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被「農民日報」整版報導,任縣憑什麼?

生態宜居一頭關係農民生活,一頭關聯產業發展,既是廣大農民的殷切期盼,也是產業興旺的硬件要求。近年來,我縣緊緊抓住農村垃圾處理這個關鍵點,不僅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徹底告別“垃圾圍村”,更實現垃圾變廢為寶,利益村民共享,村容村貌“大變身”,人居環境大改善,並以此帶動生態產業蓬勃興起,讓農民鼓起了“錢袋子”,實現了“面子”和“裡子”雙豐收。10月30日,農民日報6版以《村容煥新留鄉愁》為題,整版報道我縣城鄉垃圾一體化處置模式的典型經驗。

厉害了!被「农民日报」整版报道,任县凭什么?

河北任縣:村容煥新留鄉愁

走進河北省任縣任城鎮太平莊村,只見條條街道乾淨,家家門前整潔,放眼望去,看不到刺眼的垃圾,聞不到刺鼻的氣味。以前人們掩鼻而過的“垃圾場”,現在成了大媽大嫂跳舞的“廣場”。

當地幹部和村民說,四年前這裡還是另一番景象:路邊、田邊和房前屋後,經常“自然形成”一堆堆垃圾,蚊蠅滋生,充斥著塑料袋、易拉罐、餐廚廢棄物……

何以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圍繞省市開展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要求,任縣聚焦農村存在的垃圾、村容村貌等突出問題,積極探索“村收集、鄉監管、企轉運、縣處理”的四位一體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新模式,以實際行動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建設宜居美麗鄉村,力爭用3年時間實現農村人居環境整體改善。

與太平莊村一起實現村容村貌“大變身”的,還有任縣10個鄉鎮區下轄的195個行政村。

“裡子和麵子都要乾淨”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不僅僅是讓農村的建築舊貌換新顏,更重要的是農村環境治理由外及內的改頭換面

任縣是河北省邢臺市下轄的一個小縣,隨著縣域經濟的發展,農村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民們紛紛蓋起了新房,住進了小樓。

然而,和中國很多農村一樣,任縣鄉村的村容村貌也陷入了兩極化:一方面農村建設日新月異,土屋變成了樓房;另一方面村裡的環境卻不見改善,“垃圾到處扔、汙水隨地流”頑疾依舊。

任縣縣委書記李海林在任縣工作已有八個年頭兒,他經常下鄉調研,對此體會最深,“村民們確實都住上了跟城裡人一樣的樓房,但居住環境還遠比不上城裡。”

據統計,任縣2014年的城鄉垃圾總量近12萬噸,其中農村生活垃圾量約佔全縣生活垃圾總量的80%,且增長迅速。“建設好生態宜居美麗鄉村,讓農民們也享受到更優美整潔的居住環境既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任務,也是任縣縣委縣政府近幾年一直在思考解決的問題。”李海林說。

在他看來,中央力倡的“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工作”不僅僅是讓農村的建築舊貌換新顏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農村環境治理由外及內的改頭換面,“不能只是房子看起來光鮮亮麗,居住環境卻一團糟。要表裡如一,裡子和麵子都要乾淨。”

為此,任縣早在2014年便開始探索農村垃圾的處理之道,將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放到縣政府常務會議上討論。並於當年成立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領導小組,還專門成立任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協調中心,推動工作有效開展。

任縣是個財政窮縣,2017年全縣財政收入僅5個多億,但“窮財政”更要算民生賬。為此,任縣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方式,招標擇優選擇環衛作業公司,簽訂有償服務協議,環衛主管部門負責監管,從而使得環衛作業實現標準化、規範化和精細化。

為了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治理長效機制,任縣還強化監督考核,在鞏固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以問題為導向,研究制定推動措施,建立縣、鄉、村農村環境衛生日督查臺賬制度,並開展月評比、季考核、半年一評比、年終總評。同時,利用微信平臺,採取隨手拍方式,每天對全縣垃圾清運清掃情況實施動態監管,確保環衛一體化處置工作實現規範化、信息化。

垃圾不落地,告別“垃圾圍村”

積極探索“村收集、鄉監管、企轉運、縣處理”的四位一體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新機制,形成了一套“戶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車—車入場—無害化處置”的垃圾收運模式

早上7點剛過,任縣大屯鄉大北東村村民劉東露像往常一樣,將家中清掃的垃圾裝好後,來到離家不遠的垃圾清運點,將垃圾袋投放進垃圾桶,這已經成了他每天的習慣。

上午8點,一輛密閉式壓縮垃圾轉運車來到大北東村垃圾清運點,統一收集村內的生活垃圾。垃圾轉運車將勾臂式垃圾箱直接吊起,整個垃圾箱被拖進轉運車廂內,全過程沒有滴漏。這種垃圾“快遞式”直運新模式,徹底擺脫了二次汙染的尷尬。

大屯鄉副鄉長王磊介紹,過去村民們都習慣把自家垃圾堆到家門口或路邊,隨有隨倒,要麼風颳得滿地跑,要麼太陽曬得臭烘烘,村裡的垃圾池平均三五天才能清空一次,而且容易發生滴漏,造成二次汙染。加上村裡垃圾池配套覆蓋面小、分佈不均,滿足不了收運要求,導致“垃圾圍村”現象突出。

“垃圾圍村”是過去任縣農村存在的普遍現象。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任縣積極探索“村收集、鄉監管、企轉運、縣處理”的四位一體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新機制,形成了一套“戶入桶(袋)—桶入箱—箱入車—車入場—無害化處置”的垃圾收運模式,有效破解了垃圾圍村難題,改善了農村的人居環境。

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進的原則,該縣2014年首批在大北東村、於屯村等38個村試點推行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新機制,2016年新增62個村、總數增加到100個村,2017年10月底,全縣195個村全部實現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

如何集中收集全縣10個鄉鎮區、195個行政村的生活垃圾?經過多方調研,任縣最終決定使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的PPP模式。2014年8月,任縣縣政府與潤義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由後者負責農村垃圾的收集,政府則投資2070萬元購買了清運和保潔服務。

在實施城鄉環衛一體化推進過程中,任縣還按照每500人配1名保潔員的標準,為全縣195個行政村設置了800餘名保潔員,做到農村垃圾日產日清。70歲的趙明月是大北東村的保潔員。她告訴記者,村裡像她這樣的保潔員共有4個,每天上下午兩次對村裡街道進行清潔,並將垃圾統一收進村裡的6個勾臂式垃圾箱裡,確保垃圾不落地。

任縣住建局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協調中心負責人劉國強說,任縣城鄉環境保潔工作由引進企業負責,所有農村保潔員都納入公司統一管理、統一培訓,公司配發服裝、清潔工具,並優先安排五保戶、低保戶等家庭貧困人員,對保潔員實行按月考核,合格後發放500元工資。

從“花錢養人”到“購買服務”,這種市場化運作模式有效解決了以往政府自聘人員保潔投入大、質量差、效率低等問題。劉國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總投資2070萬元,按全縣農村30萬人口計算,年人均費用69元,月人均費用僅需5.75元,不僅費用低,而且效果好。

垃圾收上來,如何“吃”下去?任縣住建局局長耿衛平說,去年以來,任縣在每年列支1300萬元“一體化處置”財政預算資金的基礎上,追加3950萬元,建設5座城鄉垃圾中轉站,日轉運能力達500餘噸。同時增設845個垃圾箱,併購置了大型自卸車、勾臂車、剷車、保潔車等設備,進一步完善了各鄉鎮配套的清運網絡,切實提高了全縣的垃圾處理能力。

2014年以來,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模式給任縣農村帶來了顯著變化,用村民們的話說就是:“‘垃圾圍村’沒了,村居環境美了。”2016年,河北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現場培訓會在任縣召開,任縣在會上作了典型發言。目前,這一模式正在全省進行推廣。

人人參與,“鄉臭”變“鄉愁”

風吹麥浪、瓜果飄香的田園風光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裡。以前大家都向往城裡人的生活,總是爭著搶著往城裡跑,現在農村倒成了城裡人嚮往的地方

走進西固城鄉趙村村民李戰平家中,記者看到屋內窗明几淨,院落乾淨整潔。他說,每天早上他都會把垃圾裝好,將垃圾袋投放進離家不遠的垃圾桶。如今,村裡家家戶戶都是這樣。

農村是我家,環境靠大家。趙村黨支部書記武計東說:“農村衛生環境治理,必須發揮村民作用,首先要引導農民增強環保意識,發動農民自覺參與,變被動為主動,農村人居環境才能徹底改善。”

然而,要讓村民一時間改變過去堆放垃圾的習慣,並非易事。在趙村的文化廣場,處處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語:“垃圾不落地,文明在手中”“呵護環境衛生,共築生態文明”“垃圾也有它的家,投放入箱靠大家”……“我們每天都來廣場鍛鍊身體,文化牆上的內容都能熟記於心,還落實到行動上了。”村民吳永庭高興地說。

不僅如此,該縣195個行政村還將環境衛生整治寫進村規民約,同時開展“潔美家庭”“潔美村莊”“優秀保潔員”等評選活動,聘請村內有威信的群眾擔任環境衛生監督員,對不文明的現象和行為及時進行說服教育、督促整改,效果很明顯。

經過一系列整治,“鄉臭”沒了,鄉愁來了——風吹麥浪、瓜果飄香的田園風光又回到了人們的視野裡。“以前大家都向往城裡人的生活,總是爭著搶著往城裡跑,現在農村倒成了城裡人嚮往的地方。”武計東笑呵呵地說,村容整潔還引來了“金鳳凰”。北京一位中藥材種植商看中了趙村乾淨衛生的環境,今年3月,在村裡流轉了700多畝地,種上了板藍根、木香等中藥材,村民們除了收租金,還可在藥材基地打工賺薪金,每人每年能增收近2萬元。

“互聯網+環衛”,垃圾無所遁形

引進智慧環衛系統,通過雲平臺技術實現對全縣垃圾清運作業狀況的全程實時監控和管理,實現高標準作業。

在任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協調中心的“智慧環衛”管理平臺,記者看到大屏幕上的電子地圖中分佈著許多正在移動的綠色“車輛”圖標。

潤義環境產業集團有限公司任縣項目部經理劉小偉介紹,這是該縣引進的智慧環衛系統,綠色“車輛”圖標代表垃圾轉運車,移動狀態表示車輛正在作業。通過“智慧環衛”平臺,轉運車的具體位置、行駛路線及維修、油量狀況等問題,輕點鼠標便能在大屏幕上看得一清二楚。

農村人口多,生活垃圾管理起來比較麻煩。在傳統管理模式下,僅依靠人工現場巡查,難免存在監控不到位、清運不及時的問題。為解決農村垃圾處理中“點多、線長、面廣”等管理瓶頸,該縣2014年投資約40萬元,引進了智慧環衛系統,通過雲平臺技術實現對全縣垃圾清運作業狀況的全程實時監控和管理,進一步優化傳統垃圾處置模式,實現高標準作業。

“我們在每一輛垃圾轉運車、自卸車上都安裝了北斗定位系統、油耗傳感器、監控探頭信息終端設備,所有環衛作業設施、作業路線集合於一張‘電子地圖’上。”管理員孫晶說,如果車輛出現超速、超時停泊、線路偏移等情況,“智慧環衛”平臺可自動發出警報提示,監控人員可及時以短信或對講機告知垃圾轉運車司機。

談起“智慧環衛”對工作改進的實際效果,垃圾轉運車司機劉春民深有感觸,“‘智慧環衛’平臺剛啟用的時候,大家還沒意識到它的厲害,個別人工作中偷懶,不按照規定進行作業,結果很快指揮平臺就打來電話詢問,並提出違規處置意見。”

截至目前,全縣86條環衛作業路線、96輛垃圾清運車輛、5個垃圾中轉站均實現了無縫隙、數字化管理。

分類收集,讓垃圾變廢為寶

建築垃圾轉運至縣國土部門指定的廢棄坑塘,因地制宜建設小遊園、小菜園、小果園或村民健身廣場等,不能還田的農作物秸稈,由環衛公司收集轉運到養殖企業製作養殖飼料

在任縣城鄉環衛一體化服務協調中心,記者看到500餘個紅、綠、藍三色垃圾桶整齊地碼在一起。劉國強告訴記者,這是剛採購的分類垃圾桶,等電動車到位後,就開始試運行垃圾分類收集工作,實現垃圾出戶即分類。

俗話說“垃圾是個寶,分類少不了”。在開展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置工作之初,任縣就已經按照“大類粗分”的原則進行了。針對建築垃圾,由環衛公司轉運至縣國土部門指定的廢棄坑塘,因地制宜建設小遊園、小菜園、小果園或村民健身廣場等,既把建築垃圾消化掉又節約了土地。針對不能還田的農作物秸稈,由環衛公司收集轉運到該縣一家養殖企業用生物酶發酵方法制作養殖飼料,變廢為寶。

西固城鄉前臺南村村西的村民健身廣場就是該縣垃圾分類處理的成果之一。村黨支部書記鮑現辰說:“這裡曾經是一個廢棄坑,每到下雨天就積水,不僅給行人帶來不便,也存在安全隱患,報備到縣國土部門後,正巧有建築垃圾要處理,於是就用建築垃圾回填後覆土綠化處理,建成了如今的健身廣場。”

建築垃圾、農作物秸稈垃圾都有了好去處,農村生活垃圾將如何實現分類收集?該縣首先從宣傳引導入手,縣住建局全體人員利用節假日時間,深入各鄉鎮、村,發放宣傳單、明白紙,引導群眾改變傳統觀念,養成垃圾分類習慣。劉國強說,“垃圾分類,重點要改變觀念和養成習慣。通過細緻的宣傳和指導,能夠讓每一位村民都掌握垃圾分類和準確投放的知識,最後促成‘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同時,縣裡還制定了一套預案:按照由少到多、試點推行的原則,將選擇1個行政村先行實行垃圾分類收集,然後再擴大到縣城周邊16個行政村試行推廣。

推動鄉村振興,離不開生態振興。縣委書記李海林說,任縣將以實施農村環境整治和垃圾治理示範縣為契機,按照大類細分、乾溼分離的原則,持續推進垃圾無害化處理工程,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讓環境整治的效果留得住、留得久。

編 輯 | 張莉娟

審 核 | 盧昭 馬建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