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部:取消藍色預警爲優化資源 節約社會成本

昨天,生態環境部舉行例行新聞發佈會。針對“中國開始放鬆治理汙染的力度,以刺激經濟增長”的說法,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表示,這種看法很片面,是對目標的誤讀。當天,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司長李高首次公開亮相。

去年好天氣三分之一靠“天幫忙”

近日出臺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要求,京津冀及周邊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降低3%左右,重度及以上汙染天數同比減少3%左右。但去年對這兩項指標的要求是下降15%。有說法指出,相比去年,今年的目標太過寬鬆。

今日上午,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在發佈會上回應,北京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取消藍色預警, 主要為了節約社會成本,使得每次政府的重汙染天氣預警都能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發揮最大的效果。

此前,《北京市空氣重汙染應急預案(2018年修訂)》發佈,原有的4個級別中的藍色預警取消,引不少公眾質疑。空氣重汙染預警被分為3個級別,由輕到重依次為黃色預警、橙色預警和紅色預警。

環境部:取消藍色預警為優化資源 節約社會成本

劉友賓今日回應,從近幾年的實際操作過程中看,由於藍色預警啟動時間僅為一天,從發佈預警履行政府的行政審批程序,到通知相關單位採取措施,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時還需要安排力量督查各項措施是否落實。雖然經過幾年的摸索,已經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審批運轉流程,但由於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的不確定性和應急減排措施的提前性,使得藍色預警在提前採取應急減排措施方面效果不理想,已經採取的強制性減排措施也難以在最佳時段發揮真正的作用。

因此,從實際情況出發,為調整優化資源,使得每次政府的重汙染天氣預警都能以最小的社會成本發揮最大的效果,環境部於2018年8月印發《關於推進重汙染天氣應急預案修訂工作的指導意見》,將藍色預警調整為預警提示,主要以提示性和健康防護性措施為主。即當預測未來一天AQI>200,且不會超過一天時,將隨空氣質量預報信息,直接向社會發布汙染過程提示,提醒公眾做好健康防護,不再單獨發佈預警,並取消原藍色預警強制性減排措施。

環境部:取消藍色預警為優化資源 節約社會成本

同時,考慮到經過近幾年的大氣汙染治理,全社會汙染物排放強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環境部也進一步調整了橙色預警的啟動條件,將以前預測AQI>200持續3天,且AQI>300持續1天的橙色預警啟動條件,修改為AQI>200持續3天即啟動橙色預警。一方面可以優化集中調度資源,有效應對更嚴重的汙染過程,另一方面也符合當前人民群眾對空氣質量的更高要求。

除取消藍色預警,此次還降低了橙色預警的啟動條件。市環保局介紹,為最大限度保護公眾健康,採取強化應急措施,此次修訂取消了重汙染過程中必須有1天達到嚴重汙染程度的啟動條件,只要預測全市空氣重汙染持續3天(空氣質量指數日均值大於200持續72小時)及以上,無論是否達到嚴重汙染程度都可啟動橙色預警。

新修訂的預案強調建立市、區、鄉鎮(街道)三級預案體系,即全市鄉鎮(街道)都要按照市級預案制定應急分預案,細化分解各項應急措施,將措施落實到基層“最後一公里”。針對涉氣工業企業實行“一廠一策”,即每個工業企業根據企業情況制定重汙染天氣應急響應操作方案,細化在不同預警級別下的應急減排措施、停產生產線和工藝環節,避免措施“一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