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四十年|四十年家電變遷史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四十年家電變遷史

我這四十年

改革開放40年,

你我的40年,

期待你的精彩講述。

泥濘的田間小路蛻變成蜿蜒而平整的村道,破敗的土牆茅草房升級為令人羨慕的小別墅,高大笨重的“洋馬兒”改換成便捷高速的小轎車……我1974年出生於川東安嶽一個貧困小鄉村,親歷了家鄉翻天覆地的變化。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芒;一個家庭的變遷,也能反應出祖國日新月異的繁榮。我們家的電器變遷,就見證了整個國家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偉大進程。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1

上世紀七十年代,家鄉的小鄉村家家戶戶照明用煤油燈,“交通基本靠走,通信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根本沒什麼家用電器。家境稍微好一點的,手電筒就算是“奢侈品”了。

那時候,最高興的事情就是看“壩壩電影”:富裕家庭遇到紅白喜事,會花錢請放映隊下鄉,十里八鄉的父老鄉親聞訊後,都要不辭辛勞前來觀影。夜晚的鄉村,九曲十八彎的田間小路上,人們緩緩前行,一支支火把或電筒蜿蜒成“火龍”……如此觀影盛景我至今仍歷歷在目。除了看“壩壩電影”,我和小夥伴們平常最開心的事情還有看連環畫,因為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更多的精神食糧。

記憶中,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個在外務工的親戚送給我們一臺收音機——這不僅我們家唯一值錢的家用電器,而且是全村獨一無二的“神器”。這個小小的匣子為我打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它不僅能夠告訴我全國各地的奇聞軼事,還能夠聽故事、聽歌曲。我們的高興勁兒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每當放學後,我們家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來聽收音機的小夥伴和父老鄉親。那時候,我最喜歡聽中央電臺的少兒節目“小喇叭”、四川電臺的欄目“星星火炬”,還痴迷於《七劍下天山》《薛丁山與樊梨花》等評書。

正是這臺收音機,從小在我心中播下了文學的種子。

2

上世紀八十年代,農村土地“分產到戶”後,家家戶戶逐漸安上了電燈,村上富裕一些的家庭買回了黑白電視機。那時候,電視裡流行播放的是《再向虎山行》《霍元甲》等功夫連續劇,鄉親們無論天晴下雨,都早早地扛起板凳、帶上照明工具蹲守在主人家大門外等著電視開播,很有看“壩壩電影”的壯觀架勢。

有一天晚上下雨路滑,同行的小夥伴不慎摔跤滾到了坡巖下,導致腿部骨折、身上多處受傷。看到這情景,我父親非常後怕,咬咬牙斬釘截鐵地說:“把肥豬賣了,再借點錢買臺電視機!”於是,我們家第一次有了“上檔次”的家用電器。當時正在熱播《西遊記》,每當夜幕來臨時,周邊村民都到我們家木柱結構的老屋看“妖精”。印象最深的是,村裡一名婦女名字的諧音是“妖精”,她每次還在下坡坎就怕《西遊記》開播,對著我母親開喊:“李雲秀,‘妖精’來了沒得?”這時,來看電視的鄉親們就會異口同聲地說:“‘妖精’來了,‘妖精’來了,正在下坎坎!”然後,一個個全都笑得前俯後仰。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那時候,父親為了改變家庭“蝸居”的局面,時常騎著“永久牌”的“洋馬兒”在鄉鎮之間穿梭,買賣紅辣椒賺取一些差價,同時也把自家種的地瓜、茄子等蔬菜拿去販賣。大概是1991年左右,我們家修起了三間磚瓦房。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們兄弟倆外出打工,和父母聯繫只能寫信。後來,爸媽常到兩公里以外的地方用公用電話聯繫我們。為了減少父母奔波勞累,我們兄弟倆合計安裝了一部座機電話。2000年,媒婆給我做媒時,女方嫌棄房子陳舊而告吹,弟弟提議分家:他住老屋,我住磚瓦房。弟弟腦筋靈活、有勞力,分家後做修建房屋的小工程,不僅購置了摩托車,還修起了小洋房。

後來,我們家的黑白電視換成了彩色液晶屏的。隨著彩色電視的更新換代,不僅屏幕尺寸逐漸變大,還從液晶屏更新成了平板鋼化屏,電視的分量也從當初的笨重型替換成了如今的輕巧型。今年7月,為了讓父母和兒子在家中能吃上新鮮的蔬菜和水果,我們夫妻倆給他們購置了一臺冰箱。

3

現在,座機早已被棄置在一旁,除了小孩,我家人手一部手機。父母年歲大了,玩不轉智能手機,用的是相對簡單的“老年機”,而我和妻子,用的都是智能手機,不僅可以接打電話、玩遊戲,還可以視頻對話、在網上購買物品。

比起以前“磚頭型”的手機,現在的手機輕便多了,功能和容量也增加了不少。據說以後連身份證都可以不帶,通過手機就能買飛機票、火車票……科技的進步,讓我們的家庭成員可以隨時隨地保持聯絡。

由於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家裡,都必須要有網絡才行,今年國慶黃金週期間回老家,我們給父母也安上了寬帶網絡。更讓父母開心的是,以前看電視是用“鍋蓋式”接收器,不僅信號不好,而且電視頻道有限,看節目沒有多少選擇。現在,看電視不僅是高清效果,而且頻道多達200多個,母親說:“現在看電視,真是要挑花眼!可惜了,你外公只看到安電燈就去世了。要是能看到如今這麼多高科技的家用電器,他老人家不知道該有多開心!”

今年,老家又傳來好消息,村莊裡埋下了天然氣管道,以後家家戶戶都可以結束 “灰頭土臉”燒柴火煮飯的歷史了。不過,母親依然堅持撿柴火做飯,她說這樣不僅可以節約開支,還可以鍛鍊身體,冬天還能夠用烘籠裝炭火來取暖。實際上,是母親不會使用天然氣灶具,我們也擔心她在天然氣灶具的使用上存在安全隱患,所以就暫時不安裝。

如今,我家的日用電器處處皆是,可以說是觸手可及:夏季天熱,有吊扇、落地扇,等以後條件好了,我們還打算安裝空調;冬天取暖,有電熱毯、電火爐;日常做飯、炒菜、燒開水,電飯煲、電磁爐、高壓鍋、電水壺一應俱全;為了方便糧食脫粒,我們還購置了打米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父母把很多家用電器都束之高閣,他們擔心用起來不安全,更心疼電費。

煤油燈、“壩壩電影”、泥濘的鄉間小路、飄搖的茅草土牆屋……這些刻進腦海難以忘懷的場景已經遠去,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記憶已經一去不復返。“見一葉而知深秋,窺一斑而見全豹。”我家的家電“變遷史”,見證的不僅僅是家庭個體奔小康的堅定步伐,更折射出的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征程。我堅信,只要不斷用智慧和勞動去改變生活,我們每一個家庭的明天都會更加幸福美好,我們偉大祖國的未來將更加繁榮富強!

“我這四十年”徵文啟事

為紀念改革開放40週年,從即日起至2018年底,四川農村日報副刊《大地週末》開展“我這40年”徵文活動。

徵文內容: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導,從個體視角出發,以親身經歷體驗,講述改革開放40年來與個人緊密相連的生活變化、時代變遷和人生軌跡,形象描繪作為改革開放參與者、奮鬥者、見證者、受益者的心路歷程和難忘記憶,為40年波瀾壯闊的宏偉長卷留下細膩可感的個體“微歷史”。

徵文要求:講真事、寫真情,以小見大,彰顯時代特色,觸發時代共鳴。徵文作品須是未公開發表和出版的原創作品,字數在3000字以內。本報將從徵文來稿中擇優刊登。徵文結束後,本報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從刊登作品中評選出優秀作品,並頒發證書和獎金。

投搞郵箱:[email protected],並在郵件主題處註明“我這40年”字樣。

改革開放40年,你我的40年,期待你的精彩講述。

我这四十年|四十年家电变迁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