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大衛·漢森(David Hanson)是漢森機器人公司(Hanson Robotics)的創始人,這家公司向來以創造機器幾乎無法識別的類人機器人而聞名。超逼真的類人機器人索菲婭(Sophia)就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索菲婭被塑造成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的模樣,她可以與人保持眼神交流,識別面部表情,解碼人類語言。索菲亞在沙特成為了世界上第一個獲得公民身份的機器人。索菲亞的發明者漢森是一位機器人專家和研究人員,同時也是個喜歡深層次思考的人,他對人工智能(AI)和未來技術所驅動的人類進化,有著更為崇高的理念。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大衛·漢森和機器人索菲亞

漢森日前接受科技作家邁克爾·阿什利(Michael Ashley)及其合作者尼爾·薩霍塔(Neil Sahota)的採訪時,他表示:“如果我們能創造出幫助人們實現他們真正潛力的機器,結果會怎樣?如果我們能幫助所有受到卑微工作和奴役所困擾的人,或者受到性別歧視和種族歧視的人,結果又會如何?如果我們能釋放這些機器力量實現人類潛能呢?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全球經濟將會激增,且將以一種非常明顯的方式激增。”

AI給人類發展帶來巨大機遇

儘管對未來如此樂觀,漢森對圍繞AI的文化時代精神所產生的狂熱卻不看好。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新書《對重大問題的簡短回答》(Brief Answers to the Big question)最近又加劇了這種狂熱。霍金寫道:“儘管迄今為止,AI的原始形式已經被證明非常有用,但我擔心創造出能與人類匹敵或超越人類的東西可能會帶來糟糕的後果。人類受到生物進化緩慢速度的限制,無法與它們競爭,最終將被取代。”

漢森沒有盲信霍金或其他人提出的AI風險,例如在警方調查中存在的偏見和自動化導致的失業,他意識到AI給人類發展帶來的機遇,等同於甚至超越古騰堡(Gutenberg)發明印刷機或因特網的出現。即使考慮到最近圍繞這項技術的爭議,他也不會只去看黑暗面。相反,漢森試圖看到更大的圖景。例如,他指出,最近劍橋分析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的濫用數據醜聞無疑是件壞事,但他警告稱,不要把這一事件視為試圖煽動反對AI恐慌情緒的素材。

漢森相信不斷演變的技術將幫助人類進化,他表示:“我們可以創造大眾啟蒙的工具,讓人們進入更高水平的自我,而不是通過恐懼來說服他人。”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今天瀏覽的大多數新聞都是基於恐懼主題的。《滾石》雜誌專欄作家馬特·泰比(Matt Taibbi)最近從內部人士的角度詳細闡述了這個問題。他說:“在這個行業中,我們很久以前就認識到,更愚蠢、更危言聳聽的新聞總是更受青睞,更吸引人眼球。我們極大地縮短了人們的注意力時間,讓極易激動的人比愛動腦的人得到更多的回報,並讓觀眾對沖突、尖酸刻薄、恐懼、自以為是、種族和性別怨恨產生了強烈的上癮趨勢。”

可以肯定的是,漢森並沒有忽視我們當前的困境,也沒有建議對我們面臨的挑戰採取一種直截了當的方式。他說:“這不是否認問題,而是用你最好的大腦來處理問題,而不是用你最糟糕、最原始的大腦。”為此,他設想人類和AI同時在多個領域協同工作,改善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醫藥、基礎設施、通信、交通和經濟。

技術與人類的融合是積極的

最近,漢森公司與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的丹·波帕博士(Dan Popa)以及達拉斯自閉症治療中心開展了合作。漢森的作品澤諾(Zeno)是個接近50釐米高的機器人,可以與孩子們進行非語言交流,甚至在有些孩子還沒到能說話的年齡時就幫助診斷出自閉症。澤諾有著卡通男孩的頭髮和外表,沒有任何威脅感,讓自閉症兒童能以與人類打交道時可能不會有的方式敞開心扉。同樣,與擁有一張表情豐富的臉的澤諾互動,讓孩子們有機會在情感上與他人溝通,這是自閉症患者面臨的一個典型挑戰。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機器人澤諾(Zeno)

漢森還認為,AI有潛力改善第三世界國家年輕人的生活,因為很多人都是第一次使用智能手機。漢森表示,由於計算能力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弱勢兒童現在可以接觸到最好的教育素材。這些工具可以幫助他們擺脫貧困,甚至是飢餓,同時促進世界經濟發展。漢森稱:“不僅如此,僅在短期內,AI就可以幫助我們通過使用大數據分析發現隱藏的疾病趨勢,進而拯救生命,提高全球人民的健康水平。”

談到AI的長期影響,漢森的想法與美國企業家伊隆·馬斯克(Elon Musk)相差無幾。馬斯克曾提出,人類最實際的選擇是將人類思維與機器融合。馬斯克的Neuralink項目旨在找到人類與電腦共生的方式,更多的是出於保護目的。但漢森稱:“如果你無法戰勝它(AI),那就加入它。”漢森強調的是,為打造更美好世界而採用同情和包容的態度。他親眼目睹了機器人技術如何改善人們的生活,並認為技術與人類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積極的,只要我們保持對自己的意圖和執行力的關注。

這種觀點可能延伸到我們未來考慮人格和公民權方面。漢森今年早些時候曾預言,未來幾年,機器人將要求與人類享有同樣的權利。不久之後,機器人將能與人類結婚,參加選舉,甚至擁有自己的土地。可以預見的是,漢森的這種想法遭到了強烈反對。

從我們過去的行為和無法超越分歧的前車之鑑來看,漢森認為現在需要為即將到來的美麗新世界建立起同情心。他說:“過去,當我們沒有在謹慎問題上犯錯時,我們看到了嚴重的民權不公。我們見證了戰爭和奴隸制,因為一個群體認為另一個群體不屬於人類。因此,前者認為以不公平方式對待後者是是正當的,就像對待牲畜一樣對待他們。”

雖然未來機器人獲得感知的想法似乎很令人震驚,更不用說漢森所稱的全球機器人民權運動,但難道不值得以同情的方式考慮這件事嗎?如果漢森是對的,這就是即將到來的世界,通過我們更高的自我視角來思考這個問題不是更好嗎?為了解釋自己的建議,漢森講述了狼撫養孩子長大的故事。無論是神話還是流行傳說中,我們可以猜測,如果這個與其他人類隔離已久的孩子重新進入社會,會發生什麼,他將無法與其他人類有效溝通。

人類需要建立起與機器人之間的信任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漢森表示,機器人也是如此。如果在未來的幾年裡,我們不開始接受自己與AI之間更深入、融合程度更高的體驗,他們都會發現自己變得越來越孤立。相反,他認為,我們有必要在人類和機器人之間建立起關係,在這種關係中,信任是通過花時間待在一起和互相學習來培養相互的同情而建立起來的。

當然,這種想法會招致詆譭。但我們可能會問自己,散佈恐懼和仇恨會帶來什麼好處?開發能夠欣賞所有生命形式的機器,展示並發展對他人的同情,只會強化我們內在的這些特質。漢森說:“創造出珍惜所有生命的機器,就是我所說的‘模式欣賞’。”

漢森總結道:“人類、動物以及地球上所有其他生命形式都形成了特殊的複雜模式。當我們開始認識到美好的模式時,我們就會發展出一種特殊的欣賞方式。這種欣賞可以擴展到所有複雜的生命模式,尤其是人類模式中。如果我們讓機器將來能以這種方式欣賞模式,即珍惜現在存在的模式和未來可能出現的模式,那麼我們將為萬物創造出更美好的未來。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索菲亞機器人創始人大衛·漢森:如果你無法戰勝AI,那就該加入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