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抱怨文化

只要仔細留意,如今的抱怨之人似乎在與日俱增,怨聲載道、怨氣沖天的人們是大有人在——病人在抱怨看病難、看病貴、看病累,小學生在抱怨作業多、考試多、收費多,大學生在抱怨就業難、創業難,年輕人在抱怨結婚貴、生子貴、育兒貴,老年人在抱怨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大媽們在抱怨米有毒、菜有毒、奶粉也有毒……這些抱怨好像都有些靠譜,因為事實上都存在。

奇怪的是一些官員也在抱怨,據某年兩會期間的調查顯示,如今的官員普遍存在著怨氣,約58.16%的被調查者認為幹部怨氣“重”或“較重”。幹部的最“怨”排在前三位的是:幹部選拔任用機制不科學不公正;上級領導水平差,不講民主瞎指揮”;收入待遇低與付出不匹配。

據報道,某市紀委書記剛退下來,就有人舉報他曾經利用職權幫助在教育系統工作的女兒多分了一套住房。經上級紀委調查,得出的真相是——他在位時單位幾次要給他改善住房他都拒絕了,但家裡人不答應,吵到了單位,最後經市委研究協調,決定由教育部門幫他女兒解決一套住房。

寫舉報信的是紀委內部的人,他們說書記外出開會都坐公共汽車,“害”得紀委的所有幹部外出都也只得坐公共汽車。逢年過節時,其他部門以各種明目發放福利,而紀委從來就是一毛不拔。書記堅持原則得罪了方方面面的人,結果是紀委的幹部不僅提拔無望,就連調動出去也沒人願意要。所以紀委內部怨聲一片:“書記圖了廉政虛名,我們跟著他吃廉政的虧吃大了!”看來官員們的怨氣真還不小,只是不知這位已經退下來的紀委書記是否也心存抱怨?

百姓在抱怨,官員在抱怨,你有怨氣我有怨氣,對上怨對下怨,這“怨聲大合唱”是何時拉開帷幕的?於是有人驚呼:中國已進入抱怨文化時代。

曾幾何時我們與天鬥與地鬥與人鬥,樂在其中;可如今是怨天怨地怨別人,怨氣沖天。過去是飢寒想飽暖,如今是溫飽生怨氣,端起飯碗吃肉,放下筷子罵娘,看什麼都不順眼,幹什麼都不順心。唉,怎一個“怨”字了得。

其實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抱怨是最沒出息的,有哲人說過:面對環境有四種態度可選擇,一是改造環境,這是最積極的態度;二是逃避環境,這是最消極的態度;三是適應環境,這是最務實的態度;四是抱怨環境,這是最沒出息的態度。

抱怨是離心器,抱怨會拉開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抱怨會使人與社會離心離德。怨氣傷肝,抱怨成性,就會離健康漸行漸遠。抱怨絕不是好聲音,抱怨不可能傳遞正能量,既不利己又不利人的抱怨是最沒出息的一種態度。

解決抱怨並不難,有個“處方”不妨一試:多看人家的長處,少盯人家的短處,記住自己的美好,忘記自己的痛苦。如果能夠保持這種心態,還會有那麼多怨氣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