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爲什麼說《一本好書》能夠獨守綜藝市場的「傳播淨土」?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臨近歲暮天寒的季節,本該進入綜藝生產的淡季,而一檔被譽為“神級國綜”的節目吸引著行業內外眾多人的目光。它不僅拿下了豆瓣9.3分的高評,還被官方媒體頻繁稱讚。《人民日報》刊登總導演的創作思路與歷程,新華社發文點贊節目的創新模式。而這誇讚的主體,正是由知名文化節目操盤手關正文所率領的實力文化所打造的全球首創大型場景式讀書節目《一本好書》。

關導說:“我就是要把一本好書演給大家看。”由此,節目經過長期打磨的艱難過程,終於形成了獨創性的模式樣態。由實力戲骨以影視戲劇化的演繹帶領觀眾讀11本好書,併力圖重新喚醒大眾的閱讀慾望,形成“好讀書”的生活習慣。而這種跨界閱讀的新體驗,也在豐富著娛樂的內核,讓文化輸出多了一種可觀可感的方式,變得有趣味、有看點、有質感、有靈魂。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語言文化的初心

以平民視角拉近大眾與閱讀生活的距離

作家謝冕曾說:“讀書人是世間幸福人,因為他除了擁有現實的世界之外,還擁有另一個更為浩瀚也更為豐富的世界。讀書加惠於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於精神的感化與陶冶。”打開《一本好書》,找到一生之書,就是要找到屬於自己的精神歸屬。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經濟、時間利益佔領主流思潮,內容的供給者摸索到了知識焦慮的社會底色,讀者也沉浸在對效率的片面追求。大批人熱衷購買各類“暢銷書”,對三分鐘看懂一部電影、五分鐘讀懂一本書等碎片化的淺閱讀趨之若鶩。沉心靜氣讀完一本對於自己有益的書已經成為了一種奢侈,很多人陷入“啥都懂,啥都不懂”的知識窘境。

《一本好書》顯然是要把讀書這件事做得精緻些、做得慢些。而在前期策劃中要去著重關注的,是選取什麼樣的書籍。《一本好書》第一季選取了近四十年來對人類文明進程有實際效用的11本好書,其較高的質量依然對當代社會有一定的價值。

筆者觀察,這些書或者是在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或者是某分支領域、文學寫法的開創者亦或集大成者。《萬曆十五年》,黃仁宇先生開創大歷史寫作之先河;《人類簡史》,史學怪才尤瓦爾•赫拉利成名之作,集眾多學說於一身的宏大作品;《三體》,為亞洲科幻界摘得雨果獎桂冠……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關導十分看重好書的篩選,他說:“拿著一本印刷物,這樣的行為在我看來並不是多麼值得誇耀的。因為在一定程度上,絕大部分書都不是好書,甚至可以說90%的書,其實都不值得讀,讀‘壞書’浪費時間還不如打遊戲。《一本好書》選書這方面壓力很大,因為我們搜索各個推薦榜,下面經常會有人質疑其中的某本書,質問這也算好書?所以我們一般以全球各大圖書館、高校的推薦書目為主,然後再做針對性篩選。”

此外,《一本好書》也在努力打破傳統讀書類節目曲高和寡的癥結。傳統說書人佔據節目核心位置,解讀過於學術化和專業化。與普通讀者的距離越遠、解讀的專業性越強、與大眾的閱讀動機關係較小,就越容易“自吹自嗨”。

讀書的大眾利益勾連,讓全球好書走進平常百姓家是《一本好書》創新的核心。關正文把節目定義為“大眾閱讀的試衣間”,“讀書不光是私密的事情,更是個人發展利益驅動的事情。讀書不是為了炫耀學問,不是為了應對考試,而是為了借鑑他人的經驗。好書可以激活我們獨立的思考,用於調試個體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我現在聽到的最好的反饋就是:看了節目我真的想去讀這本書了。而且有趣的是,節目播出後跨行業反應最熱烈的是出版機構,他們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關導的這種思考正對應了節目“一本好書,一生之書”的slogan。一本經得起時間考驗並能影響讀者一生的書,可以在某個特定的人生節點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當讀者驀然回首,發覺書中的神韻早已鐫刻在自己的記憶中,勾勒在自己的腦海裡。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影視表達的顛覆

用跨界視聽手法演繹跨時代的文學經典

從節目的樣態呈現層面來說,《一本好書》的最大亮點是把一本好書演給大家看,即用影視化、沉浸化、戲劇化的表達展現好書的精髓,這種品類在綜藝市場上是很稀缺的。通過舞臺的演繹去呈現故事,還原人物的真實情感,本身就是在利用視聽媒介的優勢,去實現對優質內容呈現的跨界突圍。

關正文這樣解釋他選擇這種節目架構的原因:“影視化,顯然是讓圖書生動化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影視的長處。充分利用影視特長推廣好書,就是節目的使命了。我們設計了講述者,加快情節衝突的效率,再加上作為激活思考發端的感受性評論段落,綜合形成跨形態的創新節目。”

關導坦言:“改編難點在於,以往的名著改編會添加很多強調改編作品本身的價值,讓電影、電視劇本身更好看,甚至產生獨立價值。我們的改編,強調忠實原著,讓大家看到原書。”而這種對原著的尊重也時刻貫穿節目的主線中。

傳統讀書節目中,說書人多以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解釋。換言之,與其說讀者接受書,莫不如說是強迫觀者接受說書人的想法。看過之後,讀者也僅僅處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尷尬狀態。

《一本好書》直面節目無法完整表現一本書全部內容的現實,無論是節目中的“萬曆帝”還是“羅輯”,都在一幕戲的尾聲告訴讀者有興趣就去翻閱原書。尊重原書、尊重作者,《一本好書》的謙虛,為身處浮躁現實中的讀者守望出了一道精神之光。

當然,《一本好書》影視化表達也是基於多元化的表現形式。《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兩本書偏講述型,節目就選用了脫口秀的方式呈現,力圖保留書中精髓。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一本好書》的影視化表達,還成功在對單一話語權的解構,觀眾與演員是有多種互動的。做文化類節目不是自吹自擂戴高帽,也不是吹噓小眾顯示優越感,只有讓更多的讀者走進經典、理解經典,才算是成功。

在龍椅旁歡迎讀者來看望的萬曆皇帝,在觀眾席旁試圖給自己挖一個墳墓的羅輯,驅逐不文明觀眾的三體士兵……在這種極具情緒張力的表演之下,讀者不僅能浸入劇中的故事,更能與故事中的人物達成共識,取得共鳴。

此外,實力戲骨的真情演繹,也為影視化的表達增色不少。參演嘉賓趙立新、黃維德等演員,均是演技過硬的實力派,能夠在表演原著和自我個性效應之間尋得良好的平衡。

在文化的多元輸出下,《一本好書》善用明星效應這個點,又控制分寸得當。“藝術家們都很支持,他們覺得推廣閱讀是功德無量的。大家特別努力,每天工作超過20個小時。奇蹟的是,每期都是一出大戲,現場呈現給觀眾的時候,竟能流暢優美地呈現出來。”關正文說道。

深度傳播的堅守

實力文化不斷輸送獨立思考中的新鮮認知

新華社發文稱《一本好書》以生動有趣的好書推介,帶動大眾去讀好書,讓人們換一種方式看原著。而好評不限於官方輿論場,還有民間輿論場。第一期上線22小時,豆瓣評分達到9.3。而這之後的兩週,評分一直穩定,並未出現大幅度跳水的情況,而給節目標記的人數卻一直上漲,這也從側面印證了節目的持續精品製作。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事實上從2013年開始,關正文就帶領實力文化將發展重心轉向文化類綜藝節目,陸續參與制作了包括《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在內的一系列文化類綜藝,引領構建新型的視聽審美形式,引導觀者從快速吞嚥“粗糧”到細細咀嚼“細糧”。

如今的《一本好書》,也是其堅持深耕語言文化、深度追尋當下生存價值的有力探索。在臺網綜藝走向故事奇觀化、淺層娛樂化、形態相似化的畸形道路上,實力文化一直堅守自我對內容生產的獨立“清流”定位,踐行民營影視企業對社會的正向傳播責任。

當然,這一切的堅守都沒有摒棄掉自身的魂。筆者認為,《中國漢字聽寫大會》《中國成語大會》著重“漢字”,《見字如面》著重“書信”,《一本好書》著重“圖書”,每個綜藝新作都是以一個細小的載體去展現文化的博大,同時也是在此過程中實現自我的迭代升級,打破同質創作的“囚籠”。

關正文將其解釋為從短篇幅的認知價值到長篇幅的解決方案。“所有節目創作的前提都是創新。同質化的現象,是把精神產品的生產當成純粹的買賣,生產者的目標是成為經濟英雄,個人覺得這違反文化生產的基本規律。”關正文說。

追求高價值的傳播一直是關導所追尋的。他在今年年初接受傳媒內參專訪時就曾表示:“人的一生享受傳播,有那麼一個瞬間真的特別滿足。傳播的快樂,特別巨大,無可替代。”這一點特質,在《一本好書》上也有著重要的繼承。

從影視化的改編中激活人們的閱讀興趣和對知識的渴求,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受眾重拾獨立思考的能力,重新喚回人們對精神世界的關注。另一層面,在傳遞新鮮認知的過程中,也在豐富每個個體的生命價值。

声音|为什么说《一本好书》能够独守综艺市场的“传播净土”?

一路走來,關正文已經與“文化綜藝的品類創新”深深綁定,而這背後則是無法想象的心血、付出與堅守,尤其是創作《一本好書》這種極具突圍意義的節目。綜藝市場浪潮湧動的這幾年,他一直堅持著2015年在微博上寫下的一句話:“我們選擇堅持自己,做有價值的精神產品,並且享受傳播的過程。”

想先睹為快?你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在節目官方“C1區商城”購買。

方法一:關注

“C1區”公眾號,在左下角菜單欄找到“C1商城”,選購節目同款圖書和《一本好書》衍生產品。

方法二: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選購節目同款圖書和《一本好書》衍生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