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奪得英雄聯盟S8冠軍,將進一步強化電競屬於體育的輿論認知


IG奪得英雄聯盟S8冠軍,將進一步強化電競屬於體育的輿論認知



直面現實需要勇氣。

現在,我們必須拿出勇氣去正視一個事實——電競正以席捲之勢殺進體育領域。電競是而且必須是體育產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北京時間11月3日,或許將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在仁川文鶴競技場,金花四濺,粉絲們近乎瘋狂。國內的社交媒體充斥著“IG牛逼”的字樣,微博熱搜迅速淪陷——以前這只是重大社會事件,或者娛樂明星公佈戀情的標配。

理論角度,電競是否屬於體育尚可探討。但電競背後澎湃洶湧的種種力量,已經讓其變得與體育難割難捨。

現實總會向金錢低頭。這條定律顯然也適用於此。

電競與體育擁有相同的熱血


IG奪得英雄聯盟S8冠軍,將進一步強化電競屬於體育的輿論認知



2014年的秋天,我曾經在仁川文鶴競技場見證了亞運會男足金牌的誕生。憑藉加時賽最後時刻的一粒頭球,韓國絕殺朝鮮。

熟悉足球的人生都清楚, 這枚亞運會金牌對於韓國男足的小夥子們意味著什麼。他們隱刺集體免服兵役。現場的球迷也很激動,畢竟是一粒絕殺。

四年之後,仁川文鶴競技場成為英雄聯盟S8總決賽的比賽場地。IG奪冠之後,現場粉絲的瘋狂程度尤其於四年前的韓國足球迷。現場的觀眾幾乎全都是IG的粉絲,或來自中國,或來自韓國。

在競技場舉行的並非都是體育項目,巨星演唱會也都被放置於此。可IG與FNC的這場對決,是嚴格意義上的比賽,採取BO5的賽制(在體育範疇,我們更習慣稱之為五局三勝制)。IG3比0擊敗FNC捧起了冠軍獎盃。

它不僅僅遵循體育的賽制,更能夠讓粉絲熱血沸騰。根據朋友圈非嚴格意義上的統計,這場電競比賽的關注度甚至在恆大與上港的巔峰對決之上。

以我膚淺的理解,競技體育從來不是以是否能起到強身健體來定義的,而取決於比賽是否存在競技性。沒有人會質疑圍棋、國際象棋是不是屬於體育。從這個角度來說,電競毫無疑問存在競技性,其粉絲的熱血程度甚至遠高於大多數體育項目。

IG奪得英雄聯盟S8總決賽冠軍已經不僅僅是粉絲的狂歡, 甚至變成了一種社會現象。其影響程度可能不及世界盃決賽、NBA總決賽以及奧運會,卻遠在其他項目之上。很多不明所以的吃瓜群眾都在跟著刷屏。

電競為什麼必須抱體育的大腿?


IG奪得英雄聯盟S8冠軍,將進一步強化電競屬於體育的輿論認知



最近幾年,隨著電競的火爆,其行業內的一些人士認為電競沒有必要硬往體育身上靠。之所以形成這樣的觀點,在與體育領域對電競的排斥。

去年,電競入奧被一致看好,巴黎奧組委拿出了開明的姿態擁抱電競。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態度也在緩和。

今年對於電競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雅加達亞運會,電競成為了表演項目,距離成為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只有一步之遙。孰料亞運會之後,巴赫兜頭澆下一盆冷水,並不提倡以殺人為主要表現形式的電競入奧。

從產業角度來說,電競已經形成了完善的產業鏈條,不依靠體育也有著光明的未來。但是,電競最大的問題就是出身。

電競脫胎於遊戲行業,而在公眾的認知中,遊戲歷來是洪水猛獸,青少年痴迷遊戲的案例屢見不鮮。當然,電競與遊戲不能劃等號,但是公眾難免帶著有色眼鏡看待電競。RNG戰隊的MLXG就曾被家人看成網癮少年。

電競擁抱體育,有助於改善其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現在電競是難登大雅之堂的。S8總決賽在中國可能吸引了上億用戶觀看,但受制於廣電總局的相關規定,電視臺不被允許進行賽事的直播。一旦電競成為了奧運會或者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有助於解除它身上的緊箍咒。

人民網開通“人民電競”微博,包括SKY、伍聲2009等眾多電競大咖主動站臺。他們是給人民網面子,這代表著電競正在被主流媒體認可。

電競背後有時代洪流的推動


IG奪得英雄聯盟S8冠軍,將進一步強化電競屬於體育的輿論認知



如上所述,電競為了自身發展,擁抱體育是必須要選擇的路。即便電競遭到了被巴赫歧視,霍啟剛、魏紀中等人仍在不遺餘力為此努力。

選擇擁抱電競,霍啟剛、魏紀中的出發點與王思聰並不一致。王思聰是電競陪伴成長起來的一代人,投身電競是出於原始的熱愛。霍啟剛、魏紀中等人未必會玩英雄聯盟、DOTA,但他們看中了這個市場背後的無窮潛力。

最根本的推動力量是用戶群體。曾經,電競只屬於年輕人,並不能影響主流人群。可如今,與電競一同成長的年輕人正在逐步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力量。現在已經是90後、95後的天下,電競陪伴了他們整個青春,就算如今很少玩遊戲了,但仍關注著電競賽事。此外,遊戲的獨特屬性還在影響著更年輕的群體。他們是九十點鐘的太陽,未來早晚是屬於他們的。

80後是陪著足球職業化成長起來,85後更多在姚明的感召下成為了NBA粉絲。情同此理,你在青年時期所迷戀的事物將陪伴你終生。

正因為有了數量眾多且優質、具有不俗購買力的擁躉,電競才有了今天。王思聰2011年佈局電競時,這個行業哀鴻遍野。他對於電競行業的重塑功不可沒,可將他捧上天有點過了。投身電競只能證明他擁有出色的商業嗅覺,他絕不是電競的救世主。主宰者是這七年來由學生仔變成了社會棟樑的電競用戶。

以海量用戶為根基,在王思聰的號召下,大量資本湧入電競產業。這個行業一夜暴富,塑造了包括UZI、PDD、五五開等眾多明星。他們有些是電競職業選手,有些由電競選手退役轉型成為主播。

明星眾多、用戶優質,很容易吸引了大量頂級贊助商的矚目。奔馳、肯德基等國際品牌早就成了電競的客戶。UZI簽約耐克這樣的新聞也不再讓我們覺得大跌眼鏡。

電競獨特的競技屬性,以及不受自然條件束縛的特點,使電競賽事體系日臻成熟。下游擁有無數擁躉,上游不缺少明星、資本以及贊助商,電競產業鏈條具有了自我造血能力。

現在的情況就是:電競需要擁抱體育,改善其自身形象。而電競本身具有的競技屬性,以及其背後種種推動力量,比如用戶、明星、資本(包括王思聰曾明星投資人)、贊助商,甚至包括體育官員(魏紀中、霍啟剛)等,硬生生把電競往體育懷裡推。

時代洪流浩浩湯湯,看客中很多人或許並不理解,但想要阻擋這一趨勢,無異於螳臂當車。你是一個人在戰鬥,而電競背後則是整個時代的力量。

至於遊戲(包括電競)可能給青少年帶來的負面影響,往往會被當成個案來解讀。我承認,遊戲沒有原罪,可其所帶來的社會倫理問題仍舊值得探討。只不過在時代的大漩渦中,質疑之聲很快會被吞沒,大多數公眾、媒體心甘情願向現實低頭。

現在再說電競不是體育有些不合時宜了,它必須屬於體育。IG奪得英雄聯盟S8總決賽的冠軍,會更加強化外界的這一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