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常見的一味中藥,能健脾、寧心安神,還能用於水腫!

白茯苓乃是中藥茯苓的別稱,原是真菌茯苓的乾燥菌核,一般喜歡寄生在馬尾松或其他松樹的樹根上,野生的茯苓產量較少,現在一般都選擇人工栽培的茯苓來入藥。雲南地區氣候溼潤,適宜於松樹的生長,自然也就成為白茯苓的天然生長基地,所以從這裡生長出來的茯苓又叫做"雲苓"。

很常見的一味中藥,能健脾、寧心安神,還能用於水腫!

種植茯苓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其中最需要提防的事情,恐怕要屬於如何殺死這些貪吃的白蟻。人們曾使用過驅蟻藥,但是茯苓的質量也大受損失,後來人們發現,種植細菌使白蟻染病,一勞永逸,真的是十分高超了。

很常見的一味中藥,能健脾、寧心安神,還能用於水腫!

7月份到9月份的時候,天氣開始轉涼,這時候收集茯苓最為適宜。將寄生於松樹根上的白茯苓從泥土裡面整個的刨出來,撣淨泥土,接下來的事情就是將這一個個發白的白茯苓堆積起來"發發汗",你看,要不了多久,這些白茯苓一個個的準都得皺起眼皮來,等到"發汗"完畢,再將這些白茯苓攤開然後又"發發汗",雖然經過幾番折騰,但是這時候將白茯苓取出來潤透再切片的話。

很常見的一味中藥,能健脾、寧心安神,還能用於水腫!

新鮮入藥切片的白茯苓味甘甜而性淡平,能夠入心經和脾腎兩經,臨床上主要應用白茯苓的兩個主要作用,其一甘淡利水滲溼,治療水腫疾病。其二,寧心健脾,安神益智。《神農本草經》中根據白茯苓的藥物療效及特性,認為白茯苓具有"主憂恚驚邪恐悸,口焦舌幹,利小便"的神奇作用,其實仍然還是從白茯苓甘淡入腎經,結合起來能夠用來利水滲溼和利尿的作用來分析白茯苓的功效的。白茯苓甘平且能夠入心經,中醫經典方劑"安神定志丸"中就用了許多白茯苓來治療患者心脾兩虛的疾病,其效果也廣受好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