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在中国几千年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经过几千年的天灾人祸,而能够把古城完好保存下来的名城则为数不多。

关于中国十大古城,比较正式的说法为:中国四大古城(阆中古城、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 徽州古城)加上大理古城、凤凰古城、镇远古城,以上七座古城具备大规模的古城风貌区,保存状况较好,有着极大的历史价值和古建筑价值,值得人们实地去游历一番。

还有三座古城——大同古城、建水古城、商丘古城,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改造和修复。建水古城预计在2020年——2022年古城内部基本修复完工,商丘古城预计2018年底——2019年古城内部基本修复完工。大同古城从2008年开始规划修复,至2018年已经十年。由于是在老城区直接修复改造,其修复难度、力度都位居全国之冠。大同政府的修复行为也引发了争议,并通过第52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大同》让这一古城改造情况推向了全国。

另外,荆州古城、襄阳古城、广府古城、兴城古城、寿县古城、台州古城、长汀古城等古城也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但这些古城内部建筑破坏较为严重,一般仅有外围的古城墙、护城河和城内部分古建筑,大规模古城风貌区已不存。

阆中古城

阆中古城位于四川盆地中部,自然景观奇秀多姿,独具特色,“石黛碧玉相因依”的嘉陵江环绕阆中古城,四周青山拥抱,一幅“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的水墨丹青,浑然天成。古城三面环水,一面傍山,人杰地灵,素有“阆苑仙境”的美誉。从风水学的角度上看,阆中无疑是一座风水宝地。

中国十大古城

阆中古城

商周时代,阆中是巴国北部重镇。东周战国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国由重庆迁都阆中。秦统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阆中县,迄今为止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从古到今,阆中县制未动,县名不改,是全国少有的保持原名的县城。阆中历来是川北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中心,历代封建王朝都在阆中设置郡、州、府、道治所,如巴西郡、保宁府、川北道等,清政府还曾在阆中设四川省会达17年之久。古城有张飞庙、永安寺、五龙庙、滕王阁、观音寺、巴巴寺、大佛寺、川北道贡院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邵家湾墓群、文笔塔、石室观摩崖造像、雷神洞摩崖造像、牛王洞摩崖造像、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华光楼等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阆中古城的建筑风格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居住风水观,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古城风貌得到了天然保护,城内的古街道交错纵横,91条街巷中有20多条街巷仍保持着唐宋时的建筑风格。这些街巷的平面布局,空间处理,建筑物的外观造型,构造方法,细部装饰和材料选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风格。阆中古城内的民居属于明清风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则具有清朝精美繁复的特点,并且多以典雅精致的雕绘艺术为特色。建筑布局,大部分是四合院,有些院内回廊曲径,古朴典雅,具有南方园林特色。在街道交汇处,往往有楼台拔地而起。

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十座古城之一。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秦朝政府实行“郡县制”以来,平遥城一直是县治所在地。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

中国十大古城

平遥旧称“古陶”,明朝初年,为防御外族南扰,始建城墙,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旧墙垣基础上重筑扩修,并全面包砖。平遥城墙总周长6163米,墙高约12米,把面积约2.25平方公里的平遥县城一隔为两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城墙以内街道、铺面、市楼保留明清形制;城墙以外称新城。这是一座古代与现代建筑各成一体、交相辉映、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鸟瞰平遥古城,更令人称奇道绝。这个呈平面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城门六座,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城池南门为龟头,门外两眼水井象征龟的双目。北城门为龟尾,是全城的最低处,城内所有积水都要经此流出。城池东西四座瓮城,双双相对,上西门、下西门、上东门的瓮城城门均向南开,形似龟爪前伸,唯下东门瓮城的外城门径直向东开。它凝示着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金汤永固,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深刻含义。城墙上还有72个观敌楼,墙顶外侧有垛口3千个,传说它是孔子3千弟子、72贤人的象征。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地处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聚居地。

中国十大古城

丽江古城风光

山川流水环抱中的丽江城,相传因形似一方大砚而得名“大研镇”。探寻它的过去,人们发现这片曾被遗忘的“古纳西王国”,远古以来已有人类生息繁衍。这里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候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人丁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

走进丽江彩石铺成的古老街道,漫游镇北商业中心四方街,便见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市肆民居或门前架桥,或屋后有溪,街头巷尾无数涓涓细流,穿墙绕户蜿蜒而去。依山就水的丽江大研镇,既无高大围城,也无轩敞大道,但它古朴如画,处处透出自然和谐。镇内屋宇因地势和流水错落起伏,人们以木石与泥土构筑起美观适用的住宅,融入了汉、白、藏民居的传统,形成独特风格。当地常见的是“三坊一照壁”式民宅,即主房、厢房与壁围成的三合院。房屋多在两面山墙伸出的檐下,装饰一块鱼形或叶状木片,名曰“悬鱼”,以祈“吉庆有余”。许多庭院门楼雕饰精巧,院内以卵石、瓦片、花砖铺地面,正面堂屋一般有六扇格子门窗,窗心的雕刻大多是四季花卉或吉祥鸟兽。堂前廊檐大多比较宽,是一处温馨惬意的活动空间。

徽州古城

徽州古城即歙县古城,坐落于安徽黄山脚下,在古代为徽州府治,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文房四宝之徽墨、歙砚的主要产地。

中国十大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徽州古城风光

歙县历史悠久,秦代即置歙县,自隋至近代,歙县作为徽州首县,就一直是徽州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徽州是一处真正堪称“物华天宝,地杰人灵”的地方。这里的传统文化——徽州文化,以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包含建筑、雕刻、绘画、篆刻、盆景、编织、书版、理学、医学等多种表现形式而著称于世。现歙县县城徽城镇就是原来的徽州城。有两山横亘城中,将古城一分为二:东为古歙县附郭城,被群山环抱,状似半月;西为古徽州府城,面对练江,地势开阔。城郭为明代所建,现如今仅存数座门楼和部分城墙。城内外各镇乡村均遍布有大量历史街巷和古代建筑,其中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为徽州建筑三绝。徽州的民居选址注重风水,布置遵从阴阳五行学说,装饰精美且富有文化气息,以位于城西的潜口和呈坎民居最具代表性。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各具特色,最著名的有棠樾石牌坊群、许国石坊、罗东舒祠等,均属国家级文物。

大理古城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省南诏和大理国都城遗址的东部,始建于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历代屡经修建。大理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重要文物古迹,归纳起来可称为“三古”即古城、古塔、古碑。

中国十大古城

大理古城风光

大理城方圆12里,城墙高2丈5尺,厚2丈;东西南北各有一城门,上有城楼,城的四角还有角楼。城墙的外墙为砖,上列矩堞,下环城沟。城内市井俨然,布局呈棋盘状,从南到北有5条街,从东到西8条巷。如今保存下来的还有南北城的部分城墙、南城楼。城内主大街纵贯南北;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值得一提的是,典型的白族民居一般为“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所谓“三房一照壁”,即每户院内均有一正房。两厢房;正房对面是一面墙壁,每当下午至傍晚阳光照耀在这一墙壁上再反光到院内,把整个院落都照得明亮。故称“照壁”。所谓“四合五天井”,即四面都是房子,四个角交接处分别有四个小大井,加上院中央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装饰是白族民居建筑的又一特点,十分注重门楼,飞檐翘角,斗拱彩画,颇具特色,门窗、照壁多用剑川木雕、以及大理石,彩绘和水墨画装饰,工艺精致,清新典雅。

大理居民都爱花。这里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多数民居院内都有花坛,种植山茶花等多种花木。每年农历二月十四日朝花节,家家户户把自己的盆栽花木摆在门口,搭成“花山”,招引四方来人欣赏。由于爱花,人们还以花来给女孩子命名。“金花”是白族姑娘的美称,大理也被誉为“金花的故乡”。

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州,建于清朝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中国十大古城

凤凰古城

凤凰山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关隘雄奇。碧绿的沱江依着城墙缓缓流淌,叠翠的南华山麓倒映江中。江中渔舟游船数点,山间暮鼓晨钟兼鸣,悬崖上的吊脚楼轻烟袅袅,码头边的浣纱姑笑声朗朗,两岸已有数百年历史的吊脚楼更是别有一番风味。一种远离尘世的感觉悠然而生。凤凰,犹如“一幅浓墨浅彩的中国山水画”。当你徜徉古城用条石砌成的岩板街时,两边的古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重重叠叠,如巨龙飞舞,似鳌鱼展翅。细雨声中,仿佛传来敬香人的牛皮钉鞋敲击街面,发出“叮叮”的响声,使人产生隔世之感。凤凰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当漫步东门外,踏上虹桥,如登眺望,除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外,还可看到著名“凤凰八景”特色。那连绵巍峨的南华山横亘在古城南面,似一道绿色的屏障,苍松翠柏,含蔚笼烟,石径弯弯,清泉冽冽,鹰飞兽走,鸟语花香,是一个著名的游览圣地。还有东岭迎晖,溪桥夜月,龙潭渔火,梵阁回涛,南径樵歌,奇峰挺秀等风景名胜,把山城装扮得更加美丽无比。

中国十大古城

凤凰古城

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湖南神童”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

商丘古城

商丘古城位于河南省商丘市区,被誉为全国十大古城之首,建城史可追溯到4400年前的契时代。现存地上的归德古城于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动工,历时八载,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商丘古城之下同时叠压着周朝时期的宋国都城、秦汉时期的睢阳城、隋唐时期的宋城、北宋时期的应天府南京城、明朝弘治十六年之前的归德府城等6座都城、古城。商丘古城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的为数不多的一座集八卦城、水中城、城摞城三位一体的大型古城遗址。

中国十大古城

商丘古城(归德府古城)

城内地势呈龟背形,共93条街道。俯瞰全城,如棋盘状。建筑根据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论,多为走马门楼和四合院建筑群。明嘉靖以后至清初,城内出过两位大学士(宰相)、五位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御使、总兵、著名文人,因此,官府、官宅建筑颇多。原有的水井、厕所为梅花形,布局合理。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碧波荡漾,环绕全城,水下叠压着汉朝与唐朝的睢阳故城、宋朝的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旧址,河中小岛上有10几座各具特色的楼台亭阁。现存古城为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建。城池内方外圆,形似古钱。砖城周长7.25华里。城门为拱券式。原城门外,还各有一瓮城,瓮城成半圆形,城门于正门不相冲,北门向西,东门和西门向南,南门向东,所以商丘古城古有“四门八开”之说。

中国十大古城

商丘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商丘古城

现存整个商丘古城规划严整,格局合理,造型古朴,举世罕见,是一座很有科研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府城级古城。

商丘古城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历史人物:宋襄公、宋文公、南子、庄子、惠子、原宪、司马耕、栾布、灌婴、申屠嘉、刘武、魏元忠、张方平、朱德润、滕宾、沈鲤、侯方域等。

古城闻名海内外的景点主要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唐朝忠烈张巡祠,北宋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府书院,明清时期归德府城墙,桃花扇中的侯方域所建的壮悔堂,清代归德府城内富商豪宅之一的穆氏四合院,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庙建筑归德府文庙等。

大同古城

大同古城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区,是在明代大同府城基础上全面修复的大同府城主城,包括古城墙、护城河、城内文物建筑、古民居及传统街巷。按志书记载,大同古城墙是明代洪武五年由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就是在原来历代旧城遗存上增筑而成。古城墙修复后,其本体长度7153米,略呈方形,城墙内面积约3.5平方千米。城墙一律以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基础,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四角建有角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建有瓮城、月城、护城河。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

大同古城改造时期的市长——耿彦波

中国十大古城

大同古城墙夜景

“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形象地反映出大同城方正的街巷棋盘格局。传统的棋盘式里坊格局,是大同古城显著的城市风格和特色。大同古城四门所对四条大街,两街对接,呈正十字交叉。四大街将城区划分为四片,每片又由次十字街将其分为四块,每块再由两层十字街分为若干小块。登上城楼可以看到:以四条大街为主干的规整十字路,是大同城街道格局的主要特色。四大街的中段各建有一楼,东有太平楼;西曰钟楼;南配鼓楼;北修魁星楼;高大巍峨与四门对望。在城中心四条大街的交点,树立着一座由四个牌坊连成一体的牌楼,称作“四牌楼”,是木结构建筑,颇为精美。

中国十大古城

代王府

中国十大古城

大同古城墙

大同古城内的文物古迹数量众多,现已对外开放的景区包括:巨大宏伟的古城墙、辽代皇室宗庙华严寺、辽金风格寺庙善化寺、关帝庙、帝君庙、大同府文庙、清真大寺、法华寺、九龙壁、纯阳宫、中国雕塑博物馆、梁思成纪念馆等。

正在修复的古迹包括有着“天下第一王府”、“小故宫”美誉的代王府、大同府衙、城隍庙等。

镇远古城

镇远古城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舞阳河畔,占地3.1平方公里,四周皆山。河水蜿蜒,以“S”形穿城而过,北岸为旧镇远府城,南岸为旧卫城,远观颇似太极图,又被称为“太极古城”。

中国十大古城

镇远古城

镇远自古为湘黔要冲,也是京城与西南边陲交通的捷径和必经之地;是黔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明弘治初年,镇远太守周瑛有“欲通云贵,先守镇远”之说。《苗疆闻见录》上也有“欲据滇楚,必占镇远”的论述。在中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惜以三个回目的篇章,较翔实生动地描写了汤总兵与苗族首领别庄燕在镇远的攻进退和当时当地的风土民情。叱咤风云、虎门扬威的晚清爱国名臣林则徐,曾三次路经镇远,他在《镇远道中》一诗对这里雄奇的山川和险要的地势描述:“两山夹溪溪水恶,一径秋烟凿山脚,行人在山影在溪,此身未坠胆已落”。

中国十大古城

青龙洞古建筑群

城内古街古巷曲径通幽,石桥城垣错落有致,碧水晨雾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有雄伟奇特、蜚声中外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龙洞古建筑群,以及八大会馆、四洞、八祠、九庙、十二码头、四宫殿、古全井、古戏楼等名胜古迹近200多处。府卫古城垣建有战神庙、城墙、锋火台、堡屯、炮台等军事体系堡垒,被誉为“山雄水美”之地。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其建筑风格为青砖黛瓦、高封火墙、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块青石板、每一块青砖都记载历史遗迹,泣诉着千年古城的沧桑。

建水古城

建水古城位于云南省红河州西北部。唐元和年间(810年前后),南诏政权于此筑惠历城。惠历为古彝语,就是大海的意思。因为当时每逢夏秋之季,坝子里溪水涨溢如海,汉语则译为建水。元代,设建水州,属临安路(路治在通海),并在建水置临安广西元江等处宣慰司,统辖临安、广西(今泸西县地)、元江等路。明代仍称建水州,改路为府,临安府治移至建水,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民国元年改建水县为临安县,因与浙江临安重名,次年复称建水县。

中国十大古城

建水古城朝阳楼

建水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城周六里三、城墙高二丈五尺,四门有城楼,楼为三层,各高四丈,雄伟壮观。清顺治初年,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座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但已破损不堪。解放后政府又拨款修葺,才焕然一新。

建水县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武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行院,境内人才辈出,明代有文进士30人,武进士23人,文举人288人,武举人29人。清代有文进士33人,武进士15人,文举人412人,武举人355人。当时,有“临半榜”之称,即云南科举考试中榜者中,临安府就占了半数左右,堪称云南之冠,在全国亦不多见,加上建水文庙规模宏大,建筑精致,故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之美誉。

中国十大古城

建水古城双龙桥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百年古临安府让建水城内外留下了许多充满深厚文化意韵的建筑物,古代寺庙、祠庵和楼台亭阁达50余处。有建于元代的文庙,清代的双龙桥,还有朱家花园、燃灯寺、东林寺、玉皇阁等文物古迹。这些历尽沧桑,古迹斑驳的瑰宝、闪烁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灿烂光辉。

候补

荆州古城

荆州古城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地处长江中游和汉水下游的江汉平原腹地,又称郢都、江陵,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集中地之一。相传禹划九州,始有荆州。周朝封楚国先君于丹阳,国号为荆。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并将其作为楚国的都城。三国时期,魏、蜀、吴为夺取荆州,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大量的三国遗址。

中国十大古城

荆州古城墙

古城保存最好的是荆州府城墙。荆州古城墙盘旋于湖光山水之中,依地势而起伏,顺湖池而迂回,蜿蜒伸展,状若游龙,保存完好的古城墙为清顺治三年所建。东门城楼(宾阳楼)仍屹立于城墙之上。护城河修砌一新,九龙桥卧于碧波之上,东门广场上有凤鸟腾飞大型不锈钢塑像,东门内有江陵碑园,各种碑文记述了古城的历史和变迁。

襄阳古城

襄阳古城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地处汉水中游南岸。襄阳城约始筑于西汉高帝六年,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雄据汉水中游,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中国十大古城

襄阳古城墙

襄阳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旧城作为军垒一直使用到唐代。宋时由原土城改为砖城。襄阳城被历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体系之一。

古城保存最好的是襄阳古城墙。襄阳古城墙总长为7322米,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护城河最宽处250米,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之说。襄阳古城墙共有六座大城门,即大北门、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虽经历代兵燹,但仍存明初旧制,现全城轮廊尚存,尤以北城垣最为完整;清代重修的小北门城楼仍耸立城头,重檐九脊,状极雄浑,近城街市,古貌犹存。登楼远眺,北有汉江滔滔,碧波萦带;南望岘山,岗峦连绵,城廓街市尽收眼底;西南楚山如屏,群峰列峙,一揽天然之胜。环护城河现已建成阳春门公园、襄阳公园,古迹与园林相结合,成为游览胜地。古城内还有昭明台等历史名胜。

台州古城

台州古城即临海古城,为千年台州府治,位于浙江省临海市。古城保存最好的是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全长6000余米,现存5000余米,东起揽胜门,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烟霞阁,于山岩陡峭间直抵灵江东岸,延伸至巾山西麓,依山就势,俯视大江,尤以北部最峻。

中国十大古城

台州古城墙

台州府城墙始建于东晋,历史上曾多次拆毁、重建及修缮,元朝时期台州府城墙以其防御水患的重要功能免于拆除,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建瓮城,是一座具有军事防御与防洪双重功能的府城城墙。被中国古建筑学泰斗罗哲文先生赞誉为北京八达岭等处长城的“师范”和“蓝本”。

台州古城除古城墙外,还有台州府文庙、龙兴古寺,紫阳古街、巾山群塔、东湖琉秀、华胥洞等景点,无不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汀州古城

汀州古城即长汀古城,位于福建省西南部。汀州汉代置县,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设汀州,是唐代福建著名的五大州之一。至宋代,汀州府与省内其它七府构成了福建八闽。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间,长汀一直是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汀州是八闽客家首府,被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山城”,是连接赣州、梅州的中心枢纽和商贸重镇,史称“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

中国十大古城

古城门

中国十大古城

汀州古城墙

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的汀州古城墙,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众多风格独特的客家建筑见证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如汀州府城隍庙、巍峨耸立的唐代城楼—汀州三元阁、汀州云骧阁、汀州南禅寺、“王衙”—汀州刘氏家庙、汀州李氏家庙等。

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

保存最好的寿县古城墙基坚墙固,气势雄伟,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有“歪门邪道”之说,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舐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而流传下来。古城墙为全国七大古城墙中保存较完好的一座宋代城墙,砖壁石基、周长7147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东为“宾阳”、南为“通淝”、西为“定湖”、北为“靖淮”。明清以来,按照防御战争和防洪的需要,又不断进行整修。

中国十大古城

寿县古城墙

寿县地处皖中,控扼淮淝。古为南北要冲,是兵家反复争夺的地方。公元383年的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就发生在这里。这次战争,再次创造了我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历史掌故。

广府古城

广府古城(亦称永年城),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东南部,距县城临洺关25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为永年县县城(1958年县政府迁往临洺关),因历史上曾为广平府治所,故称广府。广府古城与广东广府民系、广府话、广府人并没有任何关系。

中国十大古城

广府古城墙

广府城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隋末夏王窦建德和汉中王刘黑闼曾在此建都,以后为历代王朝的郡、州、府、县治所。

气势宏伟、古朴沧桑的广府古城墙,为明代时重修,高12 米、宽8 米,城内面积 1.5 平方公里。城墙保存基本完整,总周长有九里十三步之说,是广府古城保存最好的古迹。

广府古城还是一座水城,周围是万亩洼地和一望无际的芦苇,四面环水,具有北方罕见的秀美水乡风光。围绕古城的是一条顺畅贯通的护城河,护城河外是面积达4.6万亩的永年洼,地势北高南低,水能自流,洼淀常年积水,历史上是著名的天然水产养殖场。永年洼老潭淀区和护城河等深水水域将实施鲫鱼、河虾、河蟹人工增殖放流,在洼淀浅水区栽培芦苇、莲藕、芡实等水生植物,广府古城将再现“水中城”的美景。

中国十大古城

杨露禅故居

这里还是杨式、武式太极拳的发祥地。是集古城、水城、太极城于一体的名城,这些特点更是其他古城无法比拟的。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

兴城古城

兴城古城即宁远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兴城古城是一座方形卫城,古城墙保存最为完好,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兴城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 (公元1428年),为宁远卫城,清代重修,改称宁远州城。

中国十大古城

兴城古城墙

城中心设有钟鼓楼,城门外筑有半圆形瓮城,城墙四角仍筑有炮台,用来架设红夷大炮。古城城门有四:东曰春和;南曰延辉;西曰永宁;北曰威远。古城内有蓟辽督师府等景点。

明代,宁远古城为边防重地,明将袁崇焕驻兵于此,屡败清兵。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1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兵13万围攻宁远城,身负重伤而败退,回盛京之后不久身亡。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5月,清太宗皇太极统军再攻宁远城,再败城下,史称“宁远大捷”,使宁远古城名扬海内。

中国十大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