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脸丢到国外了

在我的老家,指责、嘲笑某人做事不上台面,常常会说是“丢脸丢到家了”,或者会说“丢脸丢到外国了”。

在老家的茶园里,两位最远只去过县城的乡人议论乡事,切切察察。实际上,他们并不知道,把脸丢到国外是怎样一种体验。

感谢现在发达的社交媒体,让我们弥补了这一遗憾:9月2日,中国游客曾先生及其父母一行三人赶赴瑞典旅游,在与旅店发生纠纷之后,被警察介入处理,曾先生拍摄的现场视频在网络上广为流传。

在视频里,一位老人横卧街头不动,而另一位老人哭天呛地,大呼救命。在另外一则短视频里,拍摄者曾先生则在画外大呼,大家来看啊,瑞典警察杀人啦。

综合几条视频以及官方媒体的报道,是因为曾先生凌晨抵达瑞典青年旅馆,未到入住时间,与旅馆协商未果(曾先生称遭到旅馆粗暴呵斥),旅馆报警,警察将他们三人驱逐出旅馆,并将其带到偏僻的教堂附近(有坟墓),将三人丢在大街上。

曾先生po出了当时的视频,也有不少人指责瑞典警方执法粗暴,有失人道。但是,更多的人则明确表示,这是一起“丢脸丢到国外”的事件。

首先,未到旅馆入住时间不能入住,协商住大堂未果,可以做的是有房就加一间房,没有房就附近换一家酒店过一晚,等到第二天再入住。闹到不肯走,并且被警察驱逐,无论旅馆态度如何,闹到这一地步,这已经是非常不体面了。

更不体面的还在后面,曾先生被警方带到偏僻的地方丢下,曾先生称其父亲心脏病发,不但此前没有考虑父亲有心脏病,应该尽量减少与旅馆方面的冲突,而且在父亲病发卧地(声称病发)的情况下,不是第一时间抢救其父亲,而是第一时间拍摄视频,并高呼“come to see",这不得不让人怀疑病发的真实性。

此外,丈夫病发,曾先生母亲的做法不是进行救护,而是撒泼哭喊,配合其儿子的拍摄。让人怀疑病发真实性的同事,也唤醒了国内观众对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情景认知。

从视频里曾先生蹩脚的英语来看,无论其与旅馆还是警察,在沟通上可能都存在问题。导致到被驱逐之后,一家三口在街头的哭闹拍摄,更像是一场表演。表演的结果就是,丢脸丢到国外了。

丢脸吗?确实丢脸。

据说当地的华人都在一致指责,这街头的哭闹是在世界级的舞台上,又一次丢了华人的脸。

为什么远在瑞典,我们的国人还是会采用国内撒泼打滚的那一套?以至于到了法制国家,被看作全世界的笑话。答案很简单:习惯了。

微小的电子,在介质间流动的时候,也知道选择电阻最小的路径;自然万物,在亿万年的演化道路上,都遵循用进废退的生物法则;在韭州,这个普通老百姓没有有效申述渠道的地方,撒泼打滚录视频,是经久不衰的社会法则。

小到街头摆摊,户口搬迁;大到生儿育女,房屋拆迁,找到相对应的管理部门,并不能获得公平公正和有效及时的解决渠道。

比如,安徽阜阳的教师被集体拖欠工资,教育局市政府各种渠道反应无果,最终有效额途径是集体上街散步,直到冲突形成,网上舆论哗然,工资的事情才得以解决。

更有遵义某中学的老师,为了讨薪集体下跪。在这个强调师道尊严的社会,老师的下跪确实脸面尽失。但是,老师集体下跪的照片和视频在网上流传,丢脸的不仅仅是老师,更是逼迫老师们集体下跪的环境。

正常渠道的失效,导致非正常渠道的兴起。所以,才会有人在私权和公权力发生冲突的时候,习惯性以私权的“自戕”为要挟,撒泼打滚拍视频,希望引发舆论的支持,借此获得本应该拥有的申述渠道。

这种非正常的形式一旦成为国人的通用模式,就很容易带来尴尬——来到正常的国度,非正常的模式不能即使切换,一不留神就把脸丢在了瑞典的街头。

所以,曾先生一家三口固然丢人,但是更丢人的还是培育他们的环境——不是丢脸丢到国外,而是到了国外才显得丢脸。

这才是真正的丢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