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最近,一篇名为《北京高中鄙视链》的文章热传,说的是北京371所高中,有的惺惺相惜,有的互相瞧不起,关系十分复杂。因此,北京人聊起高中,里面全是爱恨情仇、战火纷飞,有的跟区相关,有的跟学校相关,还有的跟钱相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高中也是一个江湖。无非一个城市的高中是小江湖,全国的高中则是一个很大的江湖。

在中国高中这个江湖里,其实也有一条鄙视链,而且是一层套一层。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非全国卷高中VS全国卷高中

每年高考结束后,各地考生少不了在网络上一番“吐槽”——

一卷的物理大题今年难哭了!二卷的作文怎么如此“变态”?!你们三卷的数学也能算高考?(多是江苏考生语)我这水平考北京卷,咋说也得上个人大吧?你们外地人根本不了解北京卷!有本事来做做啊!......(一般沉默的都是上海考生)


高中的竞争在高考,高考的战场在试卷。因为使用高考试卷的不同,直接把全国的高中天然分成了两个不同的群体。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群体一:非全国卷地区的高中。它们一般位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

这些省市至今仍坚持独立命题,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1.教材、课程设置与其他地区不同(如沪教版教材和课程标准比较特殊,一直自主命题)。2.与其他省份使用试卷不同,横向间分数线无法比较,可降低其他省份考生的抱怨。(如北京、天津)3.高考改革试点省份或一直在改革省份。(如2014年之后的浙江和近年来一直自主命题的江苏)


这些独立命题地区的高中,除了拥有与众不同的“高考战场”(试卷),大多还享有其他省份高中无法比拟的优势。如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

京津沪是老牌直辖市,骨子里带着天然的优越感。三座城市里稍微有点历史的高中,校史动辄都在百年以上。(这里的校史是真正实行现代中学教育的历史,不是私塾或传统书院)

比如和人大附中齐名的北京四中,就是百年名校;小字辈的北京五中,刚刚办完九十周年校庆。天津卫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仅建校百年以上的高中就有8所,最著名的南开中学,更是南开系列学校(包括南开大学)的源头。领近现代风气之先的上海,百年名校更是一抓一大把,最早的徐汇中学,创办于1850年,距今已有168年历史!

这份厚重历史积淀下来的优势,远非其他地区的高中可比。

年头长不算啥,资源优势才是最主要的。三个直辖市和江苏、浙江,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在,都是高等教育资源密集的地区。优质大学的存在,对高中的牵引作用实在太大了!

就拿北京的三大附中来说,与其说比高考成绩,不如说是比拼身后「爸爸」的实力:北大附中和清华附中互相瞧不起,这两家又一起瞧不起人大附中…倘若你问清华附中的同学要考哪所大学,他们会说:

  • 「学习不好,学习不好,还是考本校抄个近路吧。」
  • 「哪家学校啊?」
  • 「五道口职业技术学院(清华大学),真不想去,还是羡慕北大轻松的氛围啊。」

这种羡煞旁人的对话,就是高校附中学霸们最具代表性的自谦说法,暗含着专属于文化人的Battle:谁最谦虚谁就赢了。与之类似的还有上海的四大名校:上海中学、华东师大第二附中、复旦大学附中、上海交大附中。

师资、生源、氛围,高等教育的发达才是基础教育发达的基础,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认识到。至于说高中办学经费这些物质性资源,对这些“富可敌国”的省市,从来不是事儿!

政策优势不用多讲。985大学的录取率,京津沪长期都在5%以上!独立命题、独立录取,当地名牌大学对属地招生的倾斜,让这些省市高中升入名牌大学的人数、比例都让其他地区的高中无法企及。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2016与2017清华北大在不同地区录取人数

占当地高考人数比重

群体二:使用全国卷地区的高中。

尽管高考时用的试卷都是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但全国卷既然分成了3种,多少还是有些差异。一般情况下,甲卷比丙卷难,比乙卷简单(也就是说难度系数为:乙卷 > 甲卷 >丙卷)。但具体到每一年,情况又有所不同。比如2016年丙卷的难度系数就比甲卷要大。

除此之外,全国卷的使用还有如下特征:

1.视地区差异调整(针对教育发达的地区,试题对考生知识点掌握精准度要求相应降低,出题方向侧重在能力上,考查考生能否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运用)2.视教育发达程度调整(针对教育不发达地区通常会考查一两个较偏的知识点,或平常较少见的题型,2016年丙卷难度大于甲卷的原因就在于此)

但无论如何,使用全国卷地区高中的“高考战场”大差不差,都是人多、分高。至于如何杀出重围?还得看你处在鄙视链的哪一环。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非裸分高中VS裸分高中

什么是“非裸分高中”?就是这些高中进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学生,多是依靠保送、自主招生等“优惠”渠道,仅仅凭裸分进入顶尖大学的却越来越少。

我们先来看看2018年清北特殊类型招生中拿到降分的人数统计: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 自主招生,面向顶尖的竞赛生;
  • 综合评价(包括领军计划、博雅计划和在个别省份试行的“三位一体”招生),面向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和次一级竞赛生;
  • 高校专项计划(自强计划、筑梦计划),面向农村或贫困地区考生。


从上表可以看到:清华北大获得降分的总人数占比达到了惊人的96%和87%!即使考虑误差,今年清华北大最终降分录取人数,至少占其招生总人数的80%以上,很可能还要更高!那么,通过各种渠道拿到清华北大降分政策的都是哪些高中的学生呢?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通过上表不难发现,除了北京上海的学校和衡水第一中学(衡水中学的直属分校,面向河北其他地区招生),排名前20的其他顶尖高中全部位于省会中心城市(大连是副省级城市)。

其实,这是使用全国卷地区高中的普遍现象:省会城市越来越汇集了全省的最优质生源、最高水平教师、最集中的资源投入。

即使还是使用全国卷,即使还要面临考生大省的残酷竞争,这些省会城市重点高中的学生,已经越来越不依赖裸分考入名校。湖南和陕西两省尤其典型。

湖南长沙的长郡、雅礼、湖师附中、长沙一中“四大名校”,陕西西安的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师大附中“五大名校”,基本垄断了全省的特殊类型招生。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来自非省会城市高中的学生,只能凭借裸分,去拼抢为数极少的进入顶尖高校的机会。

湖南长沙一位高中校长就明确说,目前的录取方式,对家境普通的孩子考北大、清华是不利的。以自主招生为例,要参加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一般都要在学科奥赛中获奖。奥赛,当然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天赋,但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堆出来的,好成绩基本上都要靠金牌教练教出来的,家境普通的孩子,参加这种培训,可能会有点吃力。

河南一位省辖市重点中学的校长也说:“这两年趋势很明显,裸分考北大清华很难很难,必须要靠奥赛。学校请金牌学科奥赛教练,百万年薪不稀奇,我们普通学校怎么请得起?所以北大、清华现在通过学科奥赛提前锁定尖子生,录取学生越来越集中在城里那些重点中学,我们是有想法的。还有,自主招生面试,城市的学生和来自我们小地方的学生站在北大清华老师面前,表现怎么可能一样?”

另一所普通高中班主任说:“通过自主招生,不少优秀学生能得到30至60分的加分。在高考录取时,这会导致考生的绝对分数产生巨大差异。我们学校以前就有这样的学生,成绩在全省排名非常靠前,但竞争不过那些加分的学生。”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让中西部省份的高中,在鄙视链上因为“裸分”“竞赛”和“自招”,生生地拉开了差距!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真衡中”VS“伪衡中”

即使在非京津沪、非省会城市的裸分高中里,鄙视链仍然存在。

仅凭裸分和苦学,站着这层鄙视链顶端的,非河北衡水中学莫属!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2014年高考,衡水中学一本上线率86.6%,二本上线率99.3%。

2015年高考,衡水中学一本上线率88.6%;二本上线率98.97%。

2016年高考,河北文理科第一名被衡水中学包揽。文理科600分以上3145人,一本上线率92.44%。

2017年高考,河北高考理科第一名是衡中的720分,省理科前十,衡中7人,省理科前20,衡中14人,省理科前30,衡中23人。

2018年的衡中高考成绩单(下图,来源待考)

中国高中“鄙视链”:你在哪一环?


近90%的一本率、100%的本科率。如此傲人的成绩,是怎么做到的?看完衡中的作息时间表,就能明白个大概。

5:30起床

5:45早操

6:00-6:30早读

6:30-7:10早饭

7:10-7:35早预备

7:45-8:25第一节

8:35-9:15第二节

9:25-10:05第三节

10:05-10:30课间操

10:30-11:10第四节

11:20-12:00第五节

12:00-12:45午饭

12:45-13:45午休

13:45起床

14:05-14:45第六节

14:55-15:35第七节

15:35:15:55眼保健操

15:55-16:35第八节

16:45-17:25第九节

17:35-18:15第十节

18:15-18:50晚饭

18:50-19:10看新闻

19:15-20:00晚一

20:10-20:55晚二

21:05-21:50晚三

21:50-22:10洗漱

于是,“衡中模式”就成了众多没有地域优势的四五六七线城市乃至县城高中,最合适的学习榜样!

但是,大家都在学衡中,学的是否到位却是两码事。学衡中学的好(狠抓教研)、学的像(狠抓管理)、学的到位(掐尖招生)的高中,近年来的高考成绩多少都有起色。而只学到了衡中作息时间表、天天赶着学生5点跑操这些“皮毛”的高中,依然沉沦。

但无论真伪“衡中”,这些高中与鄙视链上层高中之间的差距,不止反映在高考录取中,甚至延续到大学校园里——

一位从东部某县城中学考进清华的学子在《考进来又如何?寒门的我依然“普通”》一文中这样写道:

作为一个外地考生,我曾经一厢情愿地以为,自己学习能力特别强。结果实际上,北京学生的表现整体上是比较优秀的,而且名牌大学里比较容易堕落垫底的基本是小县城的学霸。

小县城教育条件落后,学霸为了考入名牌大学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要多于京沪大城市学生,兴趣爱好、视野就逊色了。

有不少人质疑才艺的作用,并且玻璃心地认为我说大城市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才艺,所以素质更高更应该被录取。

其实才艺的价值不是拿来比较考核,才艺最大的作用是丰富生活、让人快乐。

小县城学霸容易缺少发展个人才艺的机会,不是说他们低人一等,而是他们太容易把考第一当作自己唯一的使命了,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他们只能花更多时间去填补空缺。

但是当他们到了强手如林的名牌大学,第一名离他们远去之后,就太难找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了。

教育鄙视链,其实就这样一直存在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