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6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6月26日,《農民日報》以《“三無”村的“三次蝶變”——山東昌樂庵上湖田園綜合體發展調查》為題,報道了庵上湖村“黨支部+合作社+鄉村旅遊”發展田園綜合體實現鄉村振興的經驗做法。

“三無”村的“三次蝶變”

——山東昌樂庵上湖田園綜合體發展調查

編者按:美好田園是人們嚮往的棲居之地。2017年“田園綜合體”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重點寫進中央一號文件,“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如何打造“農村美、產業興、百姓富、生態優”的“現代田園”?請看本期地方實踐。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圖為遊客在庵上湖田園綜合體內體驗。

以農民合作社為依託,把綠色瓜菜塑造成鄉村品牌,變農業資源為旅遊資源,山東省灘坊市昌樂縣庵上湖村建成旅遊興、產業旺、村莊美、農民富的田園綜合體,實現了傳統村莊接二連三的“蝶變”,獲得“全國文明村”“全國科普惠農先進村”“全國設施蔬菜標準園”“山東省美麗休閒鄉村”等多項殊榮。而將時間倒回到十多年前,庵上湖村還是一個無資源優勢、無區位優勢、無產業優勢的典型“三無”村。

一個“三無”村莊是如何實現華麗變身的?帶著這一問題,記者近日深入庵上湖村進行了採訪。

1

“黨支部+合作社”,產業變革有了強勁引擎

從設施農業到農旅融合,田園綜合體雛形初顯

“早先村裡幾十年沒什麼變化,南坡裡種麥子,北坡裡種地瓜,一年換不了幾個錢。2001年,村裡選了趙繼斌做帶頭人,才開始有了大變樣。這幾年更是一年一個樣兒,俺都覺得有點兒看不過來了。”今年83歲的老人趙桂蘭,是庵上湖村發展最好的見證者之一。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其實,“黨支部+合作社”,正是近年來庵上湖騰飛的強力引擎。2001年,以村黨支部書記趙繼斌為首的村班子,開始帶領村民改種大棚瓜菜。5年後,全村大棚瓜菜種植髮展到600多畝,但又面臨著農戶分散經營,質量難管控的問題。2007年12月,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註冊“庵上湖”商標,實行“六統一”標準化生產,一年下來每個棚比普通戶平均純收入高出3000元以上,進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加入。

“如果說從設施農業走向綠色瓜菜品牌是第一次蝶變,從農家樂‘雙改’走向產旅融合發展就是第二次蝶變。”趙繼斌說,2014年,借昌樂縣推進“改廚改廁”的機會,庵上湖村完成了7戶農家樂的“雙改”。此後,庵上湖村陸續整修了村莊和田間的道路,建設了旅遊標準廁所、停車場、兒童娛樂場,讓草莓大棚成為採摘園,千米垃圾溝變身葡萄溝,鄉村旅遊漸成勢頭。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展“田園綜合體”,又讓庵上湖人找到了第三次蝶變的新目標。昌樂縣也在庵上湖發展的基礎上,抓住機遇,以庵上湖村為中心,規劃了輻射周邊18個村1萬畝土地的田園綜合體,通過引入一家上市企業注資建設,並實行庵上湖合作社與鄰村合作社聯盟等模式,初步建成了一個集現代農業、教育培訓、親子體驗、休閒旅遊、農耕文化等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雛形。

2

讓村民充分參與,切實受益

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資產量化到人,確權到戶

“庵上湖一路走來,並取得一些成績,一靠黨組織的堅強引領,二靠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充分參與,切實受益。”談到成功經驗,趙繼斌的總結言簡意賅。

原先,庵上湖村村集體與合作社的賬目是“混著過”,但是隨著合作社的發展,開始跨村發展社員,本村社員就提出了異議。而且,這幾年爭取來了不少財政支農項目,哪些是村裡的,哪些是合作社的,也都說不清楚。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由生產垃圾溝改建成的葡萄溝

2016年,庵上湖村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把屬於村集體的136畝原“四荒”地、4002平方米村集體建設用地、87萬元賬面資產等,作為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資產量化到人,確權到戶。村集體經濟股份合作社再以這些資源、資產入股到華安瓜菜專業合作社,參與經營收益分配,以產權為紐帶,理順了村委、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專業合作社的關係。同時,庵上湖村把上級政策資金投資旅遊等形成的固定資產入股到合作社,每年參與分紅,確保了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

昌樂縣農業局局長、經管局局長黃軍清說:“這項改革,讓村集體與合作社之間有了一本‘明白賬’,既破解了當時庵上湖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又從根本上保障了庵上湖村集體和村民的產權權益,為庵上湖村進一步騰飛鋪平了道路。

回顧庵上湖村的發展之路,讓農民當家做主這一經驗始終貫穿其中。合作社發展堅持不讓一戶村民掉隊,對貧困戶、殘疾人、低保戶落實“兩優先一贈股”精準扶貧政策,優先將土地流轉進合作社,每畝每年700元保底分紅,優先安排合作社崗位,每年贈送貧困戶1000元股份,2017年起將贈股擴增至3000元,年底統一分紅,並對貧困戶蔬菜瓜果“優先優價採購出售”,幫其儘快脫貧。另外,合作社還按照農民意願,每年從收入盈餘中提取10%到20%的資金,用於村莊修路、整治環境等公益事業。

3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每一個村民都把建設美好田園當成自己的份內事

眼下,漫步庵上湖村,一園(採摘園)一廊(觀光連廊)一館(民俗館)一區(有機種植區)一亭(蓮心亭)一場(西瓜廣場)一堂(田園課堂)一廳(生態園餐廳)一中心(遊客服務中心和商品展銷中心)等10多個景觀節點和生態服務設施自然相連、相映成趣,猶如一幅優美的田園風光畫。

快來圍觀!庵上湖村又上了《農民日報》!

據介紹,自庵上湖發展鄉村旅遊、推進田園綜合體建設以來,該村旅遊收入在短短的四五年間,實現了大幅度的飛躍,2017年接待遊客13.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414萬元,戶均2.2萬元,同時輻射帶動周邊11個村建成6000畝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發展起觀光采摘和農家樂。

昌樂縣副縣長崔欣介紹,庵上湖村能讓“三無”變鳳凰,歸根結底靠三點:一是班子強,“黨支部+合作社”成為持續推動健康發展的強力引擎;二是民心順,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理順了村民間的產權關係,大家結成利益共同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三是產業旺,綠色瓜菜築基、採摘體驗為魂、鄉村風景增色,帶來“百業興”新局面。

“庵上湖的改變,就是從選準了退伍軍人趙繼斌這個帶頭人開始。有了堅強的黨組織,村莊就能抓住重大發展機遇,才有了今天‘三次蝶變’後的庵上湖村,才有了這個萬畝田園綜合體的根基。”崔欣說。

現在的庵上湖村,全部農戶,全部土地加入合作社,田園綜合體建設已經和每一戶村民形成緊密關係。村民自覺簽訂村規民約承諾書,對房屋、大棚前後的衛生進行“三包”,合力優化生產生態生活環境。“種良心菜、做尚德人”“為耕者謀利、保食者健康”等從多年堅守農產品質量安全衍生出來的誠信文化紮根村民心中,為美麗田園的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