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之死:顛覆你的認知,此文價值20萬!


項羽之死:顛覆你的認知,此文價值20萬!


來源:文叔雜談(ID:wszt2019)


今天以項羽為引子,可能會顛覆一下大眾認知。

關於項羽,歷史上文學作品不計其數。

唐杜牧寫有“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宋詞人李清照絕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到現代,陳凱歌執導《霸王別姬》。可見,項羽深情、悲劇式的英雄形象深入人心。

他痴情虞姬,四面楚歌,卻不肯突圍。

虞姬為逼走項羽,東山再起,自刎而死。這段愛情故事悽美悲壯,成為千古佳談。

烏江亭邊,項羽觸景生情,“無顏面對江東父老”,加上思念虞姬,拔劍自刎,壯哉悲哉。

這時候,突然有人將畫面撕碎,告訴你,虞姬是被項羽逼殺,項羽沒在烏江自刎,而是被人砍殺肢解,你是不是會氣炸?

好,記住這種情緒,因為接下來聊的跟此情緒相關。

為什麼說項羽沒在烏江自殺?

《史記》裡所有關於項羽身死之地的描述,均指向一個地點:東城。

《史記》的《高祖本紀》、《樊酈滕灌列傳》及《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明確記載“灌嬰追殺項羽東城” “追項籍至東城,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即便在《項羽本紀》寫了項羽與烏江亭長對話之後的悲壯場面,緊接著的“太史公曰”,仍然稱項羽“身死東城”。


馮其庸先生結合史料實地考察,發表論文《項羽不死於烏江考》,也認為項羽死於東城,而非烏江,受到學界廣泛認可 。

烏江與東城,兩百里之隔。既然不死於烏江,就意味著項羽沒有更多選擇。

他面對的只有死,而不是“捲土重來未可知”。

《史記》記載,項羽逃往東城後,只剩二十六騎,身後五千追敵。

他只有兩個選擇:自殺或被殺。

自殺還是被殺,我們已很難知道真相,就像前朝將軍張靈甫死於孟良崮,是被擊斃還是自殺,大陸與臺灣各執一詞。

我們距離孟良崮戰役不到百年,尚不知真相,司馬遷寫《史記》時,距離亥下之戰已一百多年,所以《史記》描寫項羽數騎調戲千軍,最後自刎而死的細節,文學成分較多。

漢武帝作為《史記》審批人,未刪減這段,不一定就代表真實。

漢武帝更可能是出於勝利者的心態,既抬高對手,也抬高自己,還能彰顯漢朝胸襟,雙贏。

所以是自殺還是被殺,很難說。

但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史記》多次提到項羽是被殺東城,但民間文學卻是烏江自刎;我國官方多次強調張靈甫是被我軍擊斃,但民間影視劇多是自殺成仁。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今天分析的重點。

至於虞姬,《史記》裡未提到自殺情節,我們能找到記載的,是在《太平寰宇記》卷一二八條“濠州鍾離縣”,提到“虞姬冢在縣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項羽敗,殺姬葬此。”

按照慣例,一般戰敗方在死之前,怕妻女受辱,會先行將家人了斷,例如三國公孫瓚敗前殺全家,後自焚。

所以,有沒有可能是,項羽要突圍,帶女眷不便,還可能被劫受辱,所以乾脆賜死?

虞姬的形象在歷史記載裡非常單薄,“虞姬自殺”是後來民間作者不斷豐滿出來的藝術形象。

明代甄偉著作小說《西漢通俗演義》形成故事版本,京劇《霸王別姬》讓這些故事走進千家萬戶。

這才有我們現在對項羽與虞姬的基本印象。

以上基本在學界達成共識,我關心的是,為什麼“烏江自刎”、“霸王別姬”會被廣泛流傳?

拋開學界,針對“烏江自刎”,我們從邏輯上就能發現紕漏:烏江邊上,項羽完全可以投江自盡,不至屍體遭士兵肢解受辱。他為什麼不投?

我們不該懷疑一下嗎?

然而,這種紕漏在大眾面前,完全被忽視了。

這涉及到大眾心理學,在營銷方面參考意義重大,運用的好,至少值20萬。

我整理下,以上情況,原因不外乎這兩個:

1.戲劇化或神化名人是大眾天性;

我們看到,現存史料,最早記載虞姬的是《史記》。

司馬遷僅僅描述,項羽鬱悶,讓虞姬跳支舞,然後當晚帶領800騎突圍出去,並未提虞姬生死。

這內容放到歷史長河,就一發不可收拾,被各代文人騷客腦補成現在悽美悲壯的愛情形象。

和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如出一轍,白居易《長恨歌》一出,一場政治博弈就被渲染成悽美的愛情故事。(可以參考陳凱歌《妖貓傳》)

可能有人會疑問,為什麼單單腦補成這種形象?

我們可以假設,當時腦補的各種形象都有,但隨著時間流逝,更符合大眾需求的形象被保留下來。

就像古斯塔夫・勒龐所言:

打動群體心靈的是神話中的英雄,而不是當時的真實英雄。


神話故事的真相不重要,重要的是大眾所接受的神話故事。

這反應出大眾的心理偏好:

人們喜歡戲劇化名人,很難接受名人和自己的生活一樣,平淡無奇。

包括諸葛亮,其對手司馬懿明明自然老死,後人非得戲劇化成他在諸葛亮墓地偷看兵書,被紙上毒物毒死的結局。

這種戲劇性改編,在於神化諸葛亮智者形象,滿足人們對司馬懿死於諸葛亮之手的戲劇化需求。

出於這種心理,劉邦就鑽了空子。他靠“斬白蛇起義”神化自己,意圖“君權神授”,保證執政的合法性。

這種心理常常被利用,包括現在,只不過是換了說辭。

古代人迷信,現代人科學,我們的歷史書上,“歷史必然性”“歷史選擇了誰”等等,是不是很熟悉?

這種心理利用,營銷界更常見。

比如,各種民間中醫,大肆宣揚自己是几几代傳人,師從某某醫界泰斗,偶爾覺得戲不夠,再加幾件雞湯類軼事神化一下,就嘩啦傳開。

武術培訓班也如此。

比如,最近不太平的武林,詠春拳高手丁浩,號稱師從詠春拳大師,卻分分鐘被業餘拳擊手徐曉東按地上打,鼻血四濺。

而就在不久前,其師父餘昌華更是被獨臂業餘拳擊手40秒KO。

即便事實擺在面前,許多人還在為這些武林大師辯解,比如雙方體重有差距,路滑等等。

這顯示出大眾非理性的一面,更顯示出大眾戲劇化名人的剛需:大師怎麼會敗?這太普通了,不可能!名師出高徒,大師的愛徒,逢戰必勝!

還記得剛才要氣炸的情緒嗎?

人性天然傾向戲劇化名人,當出現理性聲音,違背戲劇化形象時,人們第一反應就是憤怒,不斷找“證據”維護原有戲劇化形象。

普羅大眾如此,高學歷學者亦然。

在馮其庸先生提出項羽“烏江自刎”有違史實時,一些學者紛紛反對,不惜違背常識,把烏江劃入東城範圍,為項羽悲壯式英雄形象續命。

不管是創業者,還是已成功的創始人,都可以適當運用這種心理。

畢竟不學無術之輩都能大張旗鼓的使用,何況有許多老闆有著真材實料的產品?

讓更多人用到貨真價值的產品,是幫自己,也是幫他人。

佛語,渡人渡己。

如何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只能做些簡單拓延。

兩個步驟:1.打造“明星”效應;2.戲劇化“明星”。

兩個方向:戲劇化對象是產品創始人,或者產品本身。

創始人創業成功本身就是一種“名人”,為自己創業過程加點戲,稍加戲劇化,就很容易走進消費者心裡。

打造明星產品,為自己產品賦予意義,串成故事,輕鬆打動消費者。

當然,這種“加戲”一定要符合實際,否則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就像那些武術大師。

2.大眾天然接受具象的事物。

抖音、快手為什麼這麼火?

因為它們都是視頻類內容。

為什麼視頻類內容這麼火?

因為視頻直接!比文字直接、形象,信息量大,看起來更輕鬆!

我們知道,文字是進化出來的。人類文明之前的百萬年,人都是靠聲音視覺交流,這種交流方式被刻在基因,而五千年的文明馴化,遠不足以撼動這些基因。

所以明白了嗎?

能用視圖,就少用文字;只能用文字,就一定要具象化,比如寫成故事,增加畫面感。

古代,長時間低成本傳播信息的載體只有文字,有故事性的文字最有傳播力。

項羽虞姬被文人腦補成大眾喜歡的類型,再編成故事,這種形象沉澱在眾人腦海就水到渠成。

在營銷方面有什麼啟示?

比如你的店面。

用形象的圖畫作店面門頭,方便人群注意,並記住。


項羽之死:顛覆你的認知,此文價值20萬!


肯德基人物頭像店面



項羽之死:顛覆你的認知,此文價值20萬!


周黑鴨人物頭像店面


比如產品名。

用常見的具象事物作產品名。

如,三隻松鼠、瓜子二手車、悟空問答、小米手機等等,你會發現,他們名字裡都有具象的事物。

動物、植物或者是家戶喻曉的神話人物,都能激活人腦成像,便於記憶。

所以這些產品更容易脫穎而出。

營銷是一個系統化的東西,一言難盡。

這裡想說的是,要考慮場景。

在眼前時,要用具象的視圖,讓對方看到並記住;不在眼前時,要用具象的文字,讓對方聽到並記住。

就像上面,店面是在眼前,就用圖片;產品名字不在眼前,就用具象的名字。

這些場景都要考慮到。

相信,掌握以上兩個大眾心理,並靈活運用到你的商業實驗中,一定會為你創造不小的營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