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起幸福生活的風帆——水城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前 言

當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時,“易地搬遷”是最有效手段。水城縣是六盤水市貧困程度最深的縣,也是易地扶貧搬遷難度最大的縣之一。“十三五”期間,全縣易地扶貧搬遷計劃14178戶60841人,建設安置點24個,574個自然村寨的貧困群眾將整體搬出大山,走進城鎮和工業園區,開始新的生活。

——水城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顏春勻 郭 坤

揚起幸福生活的風帆——水城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經開區易扶點鳥瞰圖

一幢幢黔域風格的“小高層”鱗次櫛比,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乾淨整潔;超市、餐館、醫院、學校以及綠化、廣場、健身器材等社區服務設施一應俱全……走進水城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滿臉堆笑穿梭進出,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呈現出和諧幸福的生活氣息。

這個喚作新橋社區的新型城市社區,是水城縣根據經開區企業多、就業崗位多的優勢打造的一個易地扶貧安置點。

安置點始建於2017年,位於擬建的經開區新城核心區,計劃安置規模2984戶13510人。目前,該安置點已搬遷群眾1718戶7475人,今年底將全面完成建設並搬遷入住。

搬得出

“新家又亮堂又安全,在這裡住得很舒適!”

“站在陽臺上,可以看到開發區的工業廠房和周圍的高樓,視野十分開闊。”不久前,鄧會相搬到了新橋社區,住進了一套三房一廳的新房,心裡說不出的高興。搬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大門上貼上紅紅的對聯,感激黨的好政策。

鄧會相曾經的家,在水城縣花戛鄉吳王村巖頭組,進一趟縣城,得先步行1個半小時到鄉政府,再花50元錢車費坐3個小時的客運班車才能到達。

“老家住的是又窄又舊又漏的木頭房,娃娃讀書天不亮就要走路到鄉里的學校,日子苦得很……”提起以前的生活,鄧會相面帶苦笑。進城後,他的大女兒考上了河南的大學,小兒子在附近中學就讀,妻子王琴素在老家收完這一季莊稼後,也將在園區內就業。一家人徹底告別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苦日子,所以,鄧會相每天都把廚房、客廳、臥室、衛生間收拾得乾乾淨淨,房屋裡亮亮堂堂。

“老人家,您搬來這裡生活習不習慣?”“有什麼需要您儘管講,我們會想方設法為您解決。”……10月9日,記者在鄧會相的新家還遇著水城縣生態移民局、縣教育局、新橋社區的工作人員,他們詳細詢問他一家的生活、身體、就學以及需要提供的其他服務,一句句樸素的話語處處洋溢著溫馨與關懷。

“現在的新家又亮堂又安全,家裡的家電、沙發和床都由政府免費提供,我們拎包就入住了,在這裡住得很舒適。”鄧會相綻開的笑顏說明了一切。

“搬得出”只是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取得的階段性勝利。

在這個安置點裡,10個遷出鄉(鎮、街道)選派的20名工作人員組建了籌備組現場辦公,提供戶口遷移、就學登記、社保銜接等“一對一”服務。沒了後顧之憂的搬遷群眾交口稱讚:“滿意,太滿意了!”

穩得住

“就學、就醫很方便,關鍵還能就業!”

“根據你的年齡和身體情況,我們為你在社區安排保潔員的崗位,每月有上千元的工資,解決一家人的生活不是問題。”當天,在另外一棟住宅樓,水城縣就業局局長陳靖為56歲的搬遷戶劉勝美“上門送崗”。

對於從猴場鄉補那村搬來的劉勝美而言,生活最大的改變不僅是住房寬敞了、家人上學就醫方便了,更為重要的是不用再遠離家鄉和家人四處打工。

“穩得住”是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的致勝法寶。

在位於水城經開區的水鋼技師培訓學校,134名搬遷群眾正在接受家政服務、挖掘機操作等技能培訓。

從比德鎮中心村搬來的肖祥芬和趙玉敏對家政服務學習十分投入,在她們的筆記本上,工整地記錄著家庭護理、科學看護嬰幼兒、家庭保潔等所學的相關內容。

“在這裡接受培訓,不但不用交錢,每天還能領取一定的生活補助,政府想得太周到了,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機會。”肖祥芬和趙玉敏相信,通過系統培訓後就業渠道更寬、收入也更高。

以產定搬、以崗定搬,水城縣結合產業發展和城鎮化建設規劃佈局,採取“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模式,目前,入駐經開區的製鞋、電子、玄武岩纖維產業園等可提供就業崗位5000餘個。截至10月3日,搬遷群眾已實現就業1029人。

新橋社區服務中心還成立了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衛生室,由董地街道衛生院駐點提供醫療服務;開設了“四點半課堂”,解決家長未下班、學生放學後的“監管真空”,讓家長放心工作。

在小區廣場隨處交談的人群中,聽到最多的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好”、“黨委政府就是好”這樣的話語,人們的臉上流露出的是喜悅、是欣慰、是滿足……

當頭炮

“舉全縣之力堅決打贏易地扶貧搬遷攻堅戰!” 新橋社區的建設只是水城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水城縣將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頭號工程來抓,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脫貧攻堅“四場硬仗”的“當頭炮”。

“十三五”期間,水城縣易地扶貧搬遷計劃14178戶60841人,建設安置點24個。將“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574個自然村寨整體搬遷至交通便利、就業崗位多、承載容量大的水城經開區、南部園區、野玉海景區等區域。

2016年,實施11個安置點,搬遷安置2014戶8347人;

2017年,實施5個安置點,建設安置房5738套,搬遷5280戶22425人;

2018年,實施8個安置點,建設安置房385棟7408套,計劃搬遷6884戶30069人。

為了讓搬遷群眾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水城縣嚴格按照省委、省政府“五個三”機制、“六個堅持”要求,在安置點建設之初就全力謀劃搬遷群眾的後續發展,解決好房往哪裡建、人往哪裡去、錢從哪裡來的現實問題,舉全縣之力讓“居者有其屋、勞者有其業、安者有其樂”。

揚起幸福生活的風帆——水城經濟開發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經開區易扶點一角

24個安置點全部同步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教育、醫療配套設施建設,科學規劃安置區,控制住房建設面積和成本,銜接好低保、醫保和養老保險“三類保障”,確保貧困群眾不因搬遷舉債;精準收集大連市、貴陽市及縣內企業就業崗位11100餘個,在崗位與勞動力之間搭建“綠色通道”引導搬遷群眾本地就業、轉移就業;遷出地土地資源納入全縣“1+12”產業規劃,統籌佈局農業產業,由相應平臺公司進行土地流轉;安置點的427個門面、10個停車場等政府性資產全面盤活,探索出“‘三變’+易地扶貧搬遷+N”“易地扶貧搬遷+產業園區+就業”等創新發展模式,產業、創業、就業齊頭並進有效帶動搬遷安置點持續發展,有效解決搬遷群眾增收問題。

大搬遷、大脫貧、大發展,新時代、新家園、新生活。

黨的光輝照耀水城大地,照亮搬遷群眾的美好前程。他們拔窮根、挪窮窩,揚起幸福生活的“風帆”,生態水城綻放出時代的光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