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忠明:撕裂vs團結,非洲左翼政黨政治仍需進一步「獨立自主」

許忠明:撕裂vs團結,非洲左翼政黨政治仍需進一步“獨立自主”

進入21世紀,美國爆發了嚴重的金融危機,在此次危機影響還未完全消退的情況下,西方多國政黨政治“碎片化”以及民粹主義等思潮持續氾濫,世界範圍內左翼政黨的政治生存空間被大大壓縮。然而,伴隨著全球性的生態挑戰、地區之間衝突加劇、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非洲大陸面對的考驗更為嚴峻。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來看,非洲的左翼政黨的各項行動在這個變革的時代非常值得我們關注。更為廣泛和深入地研究和探討非洲問題,對於未來世界和人類的發展將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不僅有助於我們自身發展,更有助於深化對人類面臨的共同性問題的認識。

  • 非洲左翼政黨的歷史起源

以現代政黨的誕生計算,1860年位於西非地區的利比里亞真正獨立黨就誕生了,並創下連續執政的紀錄。在今天的非洲,政黨數量多如牛毛,一國中存在十幾個政黨屢見不鮮,2002年,剛果共和國在議會選舉中註冊的政黨就有100個之多。同年,肯尼亞註冊的政黨則多達40個,其他國家甚至有多達200個政黨。

從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非洲的一些國家由共產黨、社會民主黨派執政並宣佈實行社會主義。例如,1974—1991年,埃塞俄比亞工人黨執政;1975—1990年,貝寧人民革命黨執政;1975—1992年,安哥拉人民解放運動黨執政;1969—1991年,剛果勞動黨執政;1975—1990年,莫桑比克解放陣線黨執政;1969—1991年,索馬里革命社會主義黨執政。據不完全統計,比較典型的非洲左翼政黨曾經獲得執政地位或者正在執政的不下12個,它們構成了非洲左翼政黨的主體。

非洲左翼政黨的出現有著深刻的國際背景。20世紀中期,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高歌猛進,蘇聯加緊向非洲輸出非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模式,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向南非、塞舌爾、坦桑尼亞、贊比亞等國家的執政黨提供贊助。這些幫助在非洲政黨的發展中植入了“紅色基因”,非洲的反帝反殖運動風生水起,非洲左翼政黨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認為,歐美國家的政黨制度不符合非洲現實,蘇聯東歐的政黨制度相反卻有現實意義。於是,一黨制首先在最先獨立的西非國家確立,而後迅猛擴張。就連憲法規定應實行多黨制的國家,也基本實行了實際上的一黨制。據統計,到60年代中期,全非洲36個國家有25國實行一黨制,佔比高達70%。左翼政黨的發展各不相同,但在維護民族獨立、反對殖民統治、維護國家主權、反對霸權主義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聲音,它們都對非洲的發展作出有目共睹的不同貢獻。南非、博茨瓦納、塞舌爾、津巴布韋,這些國家的左翼政黨以其突出政績奠定了長期的執政地位。

  • 非洲政黨政治的結構與左翼政治力量的融入

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蘇聯解體,民主化大潮席捲非洲,非洲的政治形勢發生巨大變化,非洲政黨政治進入了快速變化時期。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非洲的所有政黨在協調各種政治勢力取得國家最高權力問題上,承認民主選舉的合法性,就奉行政治平等參與、自由競爭等政治理念達成基本共識。經過長時間的不斷學習和自我調整,非洲大陸上的不同政黨最終接受現代政治民主理念,在和平的政黨政治框架內活動。現在,非洲的政黨政治主要表現為三種框架和三個特點。

“一黨獨大型”。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始終有一個佔據主導地位的政黨掌握國家權力,長期處於執政地位,穩定控制議會多數席位。例如南非、坦桑尼亞、安哥拉、莫桑比克、納米比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盧旺達、布隆迪、加蓬、喀麥隆、赤道幾內亞、乍得、博茨瓦納、塞舌爾等國家屬於這一類,這些國家的總數約佔撒哈拉以南非洲的1/3。

在“一黨獨大型”的非洲國家中,執政黨與國家權力之間大多形成比較緊密的聯繫。執政黨不僅能夠決定國家的發展方向和大政方針,而且能夠決定重要的人事任命。在權力的架構上,執政黨的代表大會往往指引著國民議會,執政黨的組織結構比較有力,擁有強有力的中央領導集體和有權威的領導核心人物。例如,2018年2月,“非國大”基於對南非經濟穩定性和對國民負責的考量,決定“召回”總統祖馬。這種緊密型的黨權關係還表現在執政黨往往能夠制定國家的長遠發展規劃,決定國家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導向。在執政黨與國民議會的關係上,執政黨的黨員在國民議會組成中佔有突出優勢,能夠決定國民議會的走向。例如,厄立特里亞基本上是黨國一體,奉行“黨統領一切”的執政理念,執政黨人民民主與正義陣線的全體中央委員有75人,全部成為國民議會成員,佔國民議會議員的一半。但在“一黨獨大型”的國家中,黨權關係並不都是十分緊密的,例如烏干達、加蓬、喀麥隆、乍得、赤道幾內亞等國家的政治實踐中,一黨對國家權力的佔有和支配也是有限的,出於國情的特殊原因,這些國家一黨執政過程中對於權力的把控態勢不是十分的穩固。

勢均力敵型。這類國家由兩大政黨平分秋色,或者三大政黨三足鼎立。由於政黨各自實力對比相當,在選舉中互有得失,一些國家已經實現了政權在不同政黨間的兩輪、三輪甚至四輪以上的和平輪替。還有一些國家則實行朝野共治。這種類型的國家數量不多,主要有加納、佛得角、塞拉利昂、毛里求斯等國家。這些國家的政黨與國家權力的關係呈現不同狀態,有的緊密,有的鬆散,有的介於二者之間。其中,毛里求斯的政黨與國家權力的關係呈現鬆散型狀態,加納、塞拉利昂屬於中間型。在鬆散型的狀態中,執政黨缺乏清晰的意識形態屬性和國家治理大政方針政策,制定的競選綱領也往往對國家發展不具有硬約束力,政黨的活動主要圍繞選舉進行,選舉結束後政黨活動相對沉寂。瑞典學者林德伯格曾說,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民主行為的制度激勵因素”和選舉過程中的“自我鞏固力量明顯”。

碎片化型。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政黨數量眾多,沒有任何一個政黨能在全國選舉中贏得過半票數而單獨組建政府,政黨力量格局呈碎片化狀態。為獲得組建政府的權力,不得不有兩個以上政黨結成政治聯盟,結盟各黨根據事先約定進行利益分割,分配議會席位和政府職位。這種“碎片化型”國家數量較多,尤其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佔1/3 以上,中部和西部非洲尤為集中。如剛果(金)當前政黨數量竟然多達230多個,在 2011 年的國民議會500個議席中,最大政黨——爭取重建與民主人民黨僅獲得62席,該黨被迫與眾多小黨結盟勉強維持在議會的簡單多數。卡比拉總統2014年組建的民族團結政府中,有40多名成員來自十多個政黨。這種類型的國家中,政黨與國家關係有的呈現為緊密型,有的是鬆散型。

南非、津巴布韋、莫桑比克、安哥拉、納米比亞等國執政黨在國家獨立前都從事和領導過武裝鬥爭,屬於民族解放運動組織的範疇,這些政黨的建黨思想基本上傾向於列寧主義、實行民主集中制,一旦掌權後,它們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都比較緊密。相比之下,在多黨民主風潮開始後建立起來的政黨,除個別政黨外,大都與國家權力保持較大的距離。從政黨的建黨思想和意識形態角度看,左翼政黨主張控制和指導政權,因而與國家權力一般保持緊密關係。

  • 非洲左翼政黨政治仍需進一步“獨立自主”

從現實性來看,非洲政黨曾經長期致力於喚醒民眾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使命。20世紀60年代,非洲政黨開始肩負起捍衛國家主權、保護民族獨立和反對西方干涉的任務。可是冷戰結束後,非洲多國捲入西方的民主化大潮,政黨如雨後春筍般迅速增多,西方政黨政治格局形成,西方政黨政治體制移植到非洲大陸。

從歷史上看,在非洲近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撕裂與團結始終是非洲政治進程的主要議題。

殖民主義時代,非洲多國被殖民宗主國刻意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干涉。宗主國通過赤裸裸的掠奪,以“搬走”非洲優秀知識分子為重要手段,利用西方價值觀、知識傳授再造了他們,逐漸催生非洲知識、政治、文化精英與大眾的現實對立。殖民主義時代結束後,西方列強仍然延續該方法,直到現在,曾經的宗主國們仍然利用各種公開和隱蔽的手段,不斷對這些國家實施政治撕裂與干涉的再生產。由此引發非洲大陸上的政黨惡鬥、軍事衝突、種族仇殺等問題,持續引起國際社會高度關注。反過來,西方國家又以人道主義、人權高於主權等政治理念為藉口,不斷干涉非洲國家內政,事實上攫取了一些非洲政黨的主導權力。這些非洲國家,不僅在政治上依然服從於曾經的宗主國,在經濟上也被私有化浪潮影響,許多國有資本被迫退出經濟領域,政黨對國家的控制力進一步衰弱。

1963年2月,非洲統一組織(以下簡稱“非統”)成立。經過近40年的發展,2002年7月,非統正式發展成為非盟。非盟成立時,囊括了當時非洲的55個國家。非盟成立標誌著非洲作為整體登上了世界舞臺,開始參與世界歷史的創造。2013年4月,非洲35國成立了政黨理事會,非洲國家開始嘗試擺脫西方控制,謀求外交戰略多元化,為自身發展贏得更有利的國際空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非洲左翼政黨要想在新時代獲得更大發展,必須加強國家之間的聯繫與合作,必須多措並舉。其一,非洲左翼政黨應該根據時代變化,立足自身實際,走出一條符合非洲各國實際的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別國經驗。其二,非洲左翼政黨應該努力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凝聚共識,打造更加團結的政黨。政黨的團結是政黨的生命力和戰鬥力之所在,團結就是出路,團結就是力量。其三,非洲政黨應該加強理論自信。非洲的左翼政黨鮮有理論共識,它們甚至根本不曾嘗試構建保持長期執政合法性的意識形態,這就使得這些左翼政黨的組織結構面臨不穩定和解散的高風險。其四,非洲左翼政黨應該完善制度化建設。經濟發展是非洲人民的共識,但利益分配卻常常成為矛盾的焦點。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快建設制度化協商方式並通過不斷學習增強共識。其五,加快國家權力的反腐敗體系建設。腐敗是所有國家和人民的公敵,非洲的執政黨應該加快反腐敗立法建設,提高公共體系的透明度,加大懲罰力度,建設一個廉潔高效的執政黨。

伴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東風”,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作為世界政治舞臺上的重要一極的非洲,發展是不可限量的。而作為非洲政黨政治關鍵性力量,非洲左翼政黨將發揮自身獨特的政治能量,為非洲的發展作出特殊貢獻。儘管非洲政黨的地位和權能有下降趨勢,生存與發展也面臨著新的嚴峻挑戰。但是,只要非洲左翼政黨積極適應新的形勢,努力實現向團結政黨、廉潔政黨、現代政黨和開放政黨的轉型,就能成為引領非洲經濟社會發展的先鋒隊和排頭兵。

(作者單位: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政黨研究中心)

原標題:非洲左翼政治力量的形成、建設與發展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