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勁掌舵者單偉彪的恆與變


路勁掌舵者單偉彪的恆與變

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追逐風口還是步步為營?

這對於66歲的路勁集團聯席主席單偉彪來說,是問題,也不是問題。

其實,在近40年的建築和房地產生涯裡,他在生意場上的“變化”遠沒有自己在橋牌賽場上的變化多。但是,每一次的轉變,都讓他和他掌舵的企業積累了走到今天的資本。

現在,在獲得亞運會橋牌團體亞軍後,橋牌“高手”單偉彪又帶領著路勁地產駛入新航程。

牌,終究要打下去;日子,終究要“活”下去。只是,這一切的恆心,都隱藏在他眼鏡後面那沉穩的笑容裡,雲淡風輕。

“彪哥”

10月22日中午1點左右,位於北京三里屯乾坤大廈的路勁地產公司裡,一片平靜,人們享受著午歇最後的幾分鐘。一位員工正在盯著手機,面露喜色,手機屏幕上顯示著A股股票的行情:滿堂紅。

這位員工並沒有注意到一個人從身邊走過,其實在公司半開放的辦公區域裡,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一位身穿黑色西裝的男士從他們身邊穿過。即便有人迎面看到,猛然發覺,也只是朝對方微微一笑,或者輕輕打個招呼,隨即便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這位安靜經過的男士便是單偉彪,無論地產界還是公司員工,都會“沒大沒小”的叫他“彪哥”。“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情、工作,沒有必要很刻意的去圍著你,這樣才對嘛。”單偉彪說大家叫他“彪哥”其實是對他最大的尊敬。

“我是搞建築出身,以前都是泡在工地上。工地上的工人啊、夥計啊都是‘彪哥’‘彪哥’的叫,慢慢就叫開了。”單偉彪說他喜歡這個稱呼,也喜歡人們這麼叫,這樣顯得親切。

與“身份”相比,“彪哥”更看重的是大家對企業的熱情和責任。當然,他知道這種“熱情”和“責任”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除了薪水,員工看重的是企業對他們的尊重和責任。

單偉彪總是周遊於各地的項目公司之間,對於各公司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對於他們的需求,他很清楚,甚至於做好了被直言衝撞的準備,“不過大家也都‘照顧’我啦,不會對我說‘狠’話的。”他說完一樂,帶著一股“彪哥”獨有的厚道。

其實這與“彪哥”在賽場上打橋牌是一樣的,“我們才不會看你是老闆還是誰,只有一個標準,牌打得好不好,否則玩起來,很難受。”

“所以我會聽他們的意見,但是不會和他們打橋牌呦。”“彪哥”望了一眼對面的同事,哈哈大笑。

輸贏

打橋牌,這是房地產以外,單偉彪最大的愛好,甚至是唯一的愛好。它已經成了單偉彪的一張名片。

從孩童時代,到大學,到給別人打工,到給父親的基建公司打工,再到自己管理企業……橋牌一直陪伴著單偉彪,帶給他的,除了2018雅加達亞運會橋牌團體亞軍,還有的便是一種冷靜與定力。從商場到牌桌,單偉彪在這兩個平行的世界裡穿梭,一天之間便可以迅速的完成身份轉換:牌桌上,不會去想生意場的事情;生意場上,不會去想牌桌上的事情,兩個世界似乎毫不相關。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實在迅速進入到一個世界的時候,他也完成了對另一個世界的超脫;而當迴歸的時候,就能更清楚的明白自己要做什麼。

例如,什麼是輸贏?

“我們跟專業隊打比賽,沒有什麼可怕的啊。”提起亞運會比賽的時候,單偉彪說,“我們都是業餘的,我可以和一流的牌手同場競技,他們的壓力才更大。他們贏了我們正常,輸給我們就會很沒面子。反過來,我們跟那些大腕能一起比賽就已經很好了,沒有什麼可遺憾的,這樣我們已經佔據先機了啊。”

這多少跟“路勁地產”在生意場上的戰略有些相似:“路勁”一直不是國內房地產界排名第一、第二的公司,但是它一直排在50名以前。你看不到它狂飆突進,但是它能保持每年穩定的增長。

謹慎,也許是從事橋牌運動所必須具有的性格特質;謹慎,也許是香港成功企業家所具有的共同特點。“在香港,每年能有15-20%的增長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單偉彪很難想象一些大陸企業“高槓杆”下的“瘋狂”,“我們一般是假若有100億頂多借20億到30億,可是現在一些企業有100億敢去借200億,甚至更多。”

這並不是單偉彪保守怕輸,實際上從上個世紀80年代回到父親的基建公司工作,他就已經開始接受輸贏的考驗了。“有些項目做的過程中你就能看出是要賠錢的。”但是單偉彪依然像能掙錢那樣把項目堅持做完,並且保質保量。

“我會跟我爸爸和哥哥說,這個項目可能要賠錢。”他會向父兄解釋賠錢的原因在哪裡,父兄即便不高興,也只是會表示“哦,知道了”,之後父子三人會分析賠錢的原因。

“做項目不可能只賺不賠的,關鍵在於你這個項目賠了,那個項目賺了,看的是所有項目的總體情況,只要總體是賺錢的就可以啊。沒有必要非得要求全都掙錢,胃口太大,也不現實啊。”單偉彪說。

對於單偉彪來說,企業的生存是第一位要考慮的——存在是恆量,有了這個“恆”還怕沒有未來嗎?或者說,“存在就已經是贏了”。事實上,企業先存在,再逐步擴大版圖,這不是謹小慎微,而是一種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企業良性的存在下去,是對員工負責,對客戶負責,對股東負責。這就是企業對社會真正的負責”。

“我們是在踏踏實實的做實業,而不是去‘圈錢’。”說這句話的時候,“彪哥”很嚴肅。

步步為營

但是存在,並不意味著只是“等待戈多”。

70年代,剛從大學畢業的單偉彪渴望的是大項目,他沒有直接進入父親的基建公司,而是去其他的公司打工;過了幾年,當父親召喚他一起做生意的時候,他毅然決然的迴歸,那時他們的企業“惠記集團”還只是從事基建行業。1994年,惠記集團與美國國際集團亞洲基礎設施基金合作成立路勁。

1996年公司在香港上市,這是“路勁”的一次華麗變身,相應的,單偉彪打拼的時間多了,而打橋牌的時間少了。很快的,他們發現了一個大機會——內地的收費公路建設。

彼時,內地的“改革開放”正是如火如荼的時候。而基礎設施建設是改善民生,改善招商環境,保障“改革開放”順利進行的基礎工作。路勁憑藉經濟實力與技術水平獲得了內地的一些公路項目。在保證當地的建設同時,路勁也自然而然的享受到了“改革開放”給港商帶來的好處。

但是內地在發展,內地企業的實力也在增強,改革的深入,市場經濟的發展,內地企業逐漸的趕超了上來,與香港企業日益形成競爭。在公路建設項目上,單偉彪和他哥哥單偉豹遇到的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在一些項目的招標中,他們也嚐到了失敗的滋味。

然而,另一個機會又來了。1998年,內地開啟住房制度改革大幕。住房貨幣化,不僅讓更多國民有了實現住房夢的可能,也給商人們帶來了更大的獲利空間。2003年,路勁地產集團成立,2004年,路勁地產成功購入了廣州雋悅園項目地塊,正式進軍內地房地產市場。從此,單偉彪也開始了周遊內地的航程。

港商的利益與內地的“改革開放”休慼相關,緊密聯繫,共興共榮。單偉彪和他的哥哥單偉豹並不在意“圈錢”之風往哪刮,但是他們始終注重內地的政策走向以及改革開放的新動向——“一帶一路”也為他們提供了新的經濟增長點的可能。他們注意到了“一帶一路”沿途國家的基建,乃至於教育、旅遊……順大勢,重合作,這倒像單偉彪的打牌經:手中的牌好壞固然重要,但是怎麼打,怎麼與隊友協作,怎麼去判斷形勢,科學決策,才是贏牌的關鍵。

資料顯示,2016年,路勁地產新獲15幅地塊,總量約270萬平方米,新增樓面面積近乎當年銷售面積的兩倍。2017年,路勁地產先後於香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天津等地取得近20個項目,土地儲備大幅提高。單偉彪在區域、城市上的選擇標準是該地方的GDP和人口淨流入水平,以及是否實行人才引進,他把人才流入作為重要評判標準之一。路勁地產開發房地產項目主要位於長三角、渤海灣、大灣區三個區域。

而在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中國房地產測評中心聯合發佈的《2018年中國房地產開發企業500強以及外資房地產開發企業10強》排名中,路勁地產位列外資房地產開發企業榜首,在全國房企中排第30名。

判斷形勢需要清醒,“牌手”彪哥便是如此。他知道目前房地產商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創新思路。“對於路勁來說,我們本身就有下屬的物業,所以開發居家養老,我們的成本不會太高,而且能夠根據實際情況,迅速調整。”在說起這項業務的時候,單偉彪提到自己的母親,“我不會想讓她去養老院,我希望能夠在家盡孝道,子女也會放心。這是咱們中國人的文化傳承。”

“這也是我們的責任,對自己家庭的責任,對社會每個家庭的責任。”單偉彪說,“如果每個企業都能對這個社會的每個家庭負責,大陸的股市不會像之前那樣波動的。責任,能讓我們一直‘紅’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