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干」字讓丹東鳳城市大梨樹人的夢想變成現實

幹字文化廣場。採訪對象供圖

一个“干”字让丹东凤城市大梨树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大梨樹生態旅遊區大門。採訪對象供圖

一个“干”字让丹东凤城市大梨树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現在的村民住宅。採訪對象供圖

一个“干”字让丹东凤城市大梨树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以前的村民住宅。採訪對象供圖

“你看看這個點兒了,這道上人來人往的還都是來我們這玩和參觀的。”秋季的傍晚,天已經暗了,69歲的史淑雲推著自行車往家走,路邊人來人往的景象讓她說出來的話帶上了自豪的味道,“當年我們做夢也沒想過生活能過成如今這個樣兒,這路、這景,沒來過大梨樹那都是遺憾!”

改革開放前的大梨樹是鳳城市有名的貧困村,自然資源匱乏,農民人均純收入不足百元。40年後再回眸,它已是全國“美麗鄉村”的優秀代表。2017年,全村集體固定資產超5億元,社會總產值15.5億元,村可支配財力2800萬元,人均年收入達到了2.2萬。

翠綠的山嶺上,9.9米高的“幹”字豐碑不僅佇立在大梨樹人的眼裡,更是鐫刻在他們心上,“擼起袖子加油幹”,這句口號伴隨他們往昔的崢嶸歲月,也將見證未來的二次騰飛。

上世紀80年代:農民走出土地在城裡蓋起最高的樓

1980年,毛豐美當選大梨樹生產大隊長,他在第一次大隊領導班子會上就承諾,從今以後,生產隊的幹部們再也不用收繳村民的錢開工資了。

“當時老書記的能力大夥都信,可是掙錢哪有那麼容易?大夥都困難那麼久了。”在大梨樹,很多人習慣稱呼毛豐美為老書記,史淑雲說,當時村裡甚至還流傳著一句話“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可是老書記有眼光,也有膽識,他說出口的承諾就真給兌現了。”

說幹就幹,毛豐美帶領幾個鄉親,懷揣著借來的4萬元錢北上黑龍江倒騰土豆、小米。當他們押運回的四車皮土豆、小米在鳳城自由市場上銷售一空後,淨賺了1萬元,大隊工資真的不用愁了。跟著毛豐美幹準沒錯!“當時正趕上國家號召農民經商,搞副業”,史淑雲表示,當時村裡靠倒騰小米和土豆攢了點兒錢,村幹部就商量著進城經商。毛豐美找到史淑雲,讓她幫忙張羅這個事,可史淑雲覺得自己沒經驗,在家種地還成,經商哪會啊。毛豐美勸她,“你是黨員,得起個帶頭作用”。

聽了這話,史淑雲應承下來。她跟著幾個大隊幹部騎車進了鳳城,連租帶買了6間平房。幹旅店!毛豐美拍了板。於是,史淑雲又找了兩位熱情能幹的女同志去買布料,幾個人在家裡炕上開始做被。做完被,三人又跑去租的房子那裡“和灰”打炕——“我們三個女人一天天灰頭土臉的,有人嫌我們‘和灰’髒,笑話我們,農民就該種地,去城裡‘作’啥。可是就這樣我們幾個也把新鳳旅店給支撐起來了。”一年下來,這個小旅店淨掙兩萬元,這是大梨樹大隊集體經濟的第一桶金,也是史淑雲等創業人的驕傲。可是漸漸的,旅客需求高了,不滿足於平房和火炕,想要住樓房用暖氣。正趕上1985年元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出臺,毛豐美抓住了這個機會,打算申請貸款,建樓開賓館。

“現在說起來容易,當年可難了。”史淑雲說,老書記當年出去跑手續,人家一聽建賓館都笑了,當時整個鳳城也沒幾棟樓,賓館更是沒有,幾個農民還能說建就建了?可老書記沒放棄,資金、地皮、材料一個接一個跑,用了大概200天時間,在鳳城火車站附近建起了當時城區內樓層最高、設施最完備的龍鳳賓館。開業一年,營業收入就達到了100多萬元。

上世紀90年代:建市場被告到中紀委結果查出個廉政典型

1992年,南巡講話的發表再一次激發了大梨樹人的創業激情。在1992年和1997年先後建起了鳳城規模最大的封閉式貿易商場和露天式農貿市場。

史淑雲說,一開始建鳳澤大市場還有個“驚險”的故事——那個地段很多人家都在用自家房子做買賣,搞動遷就是斷他們的財路,所以絕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搬,甚至還有一部分居民乾脆聯名寫信上告到中紀委。於是,中紀委責成丹東市委組成聯合調查組到大梨樹村來調查。

“當時我已經到龍鳳賓館去工作了,老書記他們也在那裡辦公,聽說有人告老書記,我們一天天都跟著提心吊膽的,怕老書記這麼好的人遭了禍。”史淑雲說,但出乎意料的是,調查組竟然查出一個廉潔的好典型來。毛豐美不但沒有腐敗問題,還成為廉政的先進典型,鳳澤大市場自然順利建成了。

從龍鳳賓館、鳳澤市場到龍澤市場,這三家企業在鳳城繁華熱鬧的站前區域彼此相鄰,形成一個商業群,為鳳城市提供了1000多個就業機會,年營業額過億元,繳稅200多萬元,村集體純利潤約達500萬元。如今,許多鳳城商貿零售業的成功人士都是從這裡起步。大梨樹農民挺進城市做商貿服務業的實踐影響著村民觀念的轉變,培養鍛鍊了人才,也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打牢了人才基礎。

十年大會戰使萬畝荒山變身科技型標準示範果園

大梨樹是山村,以前灌木叢生,卻少見有經濟效益的林果樹木。上世紀80年代末,毛豐美外出考察農業工作,發現人家的丘陵地帶樹木成行、花果飄香。可大梨樹2.8萬畝山地有一多半被改造成蠶場,由於蠶場沙化還直接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

在學習先進經驗後,從1989年秋天開始,毛豐美帶領全村人開始以“修梯田、栽果樹”為主題的“繞山轉”工程,聲勢浩大的各種大會戰一干就是十年。硬是靠愚公移山的精神,一鍬一鎬在荒山上建起了上萬畝適應大梨樹自然條件的科技型標準示範果園。

直到現在,不少大梨樹人還記得當年修山種樹的情景——毛豐美總是第一個上山,一雙解放鞋,一把鐵鍬,一干就是一天。有一次突然下雨了,毛豐美讓大家先回去,可他自己不走,於是大家也都不走,到底頂著雨把一面山坡修完了才一起下山。

在整治山水的過程中,大梨樹人也逐步明確了“促進經濟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標,走出了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路子,積極開展了以“修山治水、退耕還林、圍水造景”為主要措施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

2000年,大梨樹村被國家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水土保持示範村”,村集體取得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曾被笑話“異想天開”的生態旅遊讓生活更上一層樓

從改革開放開始,大梨樹人的生活一直在逐漸向好,但真的明顯讓大夥感覺生活水平有一個大提升的,還得說是開展生態旅遊。

1997年,大梨樹村萬畝果園的規模已經形成,剛從日本考察生態觀光旅遊回來的毛豐美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想法——我們也要利用果園把旅遊搞起來。

“當時村裡請了一位顧問,老書記這個想法一提出來他就笑了,覺得是異想天開。”史淑雲說。當時參與討論的蔡克明也表示,那時大家一聽這個主意都搖頭,有句話叫“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大梨樹既無古蹟也無名山,能靠什麼做旅遊呢?

可毛豐美說服了大家,他說現在黨的政策好,我們果園雖然建起來了,但靠賣果子效益還是難搞,學習人家做生態旅遊才是真正的出路。“還是老書記的眼光長遠,如果不是把旅遊搞起來,生活條件哪能好得那麼快?”蔡克明說。

現在的大梨樹隨著生態環境和滿族特色村寨建設,鄉村旅遊業發展迅速,大梨樹農業生態觀光旅遊區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近兩年來,旅遊區年均接待遊客數量達43萬多人。

2004年起建設滿族特色民居極大改善村民生活質量

現在的大梨樹,一排排整潔漂亮的現代化民居完全沒有了舊日人們印象中鄉村的簡陋樣子。自2004年起,大梨樹村先後規劃建設了以清代滿族建築為特色的民居6萬平方米,500多戶村民住進新房;倚山打造兩處別墅園,呈現特色風情;順幹路建成幾十棟二層小樓,形成商業一條街;在部分依山傍水地域建設滿族特色村寨式民居,極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

“2004年,我們家就是那年搬進的新房。”史淑雲說,那是曾經做夢都沒想過的房子,卻在短短的幾十年間把夢變成了現實。

除了民居,大梨樹的村中心區域有六座氣勢磅礴的牌坊,還有十座風姿各異的石橋。帶有滿族文化元素印記的店鋪招牌、建築裝飾和住戶門牌也隨處可見。2014年,大梨樹村被國家民委確定為“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從吃不飽飯到住進“花園洋房”;從人均收入不足百元到普通農民成了“百萬富翁”,改革開放40年以來,大梨樹人的生活在變,一個樸實的“幹”字精神卻永不會變。

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遼寧省委、省政府提出進行二次創業、實現二次騰飛的工作要求。在新的形勢面前,大梨樹人將繼續精心謀劃發展戰略佈局,開始踏上二次創業、謀求二次騰飛之路,希望以後的生活都可以像“幹”字廣場上晾曬的五味子那樣火紅又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