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意識的科學研究範式

此文乃友人為筆者拙作《認知的維度》代為撰寫的推薦序,其中重點指出瞭解析複雜系統應該使用的研究範式,對於意識這樣超級複雜的系統來說,更需要一種科學的範式,否則就容易陷入一種主觀異或想當然的臆斷之中。熟悉了這套方法,對於認清自己行為的來龍去脈、解構自己認知的層次結構、洞察自己價值取向的生成邏輯是有重大啟發意義的。


意識問題是科學界長久以來一直未解決的重大謎題,這個問題的癥結在於,用於反思意識問題邏輯的,恰恰就是意識運作體系本身。意識問題的研究對象所呈現出的高度複雜性,在整個科學界很難找出第二個,意識體系對萬事萬物間的關係具有極大的包容性,使得任何基於個案的實證研究都很難具有絕對的代表性,已有的科學探究方式對意識問題往往莫衷一是。

社會經濟發展演變的動向難以把控,日益複雜的社會性事件愈來愈難以著手,學科知識體系不斷碎片化導致知識的鴻溝一步步擴大……這些現代文明的典型病症同意識問題一樣,經常在拷打著人類的智力極限。不過,意識問題的解決,對於這些文明病症來說,具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這是因為,人是一切社會事物的組織加工者,是推動社會事物發展演變的重要源動力之一,只有認清了人的處事機制,才能進一步科學的探索由人所催生的那些複雜事物。而調節和優化人的處事能力的,就是潛藏於大腦之中的意識。

對於意識這樣一個具有重要現實意義的既古老又前沿的問題,本書初步給出了一套成體系的答案,這也是目前為止學術界最為完整和系統的一套答案。在人們還不知道怎麼去定義意識這個概念的情況下,在人們還未形成對意識體系的科學認識的情況下,一套關於意識的全新理論體系是否有效,並沒有絕對的評判標準。但是,作者給出了一套評判標準,至於這套標準是什麼,我們稍後探討。

對於未知科學領域,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是打破研究僵局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問題就在於,如何有效發現解構僵局的好問題。本書作者對於問題的拿捏是自有一套的,例如作者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為什麼自己在開車時,他人摩托車擦碰了你的車,會讓你極度生氣?你生氣的怒火為什麼不是指向摩托車,而是指向人?”乍一看,這個問題實在是相當無聊,因為很多人經歷過類似的事件,其中的道理不用細想就能“明白”,然而,事實就真的那麼簡單嗎?換個思路來看待這個問題,假如開車的是一隻狗,它能夠第一時間“明白”去找開摩托車的人去理論嗎?假如開車的是剛剛研發的駕駛機器人,它能夠瞬間“理解”事故責任人就是開摩托車的人嗎?稍微瞭解科技進度的就應該知道,機器人離理解日常事物關係還相當遙遠,在很多方面連動物都不如。那麼對於許多事物之間的關聯性,為什麼人能夠秒懂,而機器人或動物又不能夠呢?問題到這一步,你就會發現這個問題不僅不會無聊,而且相當的深奧。針對這個問題,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反思:“別人對你身體又沒有怎麼樣,只是碰到一件物品而已,為什麼會導致你身體發生劇烈的情緒反應,諸如血壓升高、心率加快、激素快速分泌等等現象呢?這種連鎖現象背後的生成邏輯是什麼?”

深入想一想就會發現,所謂的意識運作機制問題,其實就潛藏在這些日常的生活小事當中,在這些場景中,有具體的對象,有具體的作用程序,有明確的行為反應,意識體系也生成了較為清晰的關係指向,唯一的問題在於,意識這個黑箱系統是如何基於給定的條件而加工生成特定的結果的。

如果只是解決了這一個特定場景的內在運作邏輯問題,並不能說明其所對應的意識理論體系的有效性,為此,作者一口氣提出了上百個問題,這些問題並不是同一類場景的重複,而是涵蓋了從神經系統、肢體結構、行為調節、情緒表現和關係認知等各個方面,其中關係認知方面的問題存在明顯的逐漸複雜化、抽象化的趨向。作者所給出的評判一套意識理論體系有效性的標準,就是能否通盤解答所有這些代表性的疑難問題。

這個標準是否科學是否合適暫且不表,但是這個標準的要求之高、範圍之廣是毋庸置疑的,因為多數的科學創見往往集中於解決特定的問題。稍微分析這些代表性問題就會發現,它們幾乎涵蓋了生物學、心理學、行為學、經濟學、營銷學、邏輯學、決策學、社會學、哲學、認知科學等眾多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些問題不僅僅代表著意識運作機制問題,同樣也是相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性問題。回過頭來想一下,這樣的高標準是有其道理的,人類的一切知識沉澱都離不開大腦中意識體系的認知加工,因此,能夠解析意識運作機制的普適理論體系,一定也會牽連到其所生成的知識庫。解決意識問題,實際上相當於是解決知識生產機器本身的內在邏輯原理,這個問題對當代科學的意義可想而知。

為了解決這樣一個宏大的問題,很難想象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沒有先例、沒有捷徑、沒有依靠,如何向前邁出得當的一步都無從知曉,唯一可以確信的就是不斷的嘗試。正如作者所言:“在實際研究中,為解構意識模型的參考素材有很多,包括人工神經網絡、大數據與算法、耗散結構論、社會心理學、意識研究與決策理論、神經生物學、生物心理學、東西方哲學、邏輯學、行為經濟學、管理學、信息論、相對論等,都為剖析意識、認知和價值的基本邏輯提供了極為寶貴的思路類比,為豐富完善意識框架體系提供了一種極為繁重但卻積極可行的路徑。”

靠著一股蠻勁,作者思索了逾十年之久,最終給出了一整套答案,這就是認知與價值分級演化理論。許多研究者在感受自己行為動機的時候,一件極為頭疼的事情就在於,很難去考察生成動機、目的和價值觀的思維過程本身,然而,認知與價值分級演化理論則將這個過程清晰的刻畫了出來。作者沒有直接給出判定意識理論有效性的那上百個問題的答案,但如果讀者真正讀懂並理解了這套體系,就會自行領悟這些問題的謎底。

理解意識的科學研究範式


初次查閱這套理論的總體模型框架圖(雪花模型),你一定會驚歎於它不同尋常的美感,因為那活脫脫就是一朵精緻的雪花。人虛無縹緲的思維過程的底層運作邏輯,就蘊藏於這朵“雪花”之中。與一般的行為心理學、認知心理學或社會心理學等書籍的描述框架有所不同的是,這本書既不是就事論事,也不是基於具體實驗的實證歸納總結,而是像建設一座巨塔一樣,一層一層壘起來的,並且在逐層建設的過程中,有幾條核心的骨架始終貫穿其中。在初期的建構過程中,可能看不出這套工程到底在建構什麼,而當工程初具規模時,才大體摸清它的建構樣式。支撐巨塔的四座骨架分別為作用層、關係層、意識層和價值分化機制,這些骨架之間又互有影響,其中作用層基於價值分化機制而沉澱出各個關係層,關係層又反過來影響於作用層,關係層的典型邏輯架構則代表了意識層。基於這些相互關聯,可以初步看出建設巨塔的複雜性與嚴密性。但問題在於,為什麼是這樣的一套結構體系?

刻畫描述複雜系統有多種方式,一種方式是用系統的階段狀態表現來表徵,一種方式是用系統的主要組成構件來表徵,一種是用其經常性的典型外在表現來表徵,一種方式是用其運行規則來表徵。具體來看,這幾種方式都是存在一定問題的。複雜系統的一個典型特點在於,其狀態總是在不斷的變化當中,比較棘手的是,這種變化往往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在一定條件下,一種變化為主,而另一種變化為輔,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則可能相反或是產生另一套變化模式,這種相對的變化導致既難以捕捉系統的關鍵組構,也難以捕捉系統的典型狀態表現,同時也難以定性系統或系統組構的運行規則。

理解意識的科學研究範式


針對這個問題,“遺傳算法之父”約翰·霍蘭教授提出了一種解決方案,即描述複雜系統的普適理論模型應該具有的四個基本特點:狀態、對策樹(轉換函數)、規則(生成器)、主體。這四個方面相當於是對上文所說的四個方面表徵的綜合,它融合了要素的變化與不變,而要完成這種融合,必須基於一種層次性的演繹機制,同時演繹過程遵循一定的分揀規則,演繹機制可以重現系統的複雜性與混沌性,而分揀規則則展現了複雜系統在萬變過程中所少有的相對不變性。由此,以運行和分揀規則為固定標尺,而以系統狀態為階段性的變動因子,霍蘭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剖析複雜系統的新的方法論,這是一種建構式的思維,一種生長性的思維,而一般的分析方法往往是首先尋找系統的固定穩定因子,然後探究各因子之間的邏輯關聯,其實質乃是一種靜態思維,這與霍蘭的思想是完全對立的。

對照本書所給出的雪花模型與霍蘭的普適理論建構要求,就會發現兩者的思路是一致的。在展開意識理論體系的過程中,全書始終以行為調節過程為基礎,並基於調節過程的優劣分揀結果來定義意識所生成的各種關係認知,隨著行為調節過程的不斷複雜化,所建構的關係因子也不斷向縱深發展,從而不斷支撐個體實現對愈來愈複雜的事物進行解構和處理。換句話說,人的複雜意識表現和關係認知是基於一套內含特定規則的作用系統而湧現出來的,這套作用系統就是人的行為調節系統。由此可見,理解行為的觸發機制,以及行為的優劣分揀規則,對於理解整個意識理論體系來說,是至為關鍵的。而行為機制是可以用已有的自然科學知識來推導和演繹的,這為科學的認知人的意識體系打開了一條全新的窗口。

面對紛繁複雜的社會萬象,很少有人能夠對這種高度無序性進行全面闡述,然而,這本書卻將時間最複雜的系統梳理得如此井井有條。這本書學術範式濃厚,邏輯體系嚴密,較為完整的展現了人的行為、認知、思維方面的運作規律,是一本難得的綜合性大眾科普專著。理解了意識的運作邏輯和演繹規律,實際上是為自己打開了一片全新的思維天空,無論是從事社會科學研究,還是從事自然科學研究,都能從中獲取深切的感悟。如果你想成為一位心理學家、行為學專家、經濟學行家,乃至哲學大家,這本書不容錯過;如果你想探究通用智能、解構高維邏輯、透視複雜系統、窺探生命奧秘,這本書不可不品。

對於許多人來說,都需要終其一生來不斷的錘鍊敲打自己的認知和思維,以更好的面對自己、面對社會,即使如此,依然有很多問題是其怎麼也想不明白的。這本書可以對人的思維體系來一次徹底的洗禮,讓認知能力來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新升級。


理解意識的科學研究範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