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东调名旦张秀兰、黄爱菊联袂演出《余宽爬堂》,五十年代录音

《余宽爬堂》说的是一对小夫妻,男的叫余宽,女的叫周兰英,原来感情很好。余宽四川贩马回来发现玉镯和汗衫衣不见了,疑为其妻不忠便将她休回了家。周兰英之父周奇携她送回余家,周老汉好话说尽,可是余宽不给情面(这一折戏叫《周奇送女》)。周老汉被逼无奈,将他告官,由此引发出《余宽爬堂》这出折子戏。从戏名看是一出公案戏,但县令夫妇看周兰英不像是风流女子,聪明伶俐又温存便收为干女儿,县太爷又从审讯过程中得知事实真相,原来是余宽误解了妻子,遂从中调解,最后使余宽赔罪,夫妻团圆。所以这出戏又叫《破镜重圆》。

豫东调名旦张秀兰、黄爱菊联袂演出《余宽爬堂》,五十年代录音

张秀兰1925年出生,比陈素真、阎立品、常香玉、马金凤小一些,也比豫东调名旦花桂荣小,但比黄爱菊要大十来多岁,是豫剧旦角演员承上启下的一代。张秀兰的唱腔应该属于标准的豫东调,因为她的唱腔行腔、吐字、归韵等演唱技巧,还是和豫剧别的地域流派有明显区别的。她在1956年参加省首届观摩会演期间,曾同王小楼、黄爱菊等名家同台演出了《余宽爬堂》,并同王小楼都获得了演员二等奖。那时她正值艺术上的黄金年龄,嗓子好,出来的韵味地道,所以这两段唱腔(特别是第二段)可谓是豫东调旦角唱腔的精品。如今有些豫东旦行名角已改换了门庭,再找这样的唱腔已很不容易了。

豫东调的红脸唱腔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豫东调的旦角唱腔有什么特点呢?豫东调是从祥符调传过了的,从地域上看又兼受山东梆子的影响,所以形成了豫东调旦角唱腔清新流畅、委婉雅致的特点:唱豫东调旦角的(包括马金凤在内),不用什么过于复杂的板式,不用文绉绉地修饰唱词,也不用费多大力气,行腔轻轻地,脆脆地,如高山流水,亦如小河淌溪,那天籁之音的唱腔就出来了,一种超凡脱俗、至真至纯的天然美就呈现出来。甚至用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描绘也很体贴。我这样赞美豫东调旦角的唱腔,可能有些网友会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她们的唱法都是豫剧的传统老调,没有顺应时代潮流。

《余宽爬堂》于上世纪50年代灌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