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满族文化发展的轨迹


略论满族文化发展轨迹

刘 静

(沈阳工程学院英语系 旅游英语教研室,沈阳 110136)

摘 要:满族经历了数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满族文化始终处于相对的变化发展之中。为了便于对整个满族文化发展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把满族文化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早期满族文化、满族文化的最终确立和满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满族文化;发展;轨迹

满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所建立的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中国近三百年之久。满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民族文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产生了重要作用,影响之深远在今天仍依稀可辨。

一、早期满族文化的表现形态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庄严宣布:“夫珠申之号,乃席比超墨尔根之裔。实与中国无涉。中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中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清太宗实录》第29卷)自此,满洲正式作为民族名称载入中华民族史册。

虽然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历史只有四百多年。然而,满族先世的历史却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他们祖居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历史上先后称肃慎人、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唐朝以后成为女真。努尔哈赤于1585年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落,1616年建立了后金政权。女真统一的过程,就是满族共同体形成的过程。

早期的满族文化主要继承了女真文化的精髓。骑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他们以骑射为基本的生存手段,同时也以骑射而立国。满族在形成时期乃至以后较长的时间里,骑射一直被强调,成为满族最突出的特征。

满族的服饰与女真人服饰大体相同,并且其服饰文化与骑射、气候有着直接的联系。满族服饰中最具特色当属长袍。长袍形制为左右开叉,其目的在于上下马方便;同时长袍的袖头为箭袖,平时挽上去当做装饰,而骑马打猎或是战争时放下的箭袖,既能御寒又能护手。对服饰的要求在后金天聪年间就有定制,这种服饰在整个清代被保存下来。

同时,满族早期的丧葬习俗、婚俗、居住习俗和饮食习俗等也都是承接女真人而来。

二、满族文化的确立

1621年,努尔哈赤将都城由赫图阿拉老城迁至东京辽阳,1625年复迁至盛京沈阳。满族进入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辽沈地区,其生产方式由原来的渔猎转为农耕。这标志着满族文化最终从女真文化母体中脱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不同于纯粹的渔猎、采集文化,也有别于汉族的农耕文化,使其以一个独立的文化类型走上自我发展的轨道。后金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使得满族不断迁徙壮大,为满族文化的生成奠定了基础。如果说,在其进入辽沈地区之前的满族共同体,还是一个凭借武力征服而聚集在一起的“居民”共同体,那么,在进入辽沈地区之后的满族则开始发展为一个文化的民族。满族文化产生的最重要的基础是要具有统一的民族自我意识。而八旗制度的建立和满文的创制与改建则完成了对自我民族意识的统一与增强。

1.八旗制度的创建

八旗制度由努尔哈赤所创,是一种兼具行政、军事、生产三种职能于一体的制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初设牛录——八旗组织,万历四十三年(1615)增设为八旗。八旗制度创立之初就是为了“统满洲、蒙古、汉军之众”,实际上是“以旗统人”、“以旗统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凡加入八旗的官兵,无论满汉,虽各有旗属,亦有旗主,但均为努尔哈赤管辖之下的臣民。这种制度对满族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统一民族意识方面功不可没。

八旗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八旗满洲单独设立,以及给予满洲更为优厚的待遇,使满洲人的民族意识自然得到加强。后金以及大清的建立,其与明军的频繁战争,使满洲与明朝处于鲜明的敌对状态之中,政治矛盾的激化,也势必使满族的自我意识得到增强。

此外,八旗制度对于属于文化范畴的满族风俗之变化,也起到了影响作用。在日常生活习俗上,八旗组织对此前各部落杂乱无章、各有特色的风俗进行了统一与规范。比如,在服饰上最早为“上下同服”,没有等级差别,后受汉臣的建议“正衣冠,以辨等威”,皇太极于天聪六年(1632)首先制定了八旗首领的服制。后来又多次颁布谕令,对上至王公大臣,下到一般臣子以及满族贵族妇女的衣帽顶戴、发式都一一厘定,逐步完善了满族的服饰制度。虽然这些规定都是针对八旗官员的,但对于以往没有定制的八旗兵丁及家人而言必然产生连带效果。八旗组织这种集兵民为一体的结构,实际上是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交织在一起的状态,因此,日常习俗的养成与八旗组织的行政干预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在八旗组织的整合下,才形成了旗人的特殊的日常生活方式,比如在平时见面礼仪上,旗人的规矩就比汉人要多,在服饰、饮食、礼尚往来、婚葬礼仪等方面也有着与平民庶人不同的行为规范。这也是后来满族人“规矩大”习俗的一个重要原因。

2.满文的创制与改进

语言对民族共同体的凝聚作用不同于外在的行政干预,而是如同血缘关系一样自然地发挥着制约与整合作用。女真人在金代创制了女真字,金王元兴,女真文字逐渐消失。明代中叶后,女真人所操语言为女真话,而往来书信则借用蒙古文。于是努尔哈赤下令创制满文,而后经二度改进,使满文逐渐完善。

满文的出现、满族文字与语言的统一,使满族自我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满文在满族社会生活中的推行使用,加强了内部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严格了与其他民族如汉、蒙古之间的界限。自满文创制后,许多官方史书都以满文记录,即便民间传说等也多有采用满文者,这种种现象都是满文在满族文化和民族自我意识方面所产生的效果。此外,满文也是强化民族自我意识的一种工具。1634年,皇太极曾下令不许八旗官名和城邑之名采用汉文。这一制度使八旗人等生活在浓郁的满洲氛围之中。满文出现以后,便与骑射列于同等重要地位,直至清末,“国语骑射”一直都是满族文化大厦的两块基石。

三、满族文化的发展

满族入关之后,满族文化得到了更加迅猛的发展。入关后,满族置身于各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满族文化的发展主要收到了两种文化的制约,其一是满族自身的传统文化,其二是汉族文化看,这两种文化的制约决定了满族文化的最终走向。在这一阶段,满族文化在“国语骑射”、服饰、祭祀、饮食、宗教等方面仍保持民族特色。而在伦理道德、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方面则获得了较高的成就。

1.伦理道德观念的进步

明代女真的三大部分发展并不均衡,海西女真和建州女真较为先进,但也处于奴隶社会末期,伦理道德观念的发展阶段较为原始。满族入关之后,汉文水平迅速提高,直接阅读和理解汉文书籍已无障碍,四书五经、二十二史等书成为他们的必读课本。特别是《清文孝经》、《朱子家训》、《列女传》等书在满人中广为流传。儒家“忠孝节义”、“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念深深影响了满人。在婚姻方面,满族的伦理观念也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乱伦婚”,入关后基本消失。学校汉族谱写家谱之后,同组同宗的婚姻也不再出现。

在满族入关之后,他们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满族原来的一些优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如尊敬老人、讲究信义、仗义疏财、耻于偷窃等,仍保留了下来,这一切使满族在伦理道德观念方面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

2.文化教育的完善

满族在入关之后则立即开展了对八旗子弟的大规模教育活动。从教育兴起的过程和主旨看,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忠君亲上”思想的树立和培养八旗人才。定都北京之后,清政权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要求培养大批高层次的满族人才,此时教育目的有所变化,其核心内容为“养成贤才,以供朝廷所用”。对满族子弟的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满文,一是汉文,一是骑射。以这种教育内容培养出来的八旗学生,大多都是满汉兼备、文武兼备的人才。教育的广泛开展,使满族整体的文化素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并且在不算长的时间内达到了同汉族相近的水平,许多人成为满族乃至整个清代的知名人物。

随着满族文化人才的大量增加,清代的满族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且对满族政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效果和深远的影响。

3.文学艺术成就的获得

满族文学获得了突出的成就。满族文学的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满族人以极大的热情促进了中国文学复兴时代的到来。其二,充实了满族文化的内涵并提高了其水平。清代满族文学所达到的水平和规模均接近汉族文学之水平。其三,充分反映了满族文学的特色。其四,满族人进行文学创作增进了与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融洽关系。

纵观满族文化的发展进程,我们认识到博取众家之长和坚守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满族文化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历史证明,任何一个落后的民族,如果能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精髓的前提下,吸收他族之长,弥补自身之短,不断改革内部的落后面,就能转弱为强,走上富国强兵之路。

参考文献:

[1]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

[2]郭孟秀.试论满族文化的生成[J].满语研究,2009,(2).

[3]韩雪峰.试论满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及对东北亚的影响[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4]黄新亮.论满族文化的发展特点[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1,(6).

作者简介:刘静(1980-),女(满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文化遗产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