、超越铜”,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这座古老的城市,又焕发出新的活力,2016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铜陵市被评定为优秀,且连续4年获此荣誉,2017年铜陵入选首批12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将为推动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抓住铜: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铜业仍然是铜陵的主导产业,为强市之基、立市之本,占全市工业产值70%以上,面对铜矿资源枯竭和环境约束趋近,铜陵以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全力支持铜产业转型升级,“抓住铜”方能抓住最大的优势,为转型发展担纲承梁。

首先是原料问题。目前铜矿殆尽,绝大多数已停止开采,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江海联运,原材料改由国外进口(占97%)或部分国内供给,同时,铜陵还大力发展废杂铜拆解业,循环利用,以降低企业的原料成本。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其次是淘汰落后产能。2008年新中国第一座铜冶炼厂(第一冶炼厂)关闭,2017年金昌冶炼厂(第二冶炼厂)也永久关停,关停不是不发展,而是坚持生态优先,引领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高端化发展。

再次,以科技创新促产业迈向中高端。铜陵长期处于产业链低端,附加值低,粗铜产能过剩,而高端铜产品则缺口较大,围绕“世界铜都”,以建设铜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为契机,铜陵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和工艺改造,不断拓展延伸铜精深加工产业链。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近年来,铜业发展提质增效显著,2017年铜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370亿元,电解铜产量达125万吨,铜加工材首次突破200万吨(同比增长13.6%),铜基新材料基地产值867亿元(规模全省第一,同比增长27.8%)。

超越铜:积极培育替代产业

“产业结构单一”、“一企独大”、“生态破坏严重“都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通病,一旦资源枯竭,过去依赖资源所形成的产业链就无优势可言,随之而来的是财政收入减少,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一系列问题,要么矿竭城衰,要么转型发展。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而转型发展主要有两大路径:一是延伸产业链,二是寻找替代产业。铜陵则把二者结合,”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铜精深加工,构建包括采矿、冶炼、铜材加工、铜装备制造,铜文化等完备的产业链;另一方面积极培育替代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

寻找替代产业并不容易,像有些城市区位条件不理想,招商引资就很吃亏,但铜陵地理优势明显,毗邻合肥、芜湖、马鞍山,紧邻长三角,依托长江经济带和皖江城市带建设,拥江发展,跨江发展,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先发区域,也是江淮产业联动的重要一员。

铜陵:3500余年采冶铜历史,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涅槃重生

铜陵依托科技创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17年铜陵非铜产值135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970亿元,同比增长30%,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5%(2018年上半年为39.6%),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铜陵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从新中国的第一炉铜水,到全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从结构单一的资源枯竭型城市,到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板城市,铜陵穿越千年,一路风尘仆仆,复兴正当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